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華夏文化促進會主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重要論述”座談會暨第三屆中國非遺傳承發展與創新高峰論壇中國刺繡專場在山東舉行。該學術活動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活動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宏復主持。共有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60余人參加。
中國刺繡專場旨在探討中國刺繡在新時代的定位,分析其在當代設計中的創新應用,推動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同時,探索刺繡藝術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發展,以及新一代刺繡藝術家的培養路徑。
論壇主席、華夏文化促進會非遺分會會長常月紅指出,中國刺繡藝術歷史悠久、形式豐富,蘇繡、湘繡、蜀繡、粵繡等地方繡種各有特色,都是國家級非遺傳統美術項目。其創作內容、創作過程和傳達的價值理念,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李宏復在發言中強調,刺繡在近年發展過程中較為突出地域概念,這與其歷史發展密切相關。但隨著歷史演進,任何文化形態的主體都會發生變化。在各地,刺繡有各自名稱,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表現形式。目前,刺繡作品大致分為三類:傳世的刺繡文物,刺繡藝術品,以及生活刺繡用品。無論採用何種技術形態,都離不開針、線和底料,也離不開中國設計。因此,探討“中國刺繡”概念在當下具有很強的時代性,這體現在教育、傳承和設計等多個領域,尤其是在服裝服飾領域。為了提升刺繡的國際影響力,需要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強化“中國刺繡”,要高站位,以中國品牌,將研究、技藝和設計等各方面有機結合,共同推動中國刺繡的發展。
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周星認為,中國各地刺繡流派在針法和技法上各具風格,但也有許多共性。這些共性不僅體現在技術技巧上,更深入地,它們共享情感寓意、普遍審美,以及對生活和文化深層意義的探索,這些構成了“中國刺繡”的核心。應將“中國刺繡”的概念進行提煉和歸納,以便與其他國家文明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和對話。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院長崔榮榮認為,中國遼闊的地域各具地域文化特色,孕育了刺繡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同時也塑造了鮮明的地域符號標識。將各繡種統一為“中國刺繡”對外傳播至關重要。在當前的時尚産業中,刺繡已經成為創新設計的重要手法。中國刺繡以其獨特的視覺效果、工藝特色和文化符號形式,成為現代圖案和紋樣設計的重要表現手段。中國時尚品牌帶著刺繡的力量走向世界,引領全球時尚潮流的發展正在逐步成為可能。
湖南師範大學湘繡研究所所長孫舜堯結合刺繡針法數字化的實踐,從傳承人技藝傳承和學術研究文化遺産保護兩個維度,以及人工智慧在刺繡領域的應用,談道,人才和技術的進步,從過去圖案紋樣的數字化採集助力産品開發提升到了“一個繡種、一個繡娘、一個針法、一個作品、一個故事”的新産業理念,向工藝智慧化和産品文化體驗互動化的特色推進。中國刺繡統一標識,著眼未來、著眼世界,會讓其傳承發展得更強更好。
武漢紡織大學非遺研究中心主任葉洪光以湖北省紅安繡活、漢繡的産品開發和産業化運營的實踐,以及鄂東地區傳承人研培計劃的實施為例,指出,刺繡文化傳承和産業化發展需要集結眾智,匯聚各方力量,包括技術專家、設計師、製造商、市場營銷專家等,共同推動中國刺繡産業的發展。
河北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李珍認為以服裝服飾為載體、以刺繡為手段、以傳統文化人物為內容的創作,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刺繡工藝互相促進,為當代服裝設計傳播傳統文化的路徑提供了借鑒。
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惠芬分享了參加米蘭和威尼斯等國際展覽的經驗,她認為各地方的刺繡正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以“中國刺繡”作為統一的傳播概念在國際文化交流中顯得尤為重要,能讓世界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雲南省刺繡設計師樊志勇從刺繡産品開發國際市場的經驗談道,在國際客戶看來,不管來自中國哪個地方的刺繡産品都是中國刺繡、中國製造,最主要是以刺繡作品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
山東省服裝設計協會會長周錦以她策劃的中國國際華服設計大賽走出國門三屆以來的華服設計理念為例,強調了創新和傳承的重要性。她將中國刺繡等原創元素與現代化設計手法相結合,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也滿足了現代人對時尚和個性的追求,為中國刺繡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贏得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