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出生年月:1954.12 ●任教學科:小學語文

●畢業學校:1973年1月溧水柘塘中學高中部畢業,鎮江師範中師畢業,南京教育行政院特教管理大專畢業,1997年南京師範大學特教研究研究生進修班畢業

●從教地點: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特殊教育學校

●任教經歷:1976.02—1986.05在柘塘鄉富塘小學任教

1986.05至今在溧水特殊教育學校任教

 
 葛華欽(中間穿西裝的男士)在學生餐廳給智障學生打飯。

(資料照片)
 
 


投稿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珠市口東大街5號光明日報社社辦公室(請註明“最美鄉村教師2012投稿”字樣)

投稿郵箱:zmxcjs@gmw.cn

聯絡電話:010-67078888

人生箴言

 

    為農村殘疾孩子服務,心裏無比坦然。

 

    同事評價

 

    他總是對我們説“做人一定要謙虛”,正如他低調的做事風格,他攬下很多責任、作出很多貢獻,卻從未想過任何回報。

 

    ——溧水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王成琴

 

    學生評價

 

    葛校長在我們心目中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因為他無私給我們需要的東西,從不求回報,他比我們的爺爺還要親。

 

    ——溧水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生蔣尹尹、湯青青

 

    曾經,他是18個聾啞孩子的“父親”;如今,他成了168個殘障孩子的“爺爺”。

 

    為了這群孩子,他放棄鄉鎮公辦小學副校長一職,走進特殊教育學校任教師,與孩子們同吃同住,一待就是26年,從激情青年熬成白鬢老人。

 

    他,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葛華欽,可以稱得上是特殊教育界的一頭“老黃牛”。

 

    “教育不能殘疾”

 

    “每個聾啞孩子的家庭都是一部悲情史。”葛華欽説。曾經,他走進一個聾啞孩子的家,那是一間廢舊的小廠房,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天,靠門的地方是泥磚砌成的土灶,灶上面吊著幾個化肥袋拼成的“隔塵罩”,厚厚的塵土將“隔塵罩”壓成了漏斗狀。家裏還有一隻雞,一隻鵝,一條狗。

 

    “如果家裏的聾啞孩子不能接受好教育,這個家就真的沒希望了。”葛華欽説,聾啞孩子雖然生理殘疾,但他們的教育不能殘疾,折翼蝴蝶也應該飛得輕靈,他願意做護翼人,讓聾啞孩子舞得更美。

 

    1986年,聽聞南京要在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寧5縣創辦一批聾啞學校,溧水縣富塘小學的葛華欽坐不住了。當時,學校有意提拔他擔任副校長,他婉拒了;對於家人的反對,他百般解説,終於如願以償加入了特殊教育教師的隊伍。

 

    沒有校舍,他向生産大隊借了一間會議室當教室、借兩間房屋做學生宿舍;沒有教材,他和同事跑到上海買聾啞教材,手提肩扛地運回來。沒有學生,他們蹬著自行車跑遍溧水縣16個鄉鎮,共招到18名聾啞學生。

 

    10月中旬,南京溧水聾啞學校開學了,18個學生全部免費入學。當時葛華欽32歲,加上他,學校共3名教師。

 

    葛華欽和同事們白天當老師,晚上當爹媽,兩間屋子男女老師帶著學生各睡一間。睡前給孩子洗澡、洗衣服,半夜還要爬起來給孩子掖被角……

 

    把心都給了學生,葛華欽很少顧得上家。父母年邁,每到農忙季節,家裏7畝田全靠妻子一人忙活,來不及收割時,能有近5畝多稻子爛在地裏。

 

    妻子哭得傷心:“你怎麼忍心看著全家餓肚子沒糧吃?看著60多歲的老父親走幾裏路挑水回家?你就真不顧我們的死活?”

 

    葛華欽埋頭不説話,他知道自己對不起家人,可學校的孩子們更離不開他,葛華欽只好每週抽時間回家,把重活累活幹完後連夜趕回學校。

 

    在葛華欽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漸漸地,師生隊伍龐大起來。

 

    “孩子們不能總是在租用的教室裏上課,他們要有自己真正的學校。”葛華欽費盡週折,向縣裏爭取到了7畝地,之後他帶著教師一磚一瓦地蓋了7間平房。他説,這7間房子,才是真正屬於聾啞孩子的學校!

 

    “捧在掌心的寶”

 

    “都是生命,可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缺少母愛又有身體缺陷的孩子,不及一根草。”葛華欽動情地説。

 

    16年前,他曾親眼看見一個被拋棄的智障孩子,大冷天裏餓得抓著沙子一口一口往嘴裏塞,他上前想帶孩子回家,孩子卻死命咬了他胳膊一口。

 

    回到家,葛華欽思來想去,決定要讓智障孩子上學!他説,只要有教育、有培訓,智障孩子不比正常人差。

 

    1997年春天,南京溧水特殊教育學校增設了培智部,並正式更名為“溧水縣特殊教育學校”。

 

    候幸兒,一個來自外地的孩子,剛出生就被父母遺棄,養父在撿垃圾時發現了奄奄一息的他。養父給他取名幸兒,希望這個先天智障的孩子能幸運些。幸兒長大後,養父把幸兒送到南京溧水特殊教育學校讀書,就在幸兒入學的第一天,養父去世了。

 

    幸兒難過至極,常常一個人呆呆地望著天空唱:“天上的星星不説話,地上的娃娃想爸爸……”聽著歌聲,葛華欽感到鑽心的疼痛,一空下來就陪著幸兒,一老一少有時誰也不説話,都望著天,一起哼歌,有時候老人摟著幸兒,一遍遍告訴他:“孩子,我也是你的親人。”

 

    剛開始,幸兒對老人的到來非常抵觸,又打又鬧,漸漸地,他似乎懂了老人的心思,當葛華欽摟著他時,他就把頭輕輕靠在老葛身上。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葛華欽輕輕哼著這首總讓人鼻子發酸的歌説,雖然這些孩子並不健全,大部分又沒有父母,但他們都是我捧在掌心的寶。

 

    患有腦癱的經明是第一屆培智部學生,現在,25歲的經明不僅能生活自理,還熟練掌握了果雞養殖技術。記者見到經明時,勤快的他正在打掃雞舍。由於患有腦癱,經明不能與記者交流自如,但當提及葛華欽時,他馬上豎起大拇指,用力點頭,吃力地説:“好、好!”

 

    而聾啞學生蔣尹尹,提到葛校長,他隨即擺出捋鬍子的手勢,陳婭老師解釋説,這是“爺爺”的意思。陳婭説:“在學校,學生從來都認定葛校長是自己的‘爺爺’!”

 

    “站好最後一班崗”

 

    今年58歲的葛華欽一心只為殘障學生。在他所領導的團隊的努力下,溧水的特殊教育從無到有,從辦學校延伸到辦實驗基地,在全國首次開創了“教育—培訓—就業”的一體化辦學模式。

 

    “我不想幹壞事,但是我得養活自己”,曾經,一封來自聾啞畢業生的信,觸動了葛華欽的心,這群孩子雖然合格畢業,但社會對這個特殊群體還是存在偏見和歧視,直接導致他們找不到工作。

 

    經歷多個輾轉難眠的夜晚,葛華欽做出決定:創辦實驗基地,為孩子們的終身服務。

 

    2001年,他向當地政府申請劃撥溧水縣石港村附近300畝荒山作為教育培訓就業基地,並把特殊教育學制由9年延長到12年,增加了3年的基地實踐技能培訓,同時基地無償為畢業生提供崗位。

 

    然而開墾荒山是一項艱苦的任務。“説基地是葛校長和老師們一鋤一鋤挖出來的,這話一點兒也不誇張。”王成琴告訴記者,當時一頂草帽、一副手套、一雙膠鞋是葛校長每天的穿戴,為了省下用工費,他帶著全校19名教師從荒山中開墾出了180畝土地。

 

    每次幹完活,葛華欽和老師們都是一身汗、一腿泥、滿手水皰,卻沒有一句怨言,他們在用雙手創造殘障孩子的未來。

 

    11年了,基地擴張到800多畝,牡丹園、葡萄園、盆景園,水産養殖區等初具規模,其中,牡丹園有近500個品種。對於未來,葛華欽規劃清晰:基地擴建後總面積將有1500畝,可同時容納500名殘疾人培訓就業。

 

    望著滿山蔥翠,葛華欽並不滿足,他有一個目標:讓基地畢業生的工資水平達到甚至高於溧水縣平均工資水平。

 

    這個目標的實現並不容易,葛校長卻信心滿滿,他算了一筆賬:牡丹節期間,每人15元的門票,估算每天5000人的客流量,僅兩個月,就有近450萬元的門票收入;等到2014年,溧水通上輕軌,基地所在的新城規劃區開發後,會有更多人來參觀遊覽,基地效益將會更好。

 

    “和以前相比,現在好多了,雖然道路艱辛,可我樂在其中。要問我圖什麼,我就圖能實實在在地為殘障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葛華欽的話字字鏗鏘。

 

    今年58歲的葛華欽還有兩年就要退休,卻絲毫沒有鬆懈,每天最早到基地,最晚離開。他説:“我要站好最後一班崗!”

 

    (本報記者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龍謦澤)

 

責任編輯:光明網

熱詞:

  • 最美鄉村教師
  • 中央電視臺
  • 光明日報
  • 葛華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