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張紅夫婦

    無悔青春、無悔選擇——銅仁市碧江區瓦屋中學教師:張 紅

    沒有驚天動地的創舉,沒有驚心動魄的奮鬥,沒有流芳百世的偉績,有的只是歲月的平凡,只是無悔的青春和無悔的選擇。這便是她,張紅,一個偏遠山區中學的英語女教師。2004年,大學畢業後,懷揣著一顆火熱的心,帶著自己的青春和年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鄉村教師這份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

    當張紅接到正式通知時,心裏既興奮又害怕,興奮的是自己所學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害怕的是自己畢竟還年輕,沒有教學經歷,能否成為一個合格稱職的老師。懷揣忐忑的心情,坐著顛簸的汽車,來到了這個偏遠的鄉村中學。4個多小時的車程讓張紅第一次體會到了鄉村教師的辛苦和不易。瓦屋中學是銅仁市碧江區最偏遠的鄉村中學,這裡既是桃源深處,更是容易被人們遺忘的角落。來到這大山深處,看到狹小的校園,簡陋的校舍,這一切,讓張紅在心裏暗下決心,既然來到這個條件艱苦的地方,一定要當個好老師,讓山村的孩子學好知識改變山村面貌。

    教書育人是一項漫長而又艱難的事業,這條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一路走來,在從事教學工作,特別是站在教育一線擔任班主任工作中,張紅有過喜悅、有過快樂,也有過傷心,更有過落淚。曾記得教書的第一年,由於教學經驗不足,在教學上遇到了很多的困難,雖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效果甚微,看到學生失望又困惑的眼神,張紅自責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潛心研究教材,遵循教學規律,尋找更適合學生接受、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方法,把寓教于樂融入到教學過程中。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獲得了學校和學生家長的認可,更受到學生的愛戴。自己也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成長,也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

    2007年張紅送走了第一屆學生,總成績較為滿意,其中一個叫劉攀的女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銅仁一中。三年後,考進了她理想中的天津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當劉攀將這個喜訊告訴張紅時,她欣喜萬分。小劉攀認真的對張紅説:“張老師,是你讓我在學習外語中體會到了樂趣,我要感謝你,我要向你學習,將來也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英語老師。”張紅聽後倍感自豪。

    張曉華,一個家庭極為貧困,但又是個努力上進的學生,不幸患上了脊椎結核的重病,張紅前往醫院看望她,安慰她要有戰勝病魔的信心,臨走時,悄悄地在她枕頭下面放了五百元錢,希望她能健康地重返校園。當張紅回到家時,張曉華打來了電話,她哽咽著地説:“張老師感謝您,等我身體好了,我一定更加努力地學習,將來也向您一樣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回報社會。”那一刻,張紅除了感動,更多了一份對教師職業的鍾愛,這便是使命和責任。此後,張紅懂得了什麼是師愛,知道了怎樣用師愛去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她堅信,只要真心地為學生付出,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心靈,他們會發自內心地尊重你,喜愛你。懷著這一信念,幾年時間下來,張紅和學生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在瓦屋這片貧瘠的土地,張紅收穫了希望,同時也獲得了愛情。陳靜,畢業于貴州民院的小夥,2004年與張紅一同來到了瓦屋中學任教。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使他們走到了一起,收穫了愛情。

    2009年8月,原銅仁市出臺了農村教師進城調動考試方案。張紅怦然心動,心想這可是個改變工作環境的好機會,憑自身的實力可以去角逐一番。於是他們夫妻雙雙報了名,經過筆試和面試的激烈競爭,張紅竟然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銅仁二中錄用了,當時她激動萬分,自己終於可以回家了,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自己的父母。更讓她高興的是,丈夫也被銅仁四中錄用。家人因他們而驕傲,朋友為他們高興、祝福。從此,張紅不用再去坐顛簸幾小時的鄉村中巴了,不再受深山蚊蟲的叮咬了,也能穿上高跟鞋,在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城市裏搖曳自己的身姿,去KTV露一手,亮爽自己甜美的歌喉。然而,當她在二中工作了兩個星期後,原來在瓦屋中學所帶班級的學生不斷陸陸續續地給她打來電話,他們幾乎都是喑啞著嗓子,哽咽著和張紅通話的。聽到他們的哭聲,她的心仿佛是被什麼東西狠狠地擊了一下,心裏有種説不出的難過和自責,“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這難道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嗎?”以前從來沒感覺到自己是那麼的渺小,可這一刻,在他們面前,張紅就得自己竟變得如此卑微和渺小。從他們的哭聲中張紅意識到自己對所在班級的學生是多麼的重要。農村的孩子善良、內向,不善於表達的情感,她從電話的言語中都感受到了,張紅不斷地安慰他們,鼓勵他們,並要求他們認真努力學習。每一次通話過,張紅就陷入一次沉思,思緒淩亂。

    9月的下旬,瓦屋的學生給她打電話説:“張老師,我們要到銅仁市來參加廣播操比賽了,你一定要來看我們比賽哦”。張紅欣喜萬分,“一股無比親切的熱淚充滿我的眼眶,終於又能看到朝思暮想的學生了。”放學後,張紅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飛奔著坐上出租車趕到實驗中學的籃球館,但當她趕到時,比賽已經結束,很是沮喪的張紅轉身卻看到了在場外炎炎烈日下她思念的學生。所有的人都已散場了,她的學生們還在靜靜地等著她,用渴望、期盼的眼神看著她,張紅激動了,也內疚了:我怎麼能就這樣離開他們了!學生們仿佛看出了張紅的內疚,一擁而上把她圍在中間,問長問短,都説:“張老師,我們本來馬上就要坐車回學校的,就希望能看到您,我們哪也沒去,就在這裡等著您,您還回來教我們嗎?”此後的幾天,這句話都縈繞在張紅腦海,揮之不去。這是大山裏的孩子最真誠最渴望的聲音。

    學生們坐上了回家的汽車,他們向張紅揮著手,嘴裏説著告別的話,欣喜中略帶悲傷的面孔漸漸地離開了她的視線,看著他們消失在路的盡頭,張紅的眼睛模糊了。在回家的路上,她走在繁華的街頭,無心欣賞張燈結綵的街景,也無心理會過往的行人,而心裏卻滿是瓦屋這片純樸的土地和土地上淳樸的人們;想著城裏的學生享受著優質的教學資源和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想著那些仍在偏遠、清貧的山區期盼著老師的學生,張紅的心在一陣陣地抽搐,一陣陣地疼痛。晚上,她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一連幾天,張紅失眠了……

    幾年的瓦屋生活,一幕一幕地印映在她的腦海。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是瓦屋中學的師生們陪伴中度過的,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都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時張紅才意識到是瓦屋這片土地孕育了自己,同時也詮釋了人生價值觀的真正含義,身上流淌的血液,是瓦屋老百姓寄予的希望,跳動的心,是學生渴求的期盼。瓦屋,是她的第二個家。張紅豁然開朗,作出決定:我要回去,回到學生的身邊去!

    張紅試探著和愛人訴説想回瓦屋的想法,可能她最近的失落的神情,讓他早已看出張紅心思,愛人平靜地看著張紅,沉思了片刻説道:“我們在瓦屋相識,在瓦屋成長,我和你一樣對那裏充滿了感情。我們是一起考回城的,那我們就一同回到瓦屋吧,安靜地守望著山裏的孩子。”他沒有什麼豪情壯語,看著愛人充滿理解和默契的眼神,已經激動得全身發抖的她,一把抱住愛人,任淚水滴落在他的身上。

    和愛人商量好後,張紅懷著忐忑的心把自己的想法説給父母聽,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竟沒有絲毫反對,反而給予了她很大的理解和支持,並希望張紅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堅持自己的理想,父母説: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既然那裏的學生捨不得你,你也捨不得他們,我們尊重你的選擇。你把知識傳授給孩子,這能改變他們的生活與命運,能讓更多的父母過得更幸福,這不是更有意義嗎?我們為你的這一決定而驕傲!”看著蒼老的父母,張紅又一次哭了,哭得很無力,也很無言。此時此刻,她真正體會到了“自古忠孝無兩全”的意義。

    當張紅申請重回到瓦屋中學任教的消息不脛而走時,有的人理解,更多的是不解和質疑。當時教育局的領導也曾當面問張紅為什麼要回農村去時,張紅的回答是:“一個老師最大的價值不在於你在哪所學校,而在於崗位上工作的效果”。回去就代表一輩子的堅守和平凡,不因回到瓦屋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回到瓦屋虛度年華而悔恨,既然選擇了,將無怨無悔,堅定地走下去,因為張紅心裏知道,山裏的孩子需要她,她也需要山裏的孩子。就這樣張紅夫婦回到了瓦屋中學,回到了久違的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回到了她可愛的學生身邊,回到她農村的“家”。

    回到瓦屋中學以後,張紅更加努力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班級管理和英語教學中,給這些尋夢的孩子引路,在他們心裏寫一本最美的書。在生活中時時地關心他們,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後進生尤其充滿愛心和耐心。 班上的劉美玲同學,因為體質弱,經常性長時間流鼻血,就醫後,醫生也束手無策,只能輸液吃藥控制,但效果不佳,看著她焦慮自卑的眼神,日漸消瘦的臉龐,張紅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經多方打聽尋找到一種治療此病的土方,張紅便親自上山採藥,親手熬製。當劉美玲接過張紅遞給她的藥劑時,看見她雙眼轉動著兩顆晶瑩的淚珠。劉美玲在張紅悉心的護理下,服了幾副藥後,病情大有好轉,幾乎沒有出現過流鼻血的現象。看著微笑在她臉上再次綻放,張紅也笑了。

    當然,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頑皮的學生,總會做出一些令人頭疼的事情。黃超同學,是學校有名的 “小老大”,打架鬥毆對於他來説是家常便飯,提到他的名字,老師們是頭疼不已。一次,他與另一名學生發生口角並動手打人時,煩躁的張紅認定是他挑起的事端,狠狠的批評了他一頓,他怨恨和不服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張紅的心:難道是錯怪他了?經過進一步調查,張紅了解到他之所以和別人打架,是因為本班有同學受到了欺負,他是去替同學打抱不平的。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我為自己的草率感到自責,在班會課上公開向黃超同學道歉,同時告訴他,同學受別人欺負,應該告訴老師,打人終歸是不對的。這次張紅收到的是他那驚訝、感激、信任的目光。在此後的日常交流中,張紅真誠的與他溝通,耐心地開導,幫助他樹立信心,同時張紅也發現他有很多閃光點,只要正確引導,他一樣能做得很出色。通過長時間的關懷,黃超同學慢慢的變化了,以前散漫的態度少了,對身邊的人有禮貌了,懂得幫助同學了。在學校舉辦的籃球比賽中,以前所有人都必須聽他的,球一定要傳給他,但現在他知道要傳球給別人,知道鼓勵身邊的隊友,明白了集體的重要性,明白了個人利益應該服從集體利益,他不再自私了。經過努力,他入選了學校的籃球校隊,並參加了2011年在銅仁市舉辦的第一屆中學生籃球運動會,讓他擁有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張紅感到很是欣慰。

    張紅老師除多次被學校評為“優秀班主任”之外,所帶班級也獲得了2010年全市中小學“文明班級 ”稱號,張紅深知,這不僅是自己一個人的榮譽,更是整個班集體和科任老師的榮譽,對自己也是一種極大的寬慰。所帶班級的學生黃華英,獲2010年全市“三好學生”榮譽稱號,並在2011年的中考中以582分取得了全市第28名的好成績,並進入銅仁一中實驗班。這讓張紅獲得當地老百姓的好評。

    教書是張紅熱衷的事業,她喜歡看到每個孩子一次次地蛻變,雖然很艱難、很痛苦,但最終都會變成美麗的花蝴蝶。她也喜歡和學生們一起分享他們的成長和奮鬥歷程,每年的春節和教師節,甚至她的生日都能收到很多學生的賀卡、短信,電話,張紅心裏很是欣慰,這是一種比物質更滿足的精神快樂。

責任編輯:鄭路路

熱詞:

  • 無悔
  • 青春
  • 選擇
  • 中學
  • 教師
  • 張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