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在甘肅省永登縣通遠鄉邊嶺村,有著一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而就是這樣的一位老人,他卻把他的青春乃至整個人生都奉獻給了黨的教育事業,他二十歲開始從事教育事業直到六十多歲,他堅守著三尺講臺整整四十年直到他再也無力走上那神聖的講臺時才做休息,他真正的做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要問他的學生到底有多少也許誰也説不清楚,但只要一提到邊嶺村的馬老師時,周圍幾個村子的人卻無人不知!
他叫馬充德,一九三七年出生在這個貧窮的小山村,一九五七年在永登一中畢業後就在通遠鄉的塘坊小學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而這一幹就是四十年!
原本他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在塘坊小學任教的第二年,他很幸運的考取了當時的敦煌水利學校,然而就在他高高興興的去通遠鄉轉戶口和糧食關係的時候出了問題,時任通遠鄉鄉長的劉德全因為他的家庭成份是富農後硬沒有將他的戶口和糧食關係轉出,而他也就結束了自己再次深造的機會!就在當年,他也就匆忙結婚了!
婚後他繼續任教于塘坊小學,而愛人張菊英也被聘為教師在邊嶺小學任教,一九五九年他被調至邊嶺小學繼續任教,但是好景不長,愛人在幾個月後又調至邊嶺村東瓦社任教。直到一九六零年因為長子出生,愛人才結束了其三年的任教生涯回到邊嶺,兩人才得以團聚!
當時的邊嶺小學只有四五間特別簡陋的房子,沒有辦公室,學生全部擠在那幾件危房中。他考慮到這樣的條件和環境極不利於教學,於是東奔西走,找到當時的村委會,與村委會一起協商,終於在他的説服之下,經過村民集資,重新修建了五間教室和兩間辦公室,那時的他已不僅僅是一名老師,而且還是工地上幹活的&&人,特別是在週末的時候,他更加不遺餘力的將自己所有的熱情都奉獻在了新校捨得修建上,他甚至自己親身赴沙井驛拉磚拉瓦,拉到通遠鄉牌路村再由人工背到學校,即便是這樣的辛苦,他也從沒有耽誤學生的一個課時、從沒有不給學生修改作業,因為熱愛教育、因為專注于教育、更為了使得孩子們能夠有個哪怕是稍微好點的學習環境,他不間斷的努力著、默默的付出著!
自從一九五七年開始了自己的教育事業後,他一直兢兢業業、辛勤耕耘,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之下,他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全校五個年級,很長時間內都是他一個人進行教學,他是校長,他也是老師,他第一節課給五年級講,第二節課又給一三年級講,第三節課 又給二四年級上,也許對於當時的他不知道什麼是複式教學,但他卻一直用著這樣的教學方法,縱然是這麼艱難的教學環境,即使是一個人的學校,他也從來不忘備課,因為教授的年級較多,所以熬夜備課對他來説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儘管這樣,但他教出的學生卻大都很是優秀,他還經常掏自己的腰包為學校買一些教學所需的用品,如粉筆、墨水等,對於家境貧寒的學生儘量少交甚至免去學費等,在當地有著極大的好評,在村民眼中他是一位好教師,在當時,村上人有種這樣的説法,説孩子交給馬老師就放心了!
辛勤的勞動,終於有了喜悅的回報!他曾多次被通遠鄉政府評為優秀教師、優秀校長等榮譽稱號。一九七九年經過考試合格由甘肅省人民政府頒發任用證書、一九八二年參加由永登縣政府在馬家坪師範舉辦的校長培訓,考試合格並授予合格證書、一九八三年取得教材教法合格證書、一九八七年被評定為小學高級教師,他也在教育這個聖神的崗位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但是好景不長,在一九九六年由甘肅省舉辦的民辦教師轉正的考試,當他到縣教育局領取准考證的時候卻突然被告知已被退休無法參加考試,但讓人費解的是但是所有教師在退休的時候都會由通遠鄉政府下發文件,但他從來都沒有收到其被退休的文件,而他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變成了一位退休但還繼續任教的教師。
也正是有了一位這樣優秀、為了自己深愛的事業而無私奉獻的父親,其子女也被父親的職業深深感化!長子馬建元一九七六年在通遠中學高中畢業,但因為諸多原因而沒有繼續學習。一九八七年開始因為師資匱乏被永登縣招聘為代課教師,斷斷續續持續至一九九七年才結束代課教師生涯。期間曾多次擔任邊嶺小學校長職務,而且在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七年之間邊嶺小學就只有他們父子兩人進行教學工作,他們視學校如自己的家庭,視學生為自己的孩子,不辭勞累的奉獻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小學校裏。一個正規的五年制小學,僅有兩名教師,而且這兩名教師卻還是父子關係,這樣的事情可能在全縣甚至全市都是極為罕見的。在五年的時間,父子倆堅守著那片教育陣地、五年的時間,父子倆齊心協力艱難的維護著那個學校、五年的時間,父子倆更是教育出了許多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將他們送入更深一級的學海進行學習!
一九九三年,永登縣實施“兩基”工程(基本普九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父子倆又開始了漫長的三年的掃盲工作,白天為學生上課,晚上又開始進行掃盲工作,除了上課掃盲外,當時還有大量的表格需要填寫,父子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但他們從來沒有一句怨言,死心塌地、保質保量的完成的當地的“兩基”達標工作。
一九九八年,響應縣政府和縣教育的全縣中小學危房改造,邊嶺小學又得以重新修建,父子倆又開始投入到新校捨得修建。一九九九年,嶄新的新校舍終於落成,父子倆看著新落成的校舍不僅感到了一絲驕傲和開心,然而,他們卻渾然不知,通遠鄉政府和通遠鄉文教辦正準備將他們請退。幾天后他們接到時任通遠鄉文教辦專幹吳世成的通知,免去其父子倆教師職務,稱所有教師都要換成公辦教師,代課教師一律要免職,而事後通遠鄉文教辦卻又聘請本村的一名代課教師。老人眼含著淚水,看著用自己的汗水修建的學校,老人心酸不已!是呀,從當時的邊嶺小學還沒有雛形之時,老人就開始了他辛勤的勞作,他用他執著的毅力和一股為了教育生生不息的熱血見證了邊嶺小學的發展史,他是邊嶺小學的創辦人,他用他的青春譜寫了一段感人的歲月,為了孩子們的學習、為了讓這個窮山溝也能飛出個金鳳凰,他歷經四十載風風雨雨、摸爬滾打。在他的眼裏,學校就是他的家,忽然之間、在毫無徵兆的時候突然要讓他離開自己的家,他能不心酸嗎?而且剛剛再次用自己的汗水修建的嶄新的校舍就要讓他離開,他能不悲傷嗎?現在他只能默默的回家,每個月領取著一點微薄的補助,回想當年,年少輕狂,大踏步走到塘坊小學,曾夢想著自己一定要在教育這個崗位上幹出一個樣來,如今,除了嘆息和惋惜之外老人已經沒有了別的任何表情!
老人將他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教育,奉獻給了那些山村的孩子。為了讓那些貧窮的孩子走出大山,老人粉筆一提就整整在黑板上寫了四十年!他當時所教的學生每年的通遠鄉的統一考試中成績都名列前茅,深受家長們的喜愛,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教師,這樣一位敢於奉獻教育的教師,他的命運卻是如此的坎坷,等待著他的不是像別的老師一樣轉正,而是辭退。就連沒有上過幾天學,僅在學校做飯的大廚都能轉正,為什麼他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