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金寨縣響洪甸水庫是大別山區最大的水庫,庫區碧波萬頃,河汊縱橫,水面將大小山村圍成一個個孤島,交通十分不便。現年34歲的余家軍是這個庫區裏衝村的村衛生員,多年來,余家軍駕駛一條小船上門為村民看病,這一幹就是十幾年。余家軍甘於寂寞紮根庫區的精神感動著很多人,成為庫區村民心中的“健康衛士”。當地政府將這個“流動衛生站”設為新農合門診定點。他的先進事跡先後被中國日報《中國在線》、安徽衛視《安徽新聞聯播》等十余家媒體報道過,2012年余家軍還被六安市文明委評為“六安好人”。
他,默默無聞堅守“海島衛生站”十二載
余家軍從小就對鄉里鄉親看病難深有感觸,在他當醫生之前,所在的裏衝村沒有村衛生站。還在他剛上初中的時候,一次,有個村民被蛇咬了,因搶救不及時而丟了命。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余家軍,在他幼小的心靈就埋下了長大當醫生的念頭,初中畢業後他就毫不猶豫地報考了衛校,衛校畢業後,他回到家鄉,就開始駕船出診給村民看病,余家軍給自己的小船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海島衛生站”。這個“海島衛生站”常年穿梭在庫區的水面上,船頭的十字旗迎風飄揚,成為水庫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這之前,村子裏有人生病了,首先要坐船到岸邊的公路,再坐車到鄉鎮衛生院,在路上要幾個小時,小病還好,如果有急病、大病可就麻煩了。余家軍的“海島衛生站”從此改變了裏衝村自古以來沒有醫生沒有村衛生室的歷史。
這個不足百平米,簡陋的小船房不僅是村民看病的地方,也是余家軍一家三口的“家”。余家軍的家裏擺設非常簡陋,村民們都知道,余家軍出診從來都不收一分錢出診費,只靠著微薄的醫藥費收入支持著全家的生活,而且經常給條件差的村民減免醫藥費,這麼多年,別人都出去掙錢,可他始終就這麼清貧著。
余家軍的小舅子在外開了一家工廠,曾經很多次要求余家軍一家去幫助他管理,可是余家軍始終沒有動搖。看著女兒跟著余家軍“受窮”,丈母娘心裏也有些埋怨。
難道他天生就是個不顧家的男人?難道他不想出去掙大錢?余家軍説:“這裡交通不方便,這附近就我一個醫生,我不能放著幾百戶人不管啊,出去掙大錢我也就不想了,只要村民需要,我這輩子就會一直留在這當醫生。”
他,不分晝夜守護著山裏留守老幼的健康
結婚後,妻子吳啟嬌也成了他的助手。他的妻子也是衛校畢業的,志同道合讓他倆走到了一起。他負責給病人診斷、開處方,妻子就拿藥、配藥、輸液,兩口子配合默契,天天忙得不可開交,水上衛生站辦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多年來,余家軍和他的妻子駕駛著船隻,帶著設在船上的衛生站,常年穿梭在庫區內的島嶼、河汊山嶺之間,哪有病情,哪就有他們的身影,不辭勞苦為村民看病,方便周邊群眾就醫,為庫區周邊群眾解決看病難問題,深受庫區群眾的歡迎,群眾親切地稱他們夫婦為“健康使者”。
現在村裏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多半出去打工掙錢了,留下的只是老人和孩子,他們的健康都需要他經常照看。余家軍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機,一有病情風雪無阻、隨叫隨到,幾年前他有一次出診,晚上霧大得很,看不見山,船一下子就撞到山崖上了。
除了看門診,余家軍還為那些行走不便的庫區村民提供出診服務。余家軍經常駕船行駛六七公里到患者家中,有的老人病重臥床不能動彈,余家軍便在床頭給老人把脈、開藥、吊水。有時候他為了一個病人一天來四五次。
他,始終把鄉親們的利益放在心坎上
2009年初,余家軍去鄉里開會,無意中聽説縣正在開展新農合村級門診統籌補償,余家軍動心了,他想:“要是我的衛生站能被定點,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新農合報銷了,那該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啊! ”抱著這樣的心理,余家軍向鄉鎮衛生院諮詢新農合定點需要的相關政策和條件,積極準備,和妻子一合計,自掏腰包購買了開展新農合定點所必需的設備,然後向縣新農合中心遞交了定點申請。
接到申請,縣衛生局和新農合中心專門派人到實地考察,了解到這個流動衛生站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都被余家軍一心為民的熱忱和堅守孤島十二載的精神所感動,于2009年7月批准余家軍的“海島衛生站”為全縣首批門診定點,還無償提供了價值6000余元的衛生站門診網絡終端設備。
獲批後,余家軍和他的妻子精神更足了。村民來“海島衛生站”看病,他在為病人診療服務後當場就給病人辦理費用報銷手續,現場兌付新農合補償款,從不拖欠,群眾都誇新農合政策好,余家軍服務好。每年他的“海島衛生站”都被縣衛生部門評為先進村級門診統籌定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