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大型活動 > 最美鄉村教師展播

“讓孩子來上學,這個錢我出”

——記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中心小學教師張宏源

發佈時間: 2013年08月20日 16: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光明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形象大使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白岩松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濮存昕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冀玉華
  • 最美鄉村教師形象大使:李修平

原標題:

  每天清晨,張宏源總是喜歡透過窗戶,遠望進村的路。

  那是孩子們上學的必經之路,每當成群結隊的孩子,背著書包,出現在路口時,張宏源的臉上總會不經意地露出一絲笑意。

  30多年了,張宏源一次次説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再看著學生一個個長大離開。張宏源用最樸實的辦法,硬是堅持著沒讓一個村裏的適齡孩子失學。

張宏源老師在批改作業。光明日報記者 朱波攝

張宏源老師在批改作業。光明日報記者 朱波攝


  在草房裏開始教師生涯

  “好人”“踏實”“真難為他了”……伴著村民的介紹,記者見到了正在利用暑假修理課桌的張宏源。

  回憶往事,張宏源永遠忘不了第一次來到雷洞鄉的情景。

  那時的他,血氣方剛。高考的失利,並未打消他考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做個民辦教師,邊教邊考。”帶著這個想法,在堂哥的介紹下,年僅21歲的張宏源獨自來到了離家數百公里遠的雷洞鄉廈頭村教學點。

  學校只有三間草房,門窗早已斑駁開裂。起風怕刮倒,下雨成泥塘。更要命的是,孩子們壓根兒聽不懂普通話。

  面對這樣的情景,張宏源哭了。不知所措的他,甚至不敢將實情寫信告訴家人。

  “難道我就這樣過一生?可我走了,這些孩子怎麼辦?”

  思想鬥爭了一夜,張宏源最終選擇留下。他把十來個孩子聚到一起,在草房裏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從那時起,他就堅定了一個信念:用自己的肩膀為孩子們撐起一片藍天。

  你以命相托 我豈能辜負

  張宏源教師生涯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聽不懂當地的方言。

  從手勢、比劃,到懵懂的理解,再到逐漸熟悉。張宏源用自己的熱情和勤奮,填補著師生之間交流的溝壑。

張宏源


  一次次交流,張宏源的心也一次次被刺痛。那是貧困鄉中的貧困村,衣衫襤褸的村民,連基本的生計都難以維持,哪還有錢讓孩子讀書。輟學在家的孩子常常悄悄來到學校,躲在墻角,探著頭,偷聽張宏源上課。張宏源發現後,悄悄地在墻角處放上幾把小凳,再把嗓音提高八度,唯恐孩子聽不清楚。

  這還遠遠不夠。張宏源要讓村裏所有的學齡孩子都坐進教室。

  “只要有孩子不來,我就去找他們父母。”張宏源對家長承諾,“讓孩子來上學,這個錢我出。”

  一邊向上級爭取支持,一邊拿自己有限的工資墊付。在廈頭村任教的5年時間裏,張宏源累計墊付書雜費500多元,相當於他兩年工資的總和。

  無悔的付出獲得了公平的回報。在張宏源的努力下,廈頭村教學點的學生不斷增加,成績也穩步上升,1983年和1984年甚至取得了100%達標的佳績,優於很多鄉里中心小學。張宏源也因此于1985年首次獲評黎平縣“縣級優秀教師”稱號。

  消息傳開,周邊的村民紛紛把孩子送到張宏源的教學點讀書,鄉里也破天荒地給廈頭村教學點增加了一個教師名額。

  1986年,張宏源考入黎平師範成教班(中專)。村裏人聽説張宏源要走,紛紛挽留。村裏的長者甚至連夜召開會議,準備給予張宏源最高的獎勵:將村裏最好的一塊田送給他,並幫他蓋房子。

  得知消息的張宏源第二次在廈頭村哭了。黔東南的大山中,地無三尺平,對於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來説,土地就像生命一樣珍貴。

  “你若以命相托,我又豈能辜負?”張宏源深刻體會到那份責任的重量。

  張宏源説,其實那個時候,他就知道他的心再也不會離開。出去,只是為學到更多的知識,再回來幫助這些孩子。

  “我會回來的。”臨行前,張宏源與學生們拉鉤承諾。

  心在這裡 才會紮根

  三年的學習轉眼過去。成績優異的張宏源,在工作10多年後終於成為一名公辦教師。

  “當時,縣城裏不止一所小學向教育局打報告要留下張宏源。”黎平縣教育局副局長鄧巴斯回憶,有的甚至托“關係”,走起了“後門”。

  “我服從組織決定,但如果可以選擇,我想回去。”在徵求個人意見的組織談話中,張宏源的回答讓所有人都沉默了。他放不下廈頭村的孩子們,放不下廈頭村百姓的那段情。

  張宏源最終被分配到了雷洞鄉中心小學。由於各個村教學點只有一至三年級,四年級後,廈頭村的孩子也會轉到中心小學。張宏源和他的學生們在三年後,再次相遇在雷洞鄉中心小學。

  1992至1993學年,這是張宏源記憶中悲喜交加的年份。這一年,張宏源再度獲評“縣級優秀教師”;這一年,張宏源的畢業生中,第一次有人考上了大學;也正是這一年裏,張宏源的雙親相繼去世。

  子欲養而親不待。張宏源感到深深的愧疚,平時因為工作忙,不能經常抽時間回家探望。父母去世後,還是因為工作忙,沒有回家操辦父母的後事,只能讓妻子回家料理。為了還清操辦父母后事所欠的債務,妻子于1994年帶病南下打工,留下年僅5歲和7歲的孩子在雷洞和張宏源生活。

  時光荏苒,學校裏的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中專、大專、本科,張宏源説,每年縣裏總會分配一些年輕教師過來,學歷不斷提高。可是,過了兩三年,一轉正,又紛紛離開。因為條件艱苦,落差大,不甘心。

  “我不怪他們離開,我只是心疼這裡的孩子。”張宏源説,“心在這裡,才會紮根。”1997年,張宏源因為事跡突出,被評為“黔東南州優秀教師”。

  現在,每隔一段時間,張宏源都會收到走出去的學生寫來的信。“老師,您好……”幾乎每封信裏都能看到模倣他的清秀整齊的筆跡。每當此時,張宏源心中幸福滿滿。(光明日報記者朱 波 柳 路)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3403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