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蒼檜丹楓古渡頭,小橋橫處係孤舟。范寬只恐今猶在,寫出山陰一片秋。這是陸游的詩《渡頭》,渡頭,過河的地方。浦城縣石陂鎮渡頭村,南浦溪橫貫而過,百餘米的河面近二十米的水深,一艘鐵質渡船來回穿梭,每天上課放學時分,一位50左右的漢子領著一群歡快的孩子輪渡被村民譽為渡頭最美麗的風景。

    漢子叫吳興壽,1982年畢業于建陽師範的他,從教30年來,一直堅持在離鎮所在地二十多公里的黎嶺、小串、渡頭行政村任教,把對山區教育事業的愛全部溶于學生的熱愛之中。渡頭小學以前是一個輔導片學校,學生數多達150多人,教學點很分散,吳興壽常常徒步到10多裏外的學生家中輔導,家長稱他是“送教老師”。2001年他被檢查出患有“糖尿病”,妻子親人要求他調出到中心校,便於治病和照顧八九十歲的雙親、就讀中學的女兒,可他總是説,為了山區的孩子我甘願吃苦,有困難想辦法克服,不要給組織增加麻煩。2005年渡頭小學撤併為初小,學校只有2位老師,他既是校長,也是教導、總務、班主任,渡頭村小學座落于南浦溪下游河畔,大河把村莊一分為二,河的對岸有不少學生每天都必須乘船過渡往返,為了確保學生的安全,吳興壽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颳風下雨,每天早晨、中午、傍晚親自護送學生過渡,船工已經快70歲了,按年紀早該下船了,可現在年輕人不願幹這活兒,於是吳興壽就成了船工的得力幫手,遇上船工不在,還得親自划船接送學生。多少年季節輪迴,多少個春夏秋冬,護送學生已成為吳興壽工作生活的一個部分,就像每餐要吃飯道理一樣簡單,二十年來護送過渡學生七萬多人次,從來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被家長譽為“艄公教師”。

    初坐輪渡的人往往都陶醉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上,可經年累月往返于江面上,期間的艱辛只有吳興壽自己清楚,冬天,河風吹在臉上像刀子割一樣,夏天,船板像燒紅了烙鐵,船上熱得像蒸籠……吳興壽説:“前些年下游建了一座橋,村民大多經旱道過橋外出,坐船的少了,現在學生年齡都很小不懂事,會在船上打鬧嬉戲,沒大人照看是很危險的,只有把他們護送上岸才放心,”如果遇上惡劣天氣,河水猛漲,就把學生留在學校由妻子幫助照料安排吃住,給予兒女般的照顧,吳興壽在渡頭小學一幹就是20年,雖然不是本村人,在村民的眼裏他就是最可親的人,將孩子交到他的手裏心裏就踏實。

    吳興壽的家庭並不富裕,妻子家務,女兒剛大學畢業,母親已90多歲了,一家的開銷都靠他一個人的工資來維繫。平日十分節儉的他卻經常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2007年,三年級學生王丹玲因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父親病故母親殘疾,不想讀書經常逃學,嚴寒的冬天衣著單薄,有輟學的念頭,吳興壽把她帶到家裏生活,給她買來了新衣服,還把自己女兒的衣服送給她穿,一直由他供養到小學畢業,進入石陂中學還經常送去學習和生活用品。

    數十年如一日,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淡定護送,用深情、熱情、真誠踐行他人生的“理念”,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如今,他教的學生有的考上重點大學,有的走上工作崗位,卻不會忘卻吳老師對他們的教育和希望,每當教師節、春節,學生都會擠出時間去看望他,在坐坐他擺的輪渡,吳興壽就感到十分的欣慰。
其實,教師就是擺渡的艄公,一次次擺渡、一次次的護送,把學生從此岸送向彼岸,不談偉大不談奉獻,職責而已。

責任編輯:光明網

熱詞:

  • 最美鄉村教師
  • 中央電視臺
  • 光明日報
  • 吳興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