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三十年來,劉家便雖然雙眼幾近失明,但他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憑著眼睛僅有的一點余光,堅守三尺講臺,無怨無悔,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山區的教育事業。
1977年,剛好20歲的劉家便成了一位民辦教師。由於當時師資嚴重不足,他主動要求學校把安排不了的課程都給他。那時學校晚上辦公都是點煤油燈,因為白天課程多,他只能在微弱的煤油燈下工作到深夜。就是這繁重的工作和艱苦的環境給他埋下了災難的種子。
1982年冬季的一天,劉家便正在鄉學區參加期末考試閱卷,突然覺得兩眼模糊,視物不清,之後幾天都是如此。緊張忙碌的工作讓他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病痛,直到寒假才在妻子的陪同下去醫院檢查。醫生説,這病可能是過度勞累、過度用眼造成的,唯一的“治療”辦法是加強營養少用眼!儘管如此,他仍然放不下工作,放不下事業,到1990年,他左眼只有“指光”,漸漸失明,右眼也僅有微弱的光感,已配不到眼鏡。
失明對於一個教師來説意味著什麼,劉家便心裏非常清楚,但他克服了身心的痛苦,暗下決心:眼睛可以失去,但學生不能丟下!當時上級領導提出讓他休息,工資、待遇照常,但他多次向領導、老師、和家長表示過“一心耕耘三尺講臺”的決心:“我的眼瞎了,但心沒瞎,我的知識還在,手腳仍然健全,請相信我,我保證把學生教好!”
走路、備課、閱卷、板書……一大堆難題擺在他面前。為了熟悉教材,他請同事一章一節地讀給他聽,再想方設法把這些內容記下來,把教案全“刻”在腦海裏。每年開學上課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班幹部將學生座次表按組讀給他聽,憑聲音記憶哪個學生坐在什麼位置。他不能書面批閱作業,就進行當面批閱,更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戴上修鐘錶用的“眼罩”(弓形放大鏡)能湊近報紙看清報上文章的標題,他欣喜若狂,更堅定了他教書育人的信心。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1990年以來,連續20多年裏,劉家便所教的學科一直處於全鄉(片)前三名,而且多次取得第一名!他教過的學生有很多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才,其中譚光明、尹小松、陽海濱等人還成了留學生、中科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