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這裡出門就是800多米高的山,山民們世代在山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鳳凰琴》小説的故事來自這裡,每個家庭最大的期盼就是培養好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古老的雷氏祠保存完好,一根根紅燭在這裡點亮山鄉的希望。
他34年堅守三尺講臺,右肺切除了1/3,兩次手術拿下了一根肋骨和一大塊軟骨,仍然無怨無悔,用雙手托起大山的希望。他,就是湖北省麻城市鹽田河鎮東界嶺中心小學教師劉木蘭。
34年的堅守:從“教師爸爸”變為“教師爺爺”
1978年,劉木蘭進入杜家河小學成為一名民辦教師。雖然待遇不高,多次有改行的機會,但他深愛教育事業,一直堅守三尺講臺。
杜家河小學地處大別山深處,位於海拔893米的蕙蘭山下,教學條件艱苦。34年來,他始終風雨不移,用愛心和汗水默默地澆灌著這片土地,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學生。他經常自豪地説,村裏孩子現在都是我的第二代學生。
“劉老師講課聲音大,有激情,我們都愛聽。”杜家河村七組劉宋良回憶當年劉老師上課時情景説。如今,兒子劉鋒跟他一樣,也喜歡聽劉老師的課:“劉老師上課帶喇叭,給我們將故事。下課和我們做遊戲,我們都愛劉老師。”
山裏面外出打工的人多。為照顧好留守兒童,他既當教師,又當爹媽。一名因小兒麻痹症腿部落下殘疾的學生,爺爺、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裏只剩下年近花甲的奶奶。看到孩子隨時都會跌倒的瘦弱身影,他格外小心,每天牽著孩子到食堂吃飯,到廁所大小便,還特別留意這個孩子的作業,檢查並督促,使他的各門功課都在80分以上。有時奶奶不能按時來接,他就背上孩子走崎嶇的山路,一步一趨地將孩子送回家。
“娃娃們太小,剛開始住校都不習慣,晚上又哭又鬧要找爺爺婆婆,還有些娃半夜從床上爬起來往家裏跑。”劉木蘭的眼睛有些濕潤:“我只能追出去把他們抱回來,山上野豬、毒蛇多得很,而且到處都是懸崖,出了問題咋辦?”看到孩子們坐著破爛不堪的桌椅,劉木蘭寢食不安,四處奔走,聯絡上武漢市一位愛心人士,爭取到價值近8000余元的120套嶄新的桌椅。由於學校經濟十分緊張,無錢請人挑糞便,他就自覺地當起了“挑糞工”,一擔一擔地將糞便挑進學校的菜園裏,然後又跳進糞池裏,一鍬一鍬地將糞渣子掀出來。每次洪水來臨,他總是不顧個人安危,背著一個又一個的學生艱難過河,直至把學生安全送到家裏。2003年,他&&捐款400元,自己做義工,並“強迫”村支書弟弟“化緣”1.8萬元,在河上架了一座堅固的水泥橋。現在,學生過河再不用提心吊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