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滇東北烏蒙山主峰地段會澤縣大海鄉大山深處,行走著一名普通村醫,他就是今年42歲,有著17年黨齡的大海鄉大垴包村的村醫陳金正,他用自己的行醫長征路演繹著一名共産黨員的大山情懷。
陳金正,1970年出生,雲南省會澤縣人,中國共産黨,1995年至2000年任大海鄉黑箐村村長、支部書記等職。2000年以後,他立志從醫,在素有海拔最高、環境最惡劣、條件最艱苦、經濟最落後、生活最貧困、工作最艱辛之稱的大海鄉,一幹就是12年,承擔著大垴包村12個村民小組、600多戶人家、2000多人的健康防疫、兒童接種疫苗、孕産婦的健康檢查等多項工作。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在全村方圓19平方公里的村組出診,全靠徒步。他每月要下村組至少18天,最遠的松林坪小組來回一趟就是近40公里路程,出診一次就是一天。行醫12年來,行走約2萬里山路,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鐵腳村醫”。
一、親歷生死震撼,毅然棄“官”從醫
1999年10月的一天,村裏有位孕婦難産,肚子痛得厲害,叫喊著要拿刀剖肚。急得不知所措的家屬隨即請人給産婦打針,以便減輕分娩痛苦。然而,事與願違,悲劇發生了。當針水注射到産婦的體內後,疼痛加劇,産婦痛不欲生,喊叫聲撕心裂肺。但不多久,産婦的喊叫聲逐漸減弱,臉色蒼白。最後,産婦帶著肚裏的孩子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場悲劇活生生地發生在陳金正的眼前,震撼並刺痛著他的心。一個不懂醫學常識的“村官”,當村民面臨生命危險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死神來奪走生命。“要是村裏有人懂一點醫學常識,或者村裏有個衛生所,那位産婦是不會死去的。”陳金正説,“與其説産婦是被疼痛折磨死的,不如説是被愚昧和落後逼死的。”“在一個偏遠、落後的山村,要是有一位醫生能夠守護村民的健康該多好,許多不該發生的悲劇也許就能避免。”2000年,陳金正做出了一個讓親朋好友難以理解的決定,他要辭掉黑箐村黨支部書記職務,決心回到家所在的大垴包村當村醫。
費用是陳金正學醫的最大難題,鄉里沒有項目,也沒有經費,陳金正完全要自掏腰包。更重要的是家中沒有任何積蓄。為了交學費,一家人省吃儉用,連著5個年頭賣了過年豬。
大海鄉地處高寒冷涼山區,自然環境惡劣,素有滇東北“小西藏”之稱,海拔4017米,常年積雪四個多月。經濟條件極為落後,貧瘠的土地上只能種馬鈴薯、燕麥、蕎子三種作物,燕麥、蕎子是廣種薄收,産量極其低下。村民們的常年主食靠吃馬鈴薯,理想人家一年喂養兩頭豬,一頭作為過年豬宰殺,一頭賣錢作為來年的化肥、種子及其他開支。
陳金正沒有經濟條件脫産去讀醫學院校,他選擇了曲靖市衛生學校的遠程教育中專班,在鄉里自學,一年要去學校考試兩次。儘管這樣,每年3800元的學費也讓他犯難。妻子賣掉家中兩頭豬,才籌足了他第一年的學費。至於到曲靖考試的車旅費,則找親戚朋友借。第一年如此,第二年也同樣如此。只不過陳金正一家往後的日子更艱苦,他一心學醫,掙不到錢也照管不了家。一家人的生計靠妻子幹農活撐著,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陳金正也沒有動搖過學醫的念頭,他心裏裝著村民們的健康。
二、徒步行走兩萬里,守護群眾健康十二載
陳金正所在的大垴包村委會有12個自然村,方圓19平方公里,山高谷深。最遠的自然村有15公里山路,步行單程需要3小時,大雪封山時期更要走5至6個小時。為了讓鄉親們少走路,他接到求診電話後主動出診,送醫上門,不辭辛勞,翻山越嶺,風雨無阻。12年來,他平均每月出診15次左右,每月都要分別到12個自然村進行一次預防接種,三個月要進行一次慢性病回訪,一年一次為65歲以上農村老年人體檢,這些都是靠他的一雙腳一步步去完成。12年來,陳金正共接治門診病人10余萬人次,出診搶救病人2100余人次,徒步行程2萬餘裏,踩爛了50余雙鞋子。
生命所繫,健康所托。只要陳金正接到急診電話,不管夜黑山高,打著電筒就出發。也不管暴風雨雪,披上雨衣就出發。2011年1月的一天淩晨3點左右,村裏一位70歲的老人劉萬富身體感到不適,打電話給陳金正,陳金正打著手電走在漆黑的夜裏,走了6公里蜿蜒崎嶇的山路,來給老人看病打針。
2011年7月14日早上9點,鄰村銀洞村委會78歲老人楊興堂因高血壓引起鼻孔大量出血,出血量達700多毫升,導致昏迷。陳金正一接到電話,就火速趕到老人家中進行搶救。經過長達34個小時的堅持搶救,老人終於甦醒過來。了解到老人因子女外出打工,長期無人照料後,陳金正每隔幾天都要步行3公里山路,來為老人治病並照料他的生活,直到老人的病情好轉。
2011年12月,馳星公司一礦山企業發生兩名礦工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接到急救電話,為了節約搶救時間,陳金正與礦山企業相約,由企業護送中毒礦工與他相向出發,途中相遇並進行搶救。他小跑了一段路程後,及時搶救了兩名中毒礦工。
螞蟻坪小組村民梁蓮花不慎跌倒,摔斷骨折。陳金正及時趕到現場包紮處理,幫助轉送到大醫院。後來,患者又查出其他疾病。回家治療期間,兩個多月的時間,他堅持為患者打針輸液治療。
陳金正出診,身上還背著重重的藥箱。他説,“遇上病人輸液,就得用背籮裝輸液瓶,藥箱放在背籮上,用繩子捆綁好,重達十幾公斤。晴天還好,遇上雨雪天,困難可想而知。”小病不出村,大病急病幫助轉院。近年來,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除了大垴包村委會,周邊相鄰的幾個村委會的村民都來找他看病。
“陳金正看病看得好,為人又好,再遠的地方,只要他接到電話都會出診。”村民劉吉清説。
“像我這個病坨坨,有時深更半夜還要麻煩人家陳醫生,他又不收個錢。好人哪!”村民許德花哽咽地説。
陳金正為村民治病,村民拿不出什麼值錢的東西感謝他。村民地裏的青白小菜可以吃了,要給他捎上一把;村民家中的水果熟了,也要給他送一些去。遇上收種莊稼,村民會自發的來幫忙。
“能為山裏百姓解除病痛,再苦再累走再多的路也值得。”陳金正笑著説。12年來,他用心、用情、用行動守護著山裏百姓的生命健康。他連續3年被大海鄉衛生院表彰為“優秀鄉村醫生。”2011年,他被曲靖市衛生局表彰為“優秀鄉村醫生。”
三、甘於清貧,樂於奉獻,肩負起防病治病的神聖使命
陳金正家的房子低矮、破舊,屋內簡陋。空心大磚擋墻,石棉瓦蓋頂,塑料布遮風擋塵,家中唯一值錢的一台小電視機還壞了,孩子放學回家想看電視還得到鄰居家去看。石棉瓦、塑料布、爛電視,陳金正成了螞蟻坪街上最窮的人家。
“我這房子是1998年建蓋的,當時花了不到8000元錢,後來就一直沒有錢翻修。”陳金正説,“每月100元的工資,一年1200元,從當村醫時就拿到2010年,拿了近10年。現在加到500元了,又要用來做兩個孩子的學費,哪還有閒錢修房子。”
儘管日子困苦些,房子不像房子,有時進家門走直路還要借別人家的院道經過。陳金正卻顯得樂觀。他説,“現在工資不是到500元了嗎,有些月份會有一些補助,也能領到1000多元。這樣就可以買些米吃,可以多給孩子一些生活費,也能買雙幾十元的皮鞋在衛生室穿穿。陳金正當村醫,起初大垴包村委會沒有衛生所,他就在自家房裏開“衛生所”。
“我拿出兩間屋子,一間用來當藥房,一間用來做觀察室,擺放兩張床。”陳金正説,“房子雖然狹小、簡陋,但總算有個行醫的地方。”2005年,大垴包村建起了中心衛生所。陳金正家的“衛生所”才搬了出來。他也正式有了工作場所。行醫條件改善了,可每月還是100元的補助。
陳金正家周圍都是小樓房,那都是村民們舉家外出打工多年回來建蓋的。“在螞蟻坪小組街道上,可以説,陳金正家的房子是最破爛的,他不能外出打工掙錢,自己的時間又都花在給人看病上。”大垴包村委會黨總支書記高順能説。
雖然陳金正及家人生活相當困難,但他對有困難的患者卻豪不吝嗇。遇到付不了錢的村民,陳金正卻從不在意。“救人肯定是第一的,先把病看好了,再談錢的事。”從走上行醫之路開始,陳金正就給自己定下了這樣的“條約”。如今,他幾乎每年都要為患者墊付800至1000元左右,累積在家裏近萬元的欠條都已經泛黃,但他從來沒有主動向老百姓催討過一分錢。
一次,大楊梅口子村小組的一位老鄉在農忙時從樓梯上摔了下來,被送到陳金正這裡時,他發現,來者頭部受傷,似乎腦部有淤血,情況危急,需要馬上到大醫院搶救。但傷者家裏人卻拿不出錢來,陳金正深知鄉親們求醫的艱難,他拿出剛領到的500元補助費遞給了他們。鄉親們錯愕之餘卻不敢接過來,陳金正把錢塞到對方手裏,寬慰地説,“治好了再慢慢還。”説著,和他們一起,把傷者送到了會澤縣城醫院搶救。這樣類似的事例太多太多,鄉親們講也講不完,陳金正記也記不住,老藥箱裝也裝不下。
陳金正家的窘境,也讓妻子周會仙的娘家人抱怨不少,一年1200元的補助,就是出去做苦工,每月也不止1200元的收入。但是陳金正認為,如果為了錢,當初為何要放棄做“村官”,學醫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村裏人生病能有個看病的人嗎?假如自己放棄了,誰來給村民看病。
“好多次了,日子困難到那個份上,小娃讀書的生活費都要去借,娘家人都勸我帶著孩子改嫁算了,讓他一個人過。”周會仙説。直到有一天夜裏,陳金正出診的電話又響了。天那麼黑,雨夜那麼冷,山路那麼滑,他腰又不好……想到這些,周會仙決定這次陪陳金正去出診。她用背簍背著可能用上的針水,跟著陳金正走了不知多久山路,終於趕到了患者家,那雨中昏黃的燈光就像一雙濕漉漉的眼睛。周會仙看到患者家屬那焦急期盼的眼神,想到來時的路上的艱難,對陳金正的行醫路有了幾分理解。丈夫診療時,她看到大家信服的眼神;針打下去,病人病情緩解,她很自然地也跟著松了一口氣。等到患者好轉,一家人像送親戚一樣依依不捨地送別陳金正的時候,周會仙才終於感同身受地理解了身邊的這個人。從此,所有的不解和誤解都煙消雲散,周會仙成了丈夫夜行出診的同行者。
身著白大褂、肩挎老藥箱、腳踩舊膠鞋走了12年的行醫山路的陳金正,把健康送進了千家萬戶,而自己卻由於長期奔波在崎嶇的山路,積勞成疾,導致腰肌勞損,隨著年齡的增長,腿腳已經不靈便了,但他仍然在默默地繼續著他的行醫長征路,他走了12年,一直沒有走出大山,但他卻走進了山裏人的心坎。
大海鄉缺水,大海鄉不缺真情,陳金正有著高原一樣的情懷。大海鄉缺氧,大海鄉不缺精神,陳金正有著大山一樣的精神。“鐵腳村醫”陳金正以他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和踏實的醫風譜寫出鄉村醫生的高原情懷,踐行著一名共産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滿腔熱忱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