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湘西邊陲,羅子山下,坐落著中方縣最偏僻、最邊遠的鄉鎮——蒿吉坪瑤族民族鄉。在這裡,有中方縣唯一的民族學校——蒿吉坪民族學校。土生土長的瑤族漢子楊賢生在這大山深處的三尺講臺一站就是30年,淡若菩提,堅如磐石。他把青春和夢想傾注于瑤鄉的教育,就像一支點燃的紅燭:燭光跳動,燭花閃爍,默默地照亮著瑤鄉孩子們前進的道路……

    “只有多學知識,才能更好的走出大山”

    蒿吉坪瑤族鄉位於中方縣最東部,地處中方、辰溪、溆浦三縣交界之地,屬省級貧困鄉。這裡山峰林立,山勢陡峭,山路崎嶇,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素有中方縣的“青藏高原”之稱;這裡地域偏僻,地廣人稀,信息閉塞,離懷化城區有80多公里。惡劣的自然條件,落後的經濟面貌,嚴重制約著山區教育的發展,不僅吸引不了大山外面的教師來從教,就連本地教師也想方設法調走。山區教育的發展渴望更多的優秀教師在此紮根。

    楊賢生高中畢業時與高等學府擦肩而過,朋友邀他到沿海闖天下,可當他得知自己所在的村——洞門口村小缺老師時,毅然決定到村裏擔任代課老師。他説:“我們山區偏僻落後,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一定要讓後輩們多學知識,將來更好的走出大山。”

    一年後,楊賢生主動申請到蒿吉坪最偏遠的村小——助溪村小學任教,因為那裏缺老師,開不了課了。

    楊賢生在助溪村小工作了5年,那裏教學條件差,一個人要教三個年級的復試班,自己離家也有10里路,生活清苦而枯燥,責任卻很大。有的學生離校十來裏路,山路險峻,每逢颳風下雨,楊賢生都堅持護送學生回家,自己再摸黑回校。面對學生求學的艱難,楊賢生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與路遠的幾個學生家長商量,讓他們和自己在學校同吃同住。家長求之不得,一個勁的感謝。為防止學生晚上生病,楊賢生細心地備下了常用藥品。在輔導住下來的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後,還教他們畫畫、練字、吹笛子。考上湖南美術學院、現在長沙開畫室的李茜時常説:“我與繪畫結緣,和楊老師從小的教育熏陶分不開,他是我的啟蒙老師。”

    瑤鄉經濟貧困,在義務教育新機制改革前,很多學生因貧困面臨失學。每到開學,楊賢生吃完晚飯就翻山越嶺去家訪勸學。他常對家長説:“多學知識,山裏才會飛出金鳳凰。不送子女讀書,會害他們一輩子的。”學生是勸回校了,可是學費呢?楊賢生就用不多的工資擔保。學生楊蒙,一擔保就是九年,現在苦盡甘來,和楊賢生很多學生一樣,成為山區發家致富的&&人。學生楊菲,父親在海南打工急病身亡,母親改嫁。面對殘缺和困難的家庭,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整天沉默寡言,十分自卑。楊賢生了解情況後,慷慨解囊資助她,讓學生與她交朋友,並經常在課堂上提問鼓勵她。她現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給楊賢生寫信説:“感謝您給了我重生的機會,您是我心中最優秀的老師……”

    “我不是最優秀的老師,但我是最認真的那一個”

    説起楊賢生,同事們都豎起拇指説他工作“特別敬業,特別努力,特別優秀”。其實,在楊賢生的心底,始終珍藏著一個共産黨人的堅定信念:慷慨平生付教鞭,甘做紅燭照後人。他曾自我評價:“我不是最優秀的教師,但我是最認真的那一個。”

    楊賢生對自己要求高。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他深深地懂得,除了在思想上要加強學習,緊跟黨走外,還要有堅實的專業知識,有過硬的業務本領,才能挑起教學育人重擔!為此,他通過招考到師範院校進修,通過刻苦自學獲得了本科文憑。為了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他向老教師求教,向書本學習,向學生徵求意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從而做到了在教學時循序漸進,舉一反三。比如,為了使學生理解抽象的幾何題,他用紙板、木棍、竹片做了大量的教具,採用直觀教學方法讓學生弄通弄懂。近年來,楊賢生專注于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他的“日記作文教學”得到了同行和專家的認可。他引導、鼓勵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全班同學交換看,每週評比一次,精選優秀的日記在校園廣播,在櫥窗展覽,向報刊投稿,並彙編成冊。學生楊求高興地在日記中寫道:“以前我最怕寫作文了,現在我最喜歡寫作文,總有寫不完的話。”學生的潛能和興趣被激發了,成績上升很快。2007、2008年,楊賢生所任教的54班(初二)、55班(初一)語文在教學質量檢測中都名列全縣前三名,他的《農村中學生怎樣提高作文能力》等論文也相繼在全省、乃至全國獲獎。

    楊賢生對工作要求嚴。他當過大隊輔導員、工會副主席、教導主任、副校長、黨支部書記,不管在什麼崗位上,他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教學管理過程中,他要求每位老師每學期必須上一堂以上公開課。起初,有些年長老師有抵觸情緒,認為這是年輕人的事。楊賢生便自己&&,堅持每月上一堂公開課,並私下裏單獨多次做年長教師的工作,使公開課成了該校的慣例。年輕老師陳承早説:“公開課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平臺,能學到很多實際的東西。我參加全縣教學比武獲得第一名,這都得益於經常在學校上公開課。” 楊賢生制定的《學校教學常規檢查方案》切實有效,其中,每天不定時查堂三次、每週檢查作業批改兩次、每月公佈一次教案檢查結果、按月獎勤罰懶等措施在全縣得到推廣。在落後偏遠的蒿吉坪學校,楊賢生帶領全體教學人員克服種種困難,狠抓教學質量,教學成績一直在全縣名列前茅,他個人也先後被評為懷化市十佳少先隊輔導員,連續五年被評為中方縣優秀教導主任,2006年破格晉陞中學高級教師職稱,2007年5月1日被評為“中方縣首屆勞動模範”,授予“五一”勞模勳章,2011年當選該縣“福興杯”感動中方十大新聞人物,榮獲湖南省“運達鄉村教師獎”。

    “雖然親生崽女癱瘓了,可我還有更多健康的孩子”

    如果楊賢生初次站在你面前,兩鬢微白,身材稍胖,目光平靜,面帶微笑,你怎麼都不覺得他有什麼難以言説的苦楚。但是,當你循著他的足跡,走進他的內心世界,走進他不幸的家庭,走進他與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你就會情不自禁地用充滿欽佩的目光向他仰視、致敬。

    楊賢生的家是一個特別的家。妻子沒有工作,母親眼患白內障,高度近視,兩個小孩均患頑性癱瘓,一二十歲還不會走路,不會説話,只能坐著,躺著,一日三餐,換衣洗澡,都要照顧。楊賢生也曾帶兒女到懷化各大醫院就診。但醫生都説,這樣的病不僅花錢多,還很難治,勸他帶子女回家多鍛鍊多按摩,少花冤枉錢。楊賢生當時心裏灰暗到了極點。哪個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兒女健康聰明?哪個父親不想聽聽兒女叫“爸爸”……大聲慟哭過後,楊賢生擦乾眼淚,堅強地回到學校,回到講臺,他説,那裏有他更多健康的孩子,他們需要他。

    因為忙工作的時間多,顧家裏的時間少,楊賢生經常忙到深夜才回家,是妻子默默的承擔了所有的家務,楊賢生對此非常歉疚,只要一有空閒,他就陪著妻子一起照顧母親,給兒女按摩,説些學校裏的事情。

    當打工潮流席捲閉塞的瑤鄉時,山裏的留守兒童多起來。楊賢生時刻關注著這些孩子。在他的班主任工作手冊上,每個學生的生日都記得清清楚楚。每個孩子的生日,他都會送上一份生日祝福,一支筆,一本筆記本,一本好書。08年9月20日,是楊軍的生日,這是楊賢生新接手的一個畢業班學生,前任老師説他學習不長進,是個難纏的“剃頭”。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楊賢生發現楊軍是淘氣了些,但很重感情,加上父母都不在身邊,心理很敏感。在他生日那天,楊賢生特意為他準備了生日蛋糕,並邀請班上同學開生日Party慶祝他的成長。當閃爍的燭光被吹滅的瞬間,這個不在父母身邊的大男孩感動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淚,他深深的鞠躬,聲音哽咽地説:“謝謝楊老師,謝謝同學們!”楊賢生後來和他交朋友,與他的爺爺奶奶溝通,幫他補習,不經意間,楊軍長大了,懂事了,黑板臟了,他主動擦乾凈;同學有困難,他主動去幫忙;不懂的題目,他主動同學請教。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楊軍以優異的成績被中方縣一中錄取。

    楊賢生不僅是學生的老師,還是學生的保姆,是學生的朋友。山裏沒有理髮店,孩子們一個個頭髮都長得老長老長的。楊賢生便自己買了一套理髮工具,義務給學生理髮。學生想爸媽了,楊賢生就組織他們給家長寫信,甚至將手機借給學生打電話,鼓勵他們要堅強,用優異的成績回報家長。

    中方縣原縣委書記易軼曾握著楊賢生的手説:“你這樣的家境,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30年來默默的紮根瑤鄉,為瑤鄉孩子服務,確實難能可貴,你是全縣教師的楷模,共産黨員的代表”。

    “如果優秀的瑤族文化失傳了,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失職”

    瑤族有許多優秀的文化,瑤寨鑼鼓就是其中之一。據了解,瑤寨鑼鼓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最初是瑤族人用來驅逐深山老林裏的野獸,後演變到為挖山鋤地助興,當地瑤人稱挖山鼓,配上挖山號子,幾十幾百人在一起挖茶山,催人奮進,場面十分熱鬧。這種古老的瑤寨鑼鼓目前只有極少老人會打,會喊號子,面臨失傳。

    “如果優秀的瑤族文化失傳了,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失職。”楊賢生時常這樣告誡自己,決定擔任起傳承瑤族文化的重任。他利用擔任學校教導主任的便利,將“瑤寨鑼鼓”作為學校的校本研究課題上報到縣教育行政部門立項備案,並組織成立了研究小組,空閒的時候,就四處拜師學藝,現已收集鼓點38種,號子韻角16種,整理出了一本數百頁的瑤族文化資料。

    為讓更多的人熟知“瑤寨鑼鼓”,2005年,懷化電視臺為楊賢生做了“瑤鼓傳人”專題片。2006、2007年,楊賢生帶著瑤鼓走進了懷化市民委、懷化市紀委舉辦的文藝演出現場,在觀眾吶喊鼓掌的時候,“瑤族鑼鼓”在更大範圍得到迅速傳播。

    在學校,楊賢生精心挑選了一批身體強壯、樂感好的學生組成“瑤族文化興趣小組”, 毫無保留地將瑤寨鑼鼓的鼓點、號子和表演形式的傳授給學生。2007年,中方縣文化局授予楊賢生“民族文化傳承人”光榮稱號。2009年,楊賢生帶領他的弟子20余人,身著富有特色的瑤族服飾,敲打起激昂歡快的瑤寨鑼鼓,為瑤鄉20週年慶典獻禮,得到了各界領導和社會人士的高度評價。

    為使瑤鄉學生全部換上瑤族服飾,楊賢生忙碌的身影奔走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市、縣民委之間。他説,這不是形式問題,而是保持優秀民族文化。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當地黨委政府的資助下,2009年瑤鄉學生全部有了瑤族服飾,楊賢生也很自豪的説,“我有5套瑤服,經常穿,希望以此帶動更多的瑤民留住一些珍貴的民族特色。”

    問起楊賢生的心願時,他憨厚地説:“我生在瑤鄉,長在瑤鄉,和孩子們有了感情。只要蒿吉坪的父老鄉親不嫌棄我,我這一輩子也就紮根蒿吉坪了。”

    心繫青苗桃李紫,笑對桑梓紅燭情。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事跡,有的只是楊賢生將畢生心血奉獻于瑤鄉教育的純真願望。聞一多先生在他的《紅燭》詩中寫道:“請將你的脂膏,不息的流向人間,培出蔚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 

    這,就是楊賢生。


 

責任編輯:鄭路路

熱詞:

  • 深山
  • 瑤寨
  • 民族
  • 學校
  • 校長
  • 楊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