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蘆振榮今年60歲,1967年初中畢業後響應毛主席“626”指示,回村擔任鄉村醫生至今。45年來,他紮根農村,默默奉獻,為村級醫療衛生事業嘔心瀝血,替村民行醫看病不辭勞苦,是一名廣受當地群眾好評和愛戴的“白衣使者”。他曾先後多次獲得過縣、市級“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等諸多榮譽。
“為了群眾身體健康,立志振興醫療工作”
蘆振榮出生在南河寨村,從小就有立志學醫的念頭。1967年,初中剛畢業的他,立即向村裏申請到鄉縣醫院“赤腳醫生”培訓班學習,開始了他的行醫生涯。為了堅定自己的工作信念,振興村合作醫療站,為村上爭得榮譽,他將原名“蘆長根”改為“蘆振榮”,時刻提醒自己,要為村民的身體健康幹一輩子的醫療保健工作。
從培訓班結業回鄉後,當時流行的麻疹給從醫不久的蘆振榮出了一道不小的難題。為控制疾病傳播,他在防疫部門的指導下,研製出用草藥與貓牙數個,煎湯服下,對麻疹的熱毒內陷,發表透疹,效果極好。他帶著預防藥,提著熱水瓶,沿著崎嶇的鄉村小道,不分晝夜地為全村70多戶308口村民挨家挨戶送去預防藥。對易感人群,他堅持“送藥到手,看服到口,吃了才走”。幾個月後,南河寨村基本控制了麻疹疫情,所有的患者都完全康復。
預防保健,少不了打預防針,這可是一件苦差事。由於疫苗需要冷藏,必須儘快注射,在村裏未成立衛生室的那些年,每當疫苗一到,蘆振榮就背起裝著冰塊的保溫箱逐戶上門,為適齡兒童注射疫苗。為不貽誤接種時機,他經常晚上十一、二點還在為小孩接種奔忙。對患有疾病或外出的兒童,蘆振榮都一一登記下來,等下次補種,決不讓一個娃娃漏掉。他被小朋友們尊稱為“防疫爺爺”。
為確保群眾的身體健康,蘆振榮在做好預防保健基礎工作的同時,往往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2003年“非典”期間,他密切關注從疫區返鄉人員的身體狀況,發現高熱病人,第一時間趕到患者家中,對其進行詳細檢查,並觀察病情,可疑病例立即上報。他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睡覺放在枕邊,一有疫情電話馬上出診,消除了群眾的恐慌心理。
45年來,他接種的兒童沒有發生過預防接種引發的不良後果,村裏沒有新發現肺結核病人,沒有發現白喉、百日咳、破傷風、小兒麻痹症、流腦等傳染病。他所服務的南河寨村防疫工作一直走在鄉里的前頭,也多次被評為市、縣的先進。
“醫治好群眾疾病是我最大的快樂”
在蘆振榮的家裏,群眾送的錦旗挂了一整墻,各種榮譽證書裝了滿滿一箱子。每逢別人提到這些,他總是謙虛地説:“把群眾的病醫好,是我的本職工作,病人的康復和快樂才是我最大的幸福”。
南河寨村是一個山路崎嶇的小村,過去由於沒有接生婆,村裏産婦生小孩得走二三十公里山路才能到縣城醫院。他打破思維定勢,衝破世俗習慣,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就主動當起了村裏的助産員,現在村裏二、三十歲的人基本都是他接生的。有時洋水、血液滿身都是,只要母嬰平安,他也毫不在乎。他不但為本村産婦接生,為鄰村産婦也接生了不少,侯村隸屬隆坊鎮管轄,地處偏僻大山之中,村上只有10余戶人家,1976年11月該村老鐘之妻分娩,忙碌了一天剛剛睡下的他,突聽急促叫門聲,立即從炕上跳起來,不由分説,背起出診箱,迎著刺骨的寒風,在漆黑的深夜,翻山越嶺跑至家中,使嬰兒順利出生,最終母子平安。事後,老鐘背著豬肉上門感謝,被他婉言謝絕了:你家裏情況不好,愛人現在正是補身子的時候,把東西拿回去給愛人補身體。一句話説得老鐘熱淚盈眶。
行醫40多年,象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有些事蘆振榮自己也記不清。為幫助患肺病的人,他不怕傳染,免費提供藥物治療;為幫助患精神分裂症的人擺脫疾病困繞,他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輔以心理治療,耐心做好思想開導工作,逢年過節把他接到家中吃鈑,使他的病情逐步得以好轉;為救治患重病的人,他自己租車送其到醫院搶救,掛號交費,抬上抬下……
蘆振榮深深懂得,要想行好醫,真正造福群眾,只有滿腔熱情沒有過硬的本領是行不通的。從擔任“赤腳醫生”起,他對醫學的鑽研和探索就從未間斷過。在他的書櫃裏,裝滿了各种醫學書籍和雜誌,只要一有空就認真翻閱,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正是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與熱愛,他拿到了鄉村醫師執業證書,成為遠近聞名的“郎中”。
了解蘆振榮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倔脾氣,越是難做的事,他越要堅持去做。農村蕁麻疹病在農村比較普遍,患者患病時奇癢無比,很難根治。針對這一病情,蘆振榮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研製了一個治蕁麻症的偏方,用升麻、葛根等8味中藥對蕁麻症的治療有良好的功效,解決了許多病人的痛苦,外地許多病人都慕名前來問診。這些年來,他收集總結了許多民間的偏方,憑藉自己精湛的醫術,為無數的病人減輕了痛苦,換回了生命。
為了方便群眾能就近購藥治療,他從1983年起辦起了村衛生室。09年村衛生室規範化建設過程中,本人率先實施了規範化建設,現在的衛生室已初具規模,有藥房、診斷室、治療室,觀察室,還有專門的冷凍櫃、消毒鍋、出診箱、聽診器、血壓表,小手術各種小型醫療器械和電腦等設備一應俱全。目前的村衛生室,承擔著社區慢病管理、婦幼保健、計劃免疫與門診治療工作。近些年來,對慢病實行網絡化管理。由於他工作紮實認真、任勞任怨,嚴格執行藥品“三統一”管理,2011年被縣合療辦定為門診統籌定點衛生室,給全鄉其他村醫療站起到了模範&&作用。
“醫生要講醫德 行醫即是行善”
蘆振榮當鄉村醫生45年,負責全村600多人的醫療保健工作,每年出診上千次,治療的病人難以計數,憑他的醫技和人氣,在當地應該説是一個富裕戶。但實際生活中的蘆振榮家庭並不寬裕,穿著也顯得有些“老土”,腳上經常穿著10多元一雙的運動鞋,用他的話説是“走起路來舒適”,用他女兒的話是“捨不得買”。蘆振榮捨不得為自己、為家人花錢,但卻舍得為病人貼錢。他經常説“醫生要講醫德,行醫即是行善。如果你治好病人的病而拿走了病人維持生活的費用,那你的治療就失去了意義”。
在看病出診中,蘆振榮處處為病人、為病人的家庭著想,不讓群眾多花一分錢。按道理講,處方越大、藥價越貴,他賺得就越多。但他看病出診,從來不開大處方,從不亂用貴藥特藥。用群眾的話講,蘆醫生開的藥單子就是便宜、實在,也都樂於在他的藥店裏拿藥。
對村裏的五保戶、特困戶,他更多一份關心、關愛。40多年來,為五保戶看病治療,他未收過一分錢診費、注射費,對家庭情況特別困難的病人,他還儘量免收醫藥費。村民馬雙元與蘆醫生是鄰家,孤身一人,患半身不遂病多年,從接受治療到病故,蘆振榮累計免收診費、注射費、藥費近500多元,他還自己掏腰包買了100多元的營養品幫老人滋補身體,平時抽空給他老人家煮飯、燒開水、洗衣服。馬雙元逝世時握著蘆振榮的手不肯松手,在他的心裏,蘆振榮是一名醫生,更是他的親人。從醫40多年,蘆振榮為困難村民減免醫藥費就達8萬多元,他把自己的心和病人、群眾連在了一起。
蘆振榮不僅對病人關心,時刻銘記、踐行一名基層醫務人員的職責,同時他把自己的愛奉獻給了生他養他的鄉村、敬他愛他的群眾。在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過程中,他的摸底工作搞得非常紮實,全村176戶,602口人按年齡由大到小進行了排序,這樣從摸底花名冊中就能清楚地逐年篩選出0-6歲兒童及65歲以上老年人人數。從多次的檢查了解到他對全村村民的健康狀況非常清楚,提問他:“慢病 60 人,糖尿病 2人,高血壓病人 58 人”。南河寨村創建文明社區,他&&出1000元,他説,自己雖然經濟條件有限,但只要是為群眾辦事,自己再苦點也樂意。
蘆振榮今年已經60歲,南河寨村及鄰村的群眾捨不得他、離不開他。從他為村民服務過程看真正踐行了服務好,醫療質量好,醫德好;從群眾對他的信任體現出非常滿意;可謂他是“三好一滿意”的踐行者。他把自己比喻成一株不老松,生命不止、奮鬥不息。他的足跡印滿青山,踏遍田野,化作一串串音符,奏響更強勁的生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