11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十四屆文化中國講壇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杭州11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鼎)11月6日,第十四屆文化中國講壇在杭州市蕭山區橫山湘湖書院舉辦。本屆講壇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教育電視臺、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北京橫山書院共同主辦。講壇的主題為“大道之行——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守正創新”,多位文化大家、知名學者登壇開講。
11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十四屆文化中國講壇現場,天津市政府首席督學、南開大學南開講席教授、北京橫山書院院長陳洪視頻致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天津市政府首席督學、南開大學南開講席教授、北京橫山書院院長陳洪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文化中國講壇是大家戮力同心搭建的,希望大家繼續為它助力,期待大家在這個平臺上都能有所收穫。祝願講壇越辦越好。”
11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十四屆文化中國講壇現場,中共杭州市委常委、蕭山區委書記王敏致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中共杭州市委常委、蕭山區委書記王敏表示,蕭山是浙江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悠久,文韻深厚。900多年前,“程門立雪”的主人公楊時在蕭山這方熱土上主持開築湘湖,今天,蕭山傳承發揚楊時虔誠求學的精神,邀約群賢相聚,共話中華文化。
11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十四屆文化中國講壇現場,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葉小文開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十四屆文化中國講壇現場,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莫礪鋒做主題講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十四屆文化中國講壇現場,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程鬱綴做主題講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11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十四屆文化中國講壇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做題為《格物致知,人文化成》的講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在講壇的主題講座環節,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葉小文以《和而不同: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蘊——略談中國的文化自信與守正創新》為題進行了演講。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莫礪鋒在講座《蘇東坡與大運河》中,通過賞析蘇軾描繪大運河風物的詩詞佳作、講述其在杭州為官的人生經歷,展現了蘇東坡與大運河的不解之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程鬱綴做了主題為《吳越文化巡禮與賀知章詩歌賞析》的演講。從包含會稽山文化在內的吳越文化,談到唐代越州著名詩人賀知章,引用名詩典故,深入剖析唐詩中的奇妙意趣與人文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在講座《格物致知,人文化成》中,探討了化學和人文之間産生的奇妙反應。他表示,學習化學能激發科學思考、問題意識或批判意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閻錫蘊以《在科研中感悟自信與創新》為題進行演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及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教授程京的講座題目為《藝術與醫學、傳統與現代》。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閻錫蘊的主講題目為《在科研中感悟自信與創新》,通過分享自身科研經歷和感悟,帶領聽眾感受科研的魅力。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及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教授程京的主講題目為《藝術與醫學、傳統與現代》,從人工智慧賦能中醫藥開發等角度,探討了人文與科技結合的現代醫學發展。主持人白岩松還與兩位院士進行了深度對話,共同探討“疫情時期的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
主持人白岩松就“疫情時期的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與院士對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本屆講壇由中共杭州市蕭山區委宣傳部、杭州市蕭山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浙江省蕭山湘湖國家旅游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杭州市蕭山區橫山湘湖書院承辦,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北京大學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北京橫山公益基金會協辦。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賴德全,與橫山書院攜手將最新創作的“琢彩觀瓷”系列作品,於講壇舉辦期間在湘湖逍遙莊園展出,以期將新時代陶瓷文化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更加自信地展現。
致力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國故事與智慧的“文化中國講壇”,2008年由葉嘉瑩先生、湯一介先生、樓宇烈先生、葉小文先生、劉曉光先生、范曾先生、陳洪先生、湛如教授等共同發起,在北京橫山書院應運而生。講壇秉承“知行合一,契合當代”的理念,以高端講壇、主題講座與雅集等方式,增進文化自信,探究文明互鑒,彰顯華夏輝煌。從“春風化雨”到“絲路花雨”,從“梵天漢月”到“中西之間”,從“眾善奉行”到“遇見未來”,從“歷劫而生”到“從大疫到大治”,再到“大道之行”,通過以人文學科為主線的跨學科交流研討,啟迪智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文化故事。
(責編:薄晨棣、任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