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他們因播種光明而美麗,你我為弘揚崇高而尋找”。9月8日,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的“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正式揭曉了最美鄉村教師名單。經過近200位記者編輯和廣大網友三個月的尋找和推選,徐德光(貴州)、鄧麗(湖北)、宋玉剛(西藏)、肖山(海南)、于貴勤(河北)、劉效忠(黑龍江)、陳萬霞(安徽)、阿力甫夏(新疆)、吳金成(湖南)、馬復興(青海)10位教師,和以林子閎為代表的農村教育志願者團體獲得活動組委會授予的“最美鄉村教師”稱號,田育才等40名鄉村教師被推選為活動“特別關注鄉村教師”。
作為活動的收官之作,“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已于9月3日在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新址)錄製完成,將於9月9日20點,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和科教頻道(CCTV10)播出,9月9日22點在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教師節前後,活動組委會將組織愛心企業通過資金資助、實物捐助和文化扶持等形式,幫助“最美鄉村教師”和“特別關注鄉村教師”及他們所在的學校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獻上教師節禮物。
他們走上舞臺,成為最美風景
“愛聽你的課 愛看你的笑 愛聞你身上田野的味道……”9月3日晚,清澈稚嫩的童音回蕩在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2000平米演播室的上空,伴著小演員動情的歌聲和觀眾感動的淚水,來自偏遠鄉村的10名“最美鄉村教師”和1個最美鄉村教師志願者團體登上了首次啟用的央視總部大樓最大舞臺。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活動組委會名譽主任嚴雋琪,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廣電總局副局長李偉,活動組委會主任、中央電視臺臺長胡佔凡,活動組委會主任、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活動組委會副主任、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李挺,活動組委會副主任、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方正輝等出席“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並與當選的“最美鄉村教師”合影留念。頒獎典禮以“他們因播種光明而美麗 你我為弘揚崇高而尋找”為主題,圍繞“尋找”、“最美”、“鄉村”三個關鍵詞,進行精心設計編排,一方面深入生動地展現“最美鄉村教師”無私忘我播種光明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展現包括主流新聞媒體等在內的社會各界為弘揚崇高用心尋找的價值追求。
頒獎典禮現場,點點繁星的夜空布景下,紅絲絨幕布映襯著鄉村田野的高清主屏,舞臺美術盡顯鄉野的清新和儀式的神聖,營造出盛典、質樸、神聖的頒獎氛圍。頒獎典禮上生動展示了徐德光等10名“最美鄉村教師”和以林子閎為代表的“最美鄉村教師”志願者團體的感人事跡。圍繞當選的“最美鄉村教師”各自不同的“最美”點,頒獎典禮安排相應的推薦嘉賓,充分利用人物之間的關聯性,突出價值引領。奧運冠軍林丹、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郭明義、“蛟龍號”潛航員葉聰、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等擔任推薦嘉賓。頒獎方式獨具匠心,由與入選的“最美鄉村教師”有著特殊情感故事的學生或親人現場為老師獻上精心製作的獎盃。頒獎典禮上,一個個真實生動、感人至深的細節故事,展現了“最美鄉村教師”平凡真實的生活和高尚的內心世界。
9月9日晚,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科教頻道、中文國際頻道首播,並將在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重播。10名“最美鄉村教師”和1個最美鄉村教師志願者團體集體亮相央視熒屏,成為教師節期間最美的風景。
你我用心尋找,發現最美典型
鄉村教師是基層普通勞動者的典型代表,中國846萬鄉村教師中的很多人工作在廣大的西部,紮根于貧瘠的山區和鄉村,他們是鄉村孩子走出去的希望,是鄉村家庭寄予重托的人群,是改變鄉村面貌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執著堅守不計回報,甘於奉獻默默無聞,這種樸素而高貴的美,需要媒體人真正走下去,深入鄉村,來到他們中間,用心尋找,用心發現。
2012“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自6月11日啟動以來,中央電視臺和光明日報社近200名記者、編導奔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偏遠鄉村,行程數萬公里,尋訪鄉村教師典型人物。採訪中,記者們克服了地震、泥石流、暴雨、高原缺氧等惡劣自然條件,在基層第一線與鄉村教師同吃同住,用真摯的情感真實記錄鄉村教師的高貴品格,僅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講述》欄目就拍攝素材達3萬分鐘,尋找的過程雖然艱辛,發現的美麗愈發動人。
——貴州遵義的鄉村教師徐德光因為山裏下大雨,擔心學生走山路太危險,所以總會牽著白馬去村裏接孩子們上學,這一堅持就是37年,被稱為“馬背上的老師”。一條路,一匹馬,37年——正是因為感動於徐老師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記者編導們也忘記了疲勞,跟拍徐德光老師走遍了四個村寨,翻山越嶺將近30多公里,一路上都是僅有不到30厘米寬的山路,泥濘危險,邊上就是山崖,一旦腳底打滑就會滾下百米深的山谷。
——新疆塔什庫爾幹地區的阿力甫夏老師所在的馬爾洋小學,距縣城130公里,學生回家要翻越海拔4700米的馬爾洋大阪。每到寒暑假,阿力甫夏都會騎著駱駝送每一名孩子回家,一路上下冰河、走懸崖、滑索道,最遠路程要半個月、最近也要四五天。攝製組在當地發生5.5級的地震和百年一遇的暴雨後,克服種種困難來到災害第一線,記錄下被地震和暴雨引發泥石流衝擊的教室,和老師們共同走訪方圓200公里範圍內的深山裏的孩子。
——採訪四川省筠連縣蒿壩中心校教師範欽剛時,光明日報的兩位記者從成都出發,奔襲300多公里到川南的酒城宜賓。由宜賓開車近兩個小時到達筠連縣城,換乘當地的越野車經歷兩個多小時的顛簸,才看見躺在山窩裏的蒿壩鎮。從筠連縣城到蒿壩,路窄彎急,坡陡谷深,多數路段一面是高山,一面是陡峭的峽谷,第一次走這條路的人都心驚膽寒。正是因為山高路遠,記者們才理解范欽剛老師為什麼把訓練籃球作為山裏女孩走出大山的一條通道,為什麼希望訓練籃球給山裏父母帶來教育觀念的轉變,也才領悟范欽剛老師一直堅守蒿壩的真正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