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出生年月:1972.07 ●任教學科:初中語文
●畢業學校:吉林省電視大學,後在吉林省教育學院函授
●從教地點: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安石鎮
●任教經歷:1995.09—1996.08東遼縣壽山鎮中學(現東遼縣農村實驗中學)勞技教師;1996.09—2007.08東遼縣椅山中學(現安石二中)語文教師;2007.09至今東遼縣安石一中語文教師(2011.12至今擔任學校教研室主任)
“修改過錯字和病句,我們接著看看文章結構有沒有問題?”在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安石一中八年四班的語文課堂上,小組長王茗正有條不紊地組織小組另四名成員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文。
課堂上,看不見滔滔不絕講解的老師,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見的學生;作文紙上,看不見老師勾勾點點的連筆字,躍然紙上的是同學們心靈相通的修改建議。而這樣一堂開放式作文課,不過是語文老師王永明的在鄉村特色語文教改新路上的剪影之一。
老師不再是獨霸課堂的“擂主”
1996年,由於工作需要,剛剛從教一年的王永明,從勞技教師轉為語文教師。“儘管課前精心準備,但教學中依然力不從心。”王永明回憶説。
在學生和家長的不信任中,王永明開始給自己補課。除了研究教育報刊雜誌中的鮮活經驗,他還系統學習並掌握了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語法修辭、文史哲常識等。
王永明説:“經過兩年時間的學習,我心裏越來越有底兒了,學生們也逐漸喜歡起我這個語文老師了。”可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跟著教了兩年的學生升到初三時,學校怕影響中考升學率,又將他調回了初一。也是這一年,王永明自以為完成得不錯的調研公開課,也在評選中名落孫山。
“除了學歷不達標,我還差啥?”“小王啊,當語文老師可不簡單!除了儲備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學校老教師的一句話,點醒了困惑中的王永明。
從此,只要縣裏市裏搞教研,王永明都主動去。要是學校經費緊張,他就自掏腰包。寒暑假裏,不管多遠的地方有研修班,他都千方百計擠進去旁聽。來回路費加上食宿,每次都得上千元。
“……以上就是本文需要理解掌握的字詞。”在安石一中八年三班的語文課堂上,二組同學的發言剛剛結束,三組同學就立刻把“主動權”接了過來,“我們組要展示的是對課文寫作背景的總結……”
“其他組的同學還有沒有補充?”王永明既沒有站在講臺上,也沒有急著做出評判,而是在全班按組圍成的4個小圈間踱著步子,啟發著同學們繼續思考。
“以前我總覺得語文老師就是獨霸課堂的‘擂主’,拿著教案不知疲憊地念。同學們要麼手不停筆地記,要麼聽得昏昏欲睡。”同學趙宇説,“現在的語文課,老師更像個主持人,同學們自己當起了老師,大家互相提問,共同完善答案。”
王永明説,這就叫“開放式閱讀”。經過一至兩個學期的訓練,同學們就基本可以完成自主學習的全過程:課前預習課文,課上分組討論總結、展示預習成果,全班互相提問、互相補充。
除了“開放式閱讀”,王永明還探索出“開放式課前10分鐘”、“開放式評價”、“開放式批改”等教學方法,並形成了“開放式語文教學”體系。
35萬字《課改日記》催生“教學思合一”理論
安石一中八年四班《積酸菜》的命題作文,學生們把積酸菜的過程、技巧都生動地記錄下來,勞動的辛苦、收穫的喜悅躍然紙上,充滿了生活感悟。
2003年底,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全國鋪開,王永明受命編寫學校校本教材。利用寒假兩個月的時間,王永明圍繞學校附近椅子山的自然資源、人文歷史和發展現狀等,編寫出了近8萬字的手寫稿教材——《探究椅子山》。在實施過程中,王永明又根據本校3個年級的學生特點,分別制定了活動方案,並陸續開發出《玉米的研究》、《生命教育》共11本校本教材。
一年後,王永明聽到了反對的聲音:“中考哪能考椅子山的事,學了也是白學”、“這麼上下去,不得耽誤正課嗎”。王永明説:“面對學生成績和升學率的壓力,我曾經想過放棄,可想到學生們期盼的眼神,這個念頭就很快打消了。”
為了給校本課程一個“合法”地位,王永明探索式地將它與作文教學“聯姻”。學習説明文寫作時,校本實踐就定為觀察椅子山的土特産並加以介紹;學習記敘文寫作時,校本實踐活動就採訪身邊人物;學習議論文寫作時,校本教材裏還有家鄉風俗習慣的內容與之對應……
這一改,不僅學生歡迎,家長認可,還得到了專家的贊同。吉林省教育學院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元昌評價:王永明的大膽嘗試為校本課程在農村教育的發展找到了出路,不僅避免了校本課程在襁褓中夭折,還為它的茁壯成長找到了適宜的環境。
每晚,當妻子和孩子進入夢鄉時,王永明還在燈下,記錄著這一天在課堂上發生的事情。有時過了午夜才匆匆躺下的他,為了突發的靈感,還會再爬起來,扭亮檯燈。
在編寫校本教材的過程中,王永明悟出一個道理:要發展自己,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給自己挑毛病。他除了寫教學反思日記,還寫教學故事、教學隨筆和教學論文,並把這些統稱為《課改日記》。
2007年5月的一個夜晚,王永明把最後一篇日記修改完後,一起身卻直接倒在了地上,嘔吐不止。“我心臟不好,當時就慌了手腳。我和父母連夜把永明送進了醫院。”王永明的妻子林秀榮回憶説。第二天王永明被確診為“美尼爾綜合徵”,不得不轉至長春治療。
“你要是再看書寫日記,我就和你離婚。”儘管在醫院,妻子放出了狠話,可為了當時教的畢業班,王永明還是提前出了院。林秀榮説,出了院的王永明堅持給學生上課,抽空在鎮衛生院打針,晚上看她合上眼再偷偷爬起來學習。
在記錄課改日記的過程中,王永明總結出一條規律:“教”是用文化知識指導實踐,“學”是對實踐中的問題或現象做出分析和解釋,“思”則是將問題形成專題,提出解決對策和建議,並反思效果,“教、學、思合一”就是良性循環發展的過程。
“2010年,王老師歷時7年書寫的35萬字《課改日記》在省裏獲了大獎,他的‘教學思合一’理論還獲得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成果三等獎。”安石縣一中校長李金福説,“隨後,我們在全校推廣應用這一研究成果,有效推進了學校教、學、研齊頭並進,並成功申報了兩個吉林省‘十二五’課題。”
“五人組合”擴編為“拓荒隊”
“你們學校今年語文咋考得那麼好?”
“因為我們有個‘五人組合’!”
“開始編寫校本教材的時候,我還沒接觸過教育理論,什麼讚可夫、課程資源、三維目標對我來説完全是新鮮詞兒!”王永明説,校本教材的編寫成功離不開學校另外4名語文老師的幫助,從那以後,不管誰遇到難題,5位老師都一起合作研究。課間操時的節拍聲,同事家炕頭上的酸菜燉粉條,稻田邊的蚊子叫都成了討論時的“作料”。
成功經驗一傳出,周邊的語文老師紛紛要求加入,王永明把“五人組合”“擴編”到15名教師。他為這個新組織起名為“拓荒隊”,並擔任“隊長”。為保證研討活動順利開展,王永明和大家一起制定了活動方案,建立起研討制度,還聘請來專家當顧問。
15名隊友不僅交流經驗、互相評課,還建立了公共郵箱和QQ群,並自籌資金創辦交流刊物《拓荒者》,共同承擔課題研究。“拓荒隊”也成了孕育名師的搖籃,先後有多人被評為縣骨幹教師、市課改先進工作者,或被調到縣進修學校,還有幾位有了自己的專著。
在安石一中,“拓荒隊”隊友政治教師鮑金海介紹,如今團隊成員已經發展到31人,涉及9所學校,學科也由語文發展到英語和政治等其他學科,由中學拓展到小學。“我本人經過拓荒隊的錘煉,也和王永明老師一樣被評為‘東遼名師’。”
李元昌説,“拓荒隊”的成立集中了更多教師的力量,推動了農村課程改革進程,促進了農村教育發展,影響帶動更多的農村教師走向了科研之路。本報記者 曾 毅 本報特約記者 任 爽
人生箴言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鄉村教師,就要把心紮在土裏,把工作放在心頭!城市學校的教學方法始終是鄉村教師抱養的孩子,鄉村特色教育的研發才是我們自己的孩子,這個孩子就姓一個“農”字,一個用辛勞和汗水書寫出來的“農”字!
同事評價
王永明老師的教學方法,為全校師生帶來了一縷春風。而這溫暖的春天背後同樣經歷了漫長的寒冬。寒冬中,是王永明老師費盡心思的思索、探索和求索。
——安石一中校長李金福
學生評價
別看我們王老師看上去土氣了點兒,可帶來的語文課堂卻是全新的,同學們都沒上過這樣的語文課。
——安石一中學生趙宇
專家評價
相信王永明的成長經歷會在農村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一抹亮色,他所煥發出的求知探索精神,將感染更多的鄉村教師,為農村教育開闢一番新天地。
——吉林省教育學院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