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張耀庭,男,漢族,現年62歲,係彭陽縣白陽鎮陡坡村防保員。年愈花甲的張耀庭,走在山路上依然精神矍鑠,他40多年來,紮根于陡坡村,以自己熱情的服務、良好的醫技,癡心不改為一方百姓健康無私奉獻,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農村患者的貼心人”。
陡坡村是一個回漢族聚居的小山村。過去,由於山高坡陡,不通公路,村民們看病十分困難,大都有病挺著、有痛挨著。 剛過而立之年的張耀庭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從七十年代開始就背起藥箱,東家出、西家進,行走在村間小道上,開展著他的防疫工作。那時農民醫學知識淺薄、觀念落後,醫療條件差,要幹好防疫工作的艱辛可想而知,許多剛從事防疫工作者望而卻步,一個個離去。但張耀庭堅定的認為,健康的體魄是一個人幹好一切的根本,防疫工作是保證人們健康的關鍵,是給群體看病,防疫工作做好了,就從根本上醫治了一個群體的痛苦。這一認識,開啟了他防疫工作的生涯,伴他度過了40多個春秋。
做鄉村醫生是一份苦差事,苦就苦在出診上。陡坡村有8個自然組,居住相當分散,道路十分不便。但他從未因路難走而退步,只要有人需要治病,無論是烈日當午、深更半夜或是大雨滂沱、雪花紛飛,他總是隨叫隨到。他背著藥箱走村串戶,路上行走的村民總是互相打聽著張大夫的行蹤,有人説:剛走了堡子溝,可到了堡子溝再一打聽,又説剛走的,去了李岔;再追過去,張大夫又走了全岔,著急的患者家屬到了全岔好不容易才找到,眼看著張大夫被前來問醫的群眾團團圍在窯洞裏,不能立即脫身。面對這一現狀,他借助政府加大對農村衛生投入的機會,主動找鄉村組織,給陡坡村建設了一所50多平米的衛生室,定點行醫。他有了自己固定的服務場所,第一次坐在村委會捐助的三抽桌前,穿上白大掛,笑咪咪的給群眾把起了脈,這更加鼓足了他的工作勁頭,堅定了從事醫生工作的信心。
村民們説,他是一個熱心人。他來自農村、服務農民、方便患者、待病人如親人。多年來,他面對每一位患者,無論男女老少、是窮是富,都悉心照料,精心呵護。他説,自己是農民,為農民服好務、看好病,是自己的天職。尤其對一些困難群眾和五保戶等弱勢群體,儘量開一些低價藥物或免費治療。對針灸能醫治的疾病他一直免費治療,從不收費。對一些家境十分困難而又離家較遠的病人,他騰出自己的住處讓病人免費住下,治好再回。特別是在八十年代生活還十分拮據、沒有醫療場所的情況下,他留下一些病人吃住在家,那種辛酸誰都能體會到的。白岔村患者吳燕燕,石嘴山患者吳東東 .....提及此事激動不抑,感激萬分。因此,他也不知多少次遭到家人的埋怨,但他從來沒有猶豫過。有人還勸他:“現在一些醫生看病要收紅包,哪有像你這樣看病給藥不要錢的”。張大夫卻平靜地説:“我是農民的醫生,農民朋友就是我的親人,五保戶等是農民朋友中的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的關愛,我為自己的親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這還不是我應該做的,是我應盡的義務”。他從醫40多年來都不收出診費,並對測血壓、量體溫、做産前檢查等各項檢查一律免費。有人給他算過一筆帳,説他40多年為貧困村民減免掛號費、出診費、檢查費和藥費累計超過15萬餘元。
醫務工作者除了要有一顆救死扶傷的心靈外,還要掌握一套精湛、過硬的醫術,才能真正地保證人民群眾的健康。對此張耀庭銘記心間。他每年都積極參加各級組織的專業培訓,徵訂相關書籍刊物,勤奮學習,細心鑽研。他重視理論知識,更注重實踐總結,對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和處方都認真記錄,整理在案。由於從醫以來平時敏學樂思,在臨床中已掌握了一定的中西醫知識,看病下藥,已小有名氣。“張大夫的藥就是靈!”老人得病了,對兒子説,“快去找張大夫!”誰家孩子感冒了,大人説:“快找張大夫,藥價便宜也頂事”。一位胃病久治不愈的老人説:“張大夫的胃病看得好,我吃他幾付藥就不疼了......”當地患者一直傳誦著內心深處對張大夫的感激之情。就這樣,患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口口相傳,張大夫的影響走出了崾峴陡坡,範圍擴大到縣內其它鄉鎮,相鄰的縣、鄉、村的患者也慕名前去就醫。張大夫想:城裏人圖個啥?方便?不是,便宜?更不是!咳,該不是有病亂投意吧!咱給鄉里人怎麼看就給城裏人怎麼看,幾付中藥用過之後,原來抱著試試看態度的城裏人,也感覺好多了。為表達對張大夫的感謝,一些重病患者治愈後竟然給張大夫送來一面面錦旗。有鎮垣縣郭垣鄉席正義,有孟原鄉王岔村的王生貴,有王洼煤礦張文傑,有......舉不勝舉。這一面面錦旗不僅送來了患者對張大夫的感恩和思念,更印證了張大夫的醫德醫術,濃縮著張大夫從醫工作的艱辛和汗水。這也是張大夫最為欣慰和高興的事。
張大夫,他是一名鄉村醫生,更是一名醫療衛生工作的宣傳員、講解員。他無論走到那裏就把醫療衛生的政策、知識宣傳、講解到那裏。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陡坡村村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全村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98%,孕産婦住院分娩率達98%,老年人健康檢查每年達2次以上 。
有得就有失。八十年代初,生産責任制的春風吹綠了陡坡村,家家戶戶的小日子都過的忙忙碌碌有滋有味,夫妻雙雙起早貪黑,忙個不亦樂乎成為農村生活的新景象。而張大夫呢?防疫開始了,哪怕是正在割麥,病人上門求醫了,哪怕是正在下種,他都毅然丟下妻子一人在田裏勞作,幹起了他心愛的事業。妻子曾多次要求他丟開這無獲而勞的防疫工作,可他因為內心深處對防疫工作重要性産生的深刻認識,陡坡村民一有頭痛腦熱就翻山過溝跑上門求醫的痛苦眼神,使他無法捨棄這項工作,而對丈夫忠於防保工作的無奈,妻子只好把二女兒留在身邊幫自己耕田打種。張大夫為了自己的防疫工作,迫使二女耕田打種成了文盲,這是這位六旬老人如今最不願回首的憾事。同時,為了建設醫療室,更新醫療設備,提高醫療條件,他還背上了不少債務。
情係患者,愛播鄉里,人生青發立志,直到象張大夫這樣的年齡,白髮回首走過的路,誰也算不清經歷了多少溝坎小岔,但只要胸懷百姓的苦樂,急他人之急,想他人之想,也就不會計較比別人少踏了多少柏油馬路,這羊腸小道,一腳高一腳低無數次重復走過,同樣也能走向人生顛峰。一位偉人説過:“一個人做好事並不難,難在一輩子做好事”。40多年來,張大夫做的好事太多太多,人們紛紛稱讚他是人民的好醫生。他通過勤奮的自學,順利地通過固原市主治醫師證書,他多次被市、縣黨委、政府和衛生主管部門評為先進工作者。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寧夏村級醫療工作時親切看望了張大夫,並與他進行了長時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