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如果你到了四川宜賓市翠屏區菜壩鎮,想找一個叫葉雲輝的人,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但如果你説找“娃娃醫生”的話,全鎮的男女老少幾乎都能帶你找到他的家。“娃娃醫生”,顧名思義就是這個醫生年紀很小,而很多人也不會想到,這個在當地不管男女老少都叫他 “娃娃醫生”的葉雲輝,如今已經58歲了。
1972年,剛剛17歲的葉雲輝初中畢業,因為表現好有文化,他回到了生産隊當上了一名衛生員。每天替因為生産勞動受傷的社員們進行傷口消毒,發發防疫藥品。當時全國各地都在“農業學大寨”,菜壩也不例外。社員們每天在地裏為完成指標任務幹勁沖天,受傷的也不少。但當地並沒有真正的醫生,剛當上衛生員的葉雲輝也什麼都不懂,只會用酒精、碘伏消消毒,稍微大一點的傷口只能幹著急,這讓年輕的葉雲輝很是懊惱。於是,在他的強烈爭取下,根正苗紅的葉雲輝被生産隊送到了市裏的赤腳醫生訓練班。學校裏只學過語文、數學、政治的他,捧起了深奧難懂的醫學書籍。當時正值反映赤腳醫生的兩部電影《紅雨》、《春苗》在全國放映,劇中反映了基層赤腳醫生人小志大,刻苦學習醫術,全心全意為群眾治病的故事,在醫院學習的葉雲輝看到這個故事後深受感動,也無比羨慕。立志要成為一個像紅雨、春苗那樣的赤腳醫生,刻苦學習醫術為廣大的社員群眾們服務。在學習的一年裏,刻苦學習針灸學、藥理學,城裏有名的醫生幾乎被他拜師拜了個遍。
一年後,18歲的葉雲輝終於如願以償,成了一名農村赤腳醫生,一面勞動,一面為社員治病。由於醫療條件不足,一根針,一把草是那時候赤腳醫生的典型裝備。幾乎每天早上,社員們都還沒有出工,葉雲輝就自己背著背簍上附近的崖上採草藥,摔傷割傷基本上是家常便飯。採藥回來後就背著自己親手製作的木頭藥箱,在田間地頭為勞動的社員們服務,鄉親們但凡有個頭疼腦熱的都願意去找他。由於醫術還不錯,特別是針灸技術開始越來越成熟,還摸索著將當地一個小兒麻痹症給治好了,漸漸的,菜壩有個“娃娃醫生”就這樣傳開了。葉雲輝出診的次數也開始多了起來,從74年開始,他出診的範圍已經從菜壩鎮已經延伸到周圍幾個鄉鎮,甚至其它的縣。他還記得19歲那年,為治一個癱瘓在床的病人,來回60多公里。當時沒有車,他從早上天不亮就走路出發去病人家,等再次回到家已經是晚上十點過了。短短幾年,他背的藥箱就壞了好幾個,肩上腰上都磨出了厚厚的繭。
就在他還不到20歲的那年,一個叫葉彬華的病人慕名找到了他。説自己始終肚子痛,可到成都、重慶等很多大醫院都沒有檢查出病因,想讓葉雲輝幫忙看看。但葉雲輝對這些疑難病並不是很了解。但看著病人期待的眼神,他只好硬著頭皮試試。從此後,葉雲輝就將葉彬華留在自己家中醫治,一起同吃同住,他一邊看醫書,一邊按照自己的經驗,用中草藥、針灸給葉彬華治療,這一治就是一年,在這一年裏,葉雲輝像對待親人一樣給與葉彬華無微不至的照料。有一天,葉彬華按時來到“衛生站”接受葉雲輝的治療,突然病情加重,出現了大出血的危險情況,連葉雲輝也染得一身是血,這讓他束手無策,馬上想辦法找來了一輛當地部隊的軍車,將葉彬華送到了市裏邊的醫院。好在及時,葉彬華的命保住了。醫院給出的診斷是嚴重的脾腫大。葉雲輝意識到由於自身技術的不足,始終沒能治好葉彬華,而且險些造成生命危險,這件事情給他的觸動很大,一段時間都沒有出診。他狠下決心,一定要深入鑽研,讓自己的技術更好。葉彬華和葉雲輝也因為這件事情,成為了一生的朋友。
改革開放以後,葉雲輝回到家裏,開始自負盈虧的經營“村衛生站”。本來,按照他當時的技術,可以進城裏的大醫院,也有很多醫院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可他不願意去。按照他的話説,“我當赤腳醫生就是為鄉鄰們服務,哪家有幾口人?有些什麼病?我都一清二楚。鄉鄰們要是有什病痛,都可以在我這裡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這要走了他們怎麼找我呢?”由於工作認真負責,表現突出,于1979年被評為“宜賓市共青團新長征突擊手”。
儘管是自負盈虧,葉雲輝依然承擔著防疫保健等工作。每當到了疫情高發季節,他總會背起差不多50斤重的噴霧器,在熟悉的鄉間小道,村民的房前屋後噴藥消毒。還走街串戶,把防疫藥品發送到每個村民的手中。一天下來,腰幾乎直不起來。每隔一段時間,葉雲輝總會背著自己的藥箱去鎮上的敬老院,給院裏的老人們檢查身體。逢年過節還自己掏腰包給他們準備禮物。去的次數多了,老人們都以為他就是敬老院的醫護人員,而他,也牢牢記住了每個老人的名字和身體狀況。
由於醫術高超,一直待在鄉下的葉雲輝在他45歲的時候還被鎮裏聘為鎮衛生院的院長,在任院長的5年裏,完全沒有任何管理經驗的他大力推行特殊醫療技術的學習與引進,首先&&學習針刀技術,讓整個醫院在一年之間就成為全宜賓市排得上號的鄉鎮醫院。49歲那年,全國遭遇非典疫情。由於菜壩是宜賓飛機場的所在地,人員流動人口比較大,防控工作難度較大。這時候,擁有三十多年防疫經驗的葉雲輝衝上了最前線,在上級衛生部門的指導下迅速建立起了菜壩鎮農村三級醫療衛生防保網絡,使非典防治工作快速進入社區、村社、家庭,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周邊地區相繼發現“非典”病例的形勢下 ,葉雲輝負責的防控區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未發現 1例非典臨床病例或疑似病例。2003年 5月 11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同志專程視察了菜壩鎮衛生院,在聽取了葉雲輝的彙報後,高興的和他四次握手,並稱當地為“一方凈土”。 時至今日,在葉雲輝診所的正門口,依然懸挂著當年胡錦濤與他四次握手的照片。正是在這次視察中,葉雲輝向總書記彙報了針刀醫學技術在基層的發展與運用情況,得到了總書記的讚揚。而就在非典的第二年,50歲的葉雲輝離開了衛生院,回到村裏重新開起了自己的診所。鋻於他在針刀醫學技術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2005年,被中國針刀醫學研究院聘為“客座教授”,同時被評為了“中國針刀醫學名醫”及“中國針刀醫學功勳專家”。由於葉雲輝在基層工作中貢獻突出,于2009年被四川省衛生協會授予“優秀鄉村醫生”稱號。
年復一年,今天的葉雲輝依然堅守在農村最基層的衛生戰線。由於年紀大了,除非是病重不能行走的病人,他已基本上不能像當年那樣上門看病了。可他每天坐診的時候,一個上午基本上還要看40多號病人,比許多大醫院醫生的坐診率還高。而這其中除了他熟知的鄉親們,更有來自上海、廣東、山西等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病人。40年的堅守農村,讓葉雲輝從當年的“娃娃醫生”變成了“爺爺醫生”。而他用精湛的醫術和貼心的服務為當地群眾解除病痛,換回了鄉村百姓無限的信任。40年過去了,葉雲輝始終都是他們的“娃娃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