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馬銀忠
馬銀忠,男,56歲,回族,中共黨員,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高莊鄉惠威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從醫30多年。2006年被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廳評為“全省優秀鄉村醫生”。1998年他所在的衛生室被自治區、市、縣衛生行政部門評為“中醫示範村醫療站”。
惠威村是個回漢族群眾混合居住村,在村裏,人們都親切地稱呼馬銀忠是“回鄉村裏的好醫生。”1976年,馬銀忠高中畢業回到家鄉。由於高中時學習過一年醫學並且品學兼優,他被村民推薦為“赤腳醫生”,從此,他走上了醫療衛生工作崗位。當時,村裏缺醫少藥,醫療衛生條件極差,傳染病發病率高,地方性氟中毒嚴重危害著村民的健康。他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年輕的馬銀忠沒有退縮,他決心紮根鄉村,改變這一切。於是他立志學醫,為鄉鄰們解除病痛。他買來醫學書籍,刻苦學習。由於醫學基礎差,有時看不懂的內容,他要跑十幾裏路請教鄉里和縣裏的醫生;為了方便群眾看病,他還學習針灸技術,為找準穴位,他經常在自己身上扎針試驗。幾年過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他已能為群眾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部分疑難雜症。
馬銀忠
馬銀忠始終以“救死扶傷,醫病救人”為宗旨,幾十年來,馬銀忠走遍了全村每家每戶,能準確叫出全村1400多人的名字,他除了承擔本村的醫療預防任務外,有時還被請到鄰村出診看病。在設備差、人員少的情況下,治療病人十萬人次之多。
2003年秋天,村民趙德山突發腦血栓,一側肢體癱瘓,病情嚴重,患者家庭又十分困難,無法送醫院醫治。馬銀忠了解情況後,十分同情,把病人當作自己親人一樣,天天走幾裏路到病人家裏給病人針灸、輸液,從不間斷。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趙以為雨大路滑,馬大夫不會來了,便睡覺了。一會兒聽見有人敲門,得知是馬大夫又來為他針灸,感動的不知説什麼好。經及時規範治療,老趙目前已能生活自理,並能做一些輕微的農活。五保戶劉梅英患胃病和氣管炎十餘年,久病難醫,馬銀忠大夫為她治療並照顧她十餘年,在送醫送藥來往的草地上踏出了一條小徑。鄉親們感慨地説:“劉大娘真有福氣,雖然無兒無女,卻有馬大夫這樣的家庭好醫生。”
馬銀忠大夫醫病救人,不惟親疏遠近,也不論貧富高低,常常以“假如我是一個患者”換位思考,以一個共産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一些人眼裏,金錢是至高無上的,而他卻以“醫術高明、醫德高尚”享譽平羅縣高莊鄉。有的病人沒錢治病,他乾脆減免了醫藥費。村民馬生錄家中人口多,經濟十分困難,馬銀忠給他治完病後,深情的對病人説:“你安心養病吧,別為錢的事顧慮,我會定期送醫送藥上門。”病人感動的熱淚盈眶。他不但減免經濟困難病人的醫藥費、出診費等。有時病人家中無人照料,他讓妻子送水送藥照顧病人。1987年4月,村民馬兆堂的妻子患急性闌尾炎住院治療,馬兆堂又患腰腿疼病,真是禍不單行。馬銀忠心急如焚,讓妻子照料馬兆堂,每天按時送醫送藥,經過一個星期的照料,馬兆堂自己能行走了。當馬兆堂提起藥費的事時,馬大夫説:“你現在太困難,藥費我不收了”。馬兆堂含著淚説:“你真是個好人啊!”
這些年來,有些醫生貪圖便宜,從私人藥販手中購藥,省錢省事。馬銀忠的藥房有西藥200多種,中成藥300多種,全部嚴格從正規渠道購藥。去年以來按照寧夏自治區衛生廳和縣衛生局的管理規定,他所在村衛生室的藥品實行零利潤。自建立村衛生室以來,他從沒在個體、私人藥販手中購過一次藥。
馬銀忠不只是看病治病,他始終把防病當作首要工作去做,他為村民建立健康檔案,為全村兒童建立預防接種登記卡。不管什麼季節,只要有防疫任務,他都停業關門,背著藥包,走村串戶,及時送藥打針。他在衛生室門口、村委會辦公地點、村小學校設置了衛生宣傳欄,定期更換宣傳內容。每週去一趟村裏的清真大寺,給阿訇送宣傳材料,信教居民通過阿訇的認真宣講,學到了很多衛生科普知識。他還經常去村小學,為師生們講解衛生科普知識,教育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無論是看病還是走家串戶,他都會教人們合理膳食,戒煙限酒,一人一巾,瓜果洗凈等。他還編了順口溜、小快板,走到哪説到哪。他把村裏的飲用水樣品送到縣裏防疫站化驗,積極請求縣上為他們村改水改廁。經過他的努力爭取,現在全村人用上了乾淨衛生水,部分農戶改造了廁所。他積極建議村委會,發動村民秋冬滅鼠,夏天滅蠅、滅蚊。現在全村老百姓基本形成了講衛生、愛清潔的好習慣,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
馬銀忠行醫三十多年,贏得了全村人的讚譽。但他並不因為這些成績而居功自傲,停步不前。他多次説過“成績和榮譽只能説明過去,未來的事業還需要更大的努力”。如今,他仍然一邊工作,一邊刻苦鑽研醫學知識,為實現小病不出村,計劃免疫不遺漏,全體村民都健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