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教育者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對學生的愛,就是在學習、生活中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信任、教誨和幫助。金玉霞多年來始終以一顆慈母般的心和崇高的責任感關心、愛護、引導每位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品格。無論是班裏家境好的學生,還是家境貧困的學生,她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從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金玉霞1968年10月生於吳忠市馬蓮渠鄉,1989年高中畢業的她毅然選擇了做一名民辦代課教師。當時就有人勸她:“做什麼不好?為什麼偏偏選擇當教師?”金玉霞坦誠以對:“我小時侯家境很不好,差一點失學,我知道農村孩子的命運,我就是要當教師,要教和我一樣貧窮的孩子們學知識、學文化。”也就是從那一天起,她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教育征途。開始了她的從教生涯,當年就榮獲“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獎。
1991年,她在吳忠市扁擔溝小學任教,當時在班裏有一名叫馬琴的女生,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可就是隔三插五遲到曠課。通過詢問學生,原來,馬琴家在孫家灘種蓄場,為了上學,寄住在離校較近的姑媽家,就這樣,她每天還要走五六公里的路,金玉霞決定去馬琴家進行家訪。就是這次家訪,讓年輕的金玉霞受到震撼,她作出了人生路上的一個艱難卻無悔的選擇。
當金玉霞來到孫家灘種蓄場馬琴家時,馬琴的爸爸説:“女孩子,能睜開眼就行了,念什麼書呀!”馬琴媽媽説:“不行,我們就是因為不識字,受了一輩子苦,我不能再叫孩子走我們的路。”馬琴哭著説:“我一定要讀書!”鄉親們七嘴八舌地説:“都怨我們這裡窮,連個公辦老師都留不住!”這情景讓金玉霞猛地眼眶發熱發酸,她對鄉親們説:“你們放心,我一定把馬琴教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
回到扁擔溝小學,她向校領導和媽媽談了自己的孫家灘之行,申請要到最需要播撒教育種子的地方去。
1992年8月,她如願前往種蓄場小學。此後近十年的時間,她又在種蓄場安了家,天天和孩子們打成一片。有的孩子家庭條件差,金玉霞就動員城裏的朋友、同學和親戚捐些衣物;有的孩子沒有學費,她從自己不多的工資中擠出錢為其墊付。一天,一個上四年級的孩子在金玉霞給他洗完臉後,撲進金老師懷抱,眼含淚花説:“老師,我長大要掙很多錢,給您買東西。”
學生張磊是一個孤兒,愛調皮搗蛋,學習成績差,沒人管得了,隨奶奶爺爺到種蓄場小學學習,在期末考試時,語數總分只有五十多分。金老師回想起這個孩子的時候,眼睛裏充滿了矛盾,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犯了錯,作為老師不能不管。她決定到哪個班上課都帶著他,就這樣通過半年耐心的輔導,張磊的成績有了明顯進步,語數都達到了八十多分。
對各種特殊學生,説教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金老師用一顆愛心溫暖著那一個個特殊的小靈精,使安逸的校園灑滿了陽光,溫暖著每一個人。
幸福和痛苦有時就是孿生姊妹。金老師在教學中取得成績時,自己竟病倒了。1995年的8月底,經診斷她得了乳腺腫瘤。由於放不下學生,她放棄了留院治療而選擇了忍痛繼續為學生上課,一直等到“十一”放長假後才去醫院,結果病情加重了,需要住院治療兩個月……金老師病了,她想的不是自己的病有多嚴重,而是住院兩個月,孩子們怎麼辦?在她住院期間她的丈夫主動擔起了護送學生的任務,而校園養護和保安等事則由她公婆代理。當病情稍有好轉時,她不顧醫生的勸阻,硬是提前半個月出院回到了學校。有付出,才有快樂,有快樂,才有幸福的生活。
到2001年,學校的學生增加到25名,學校只有兩名教師,金玉霞卻堅持開齊所有課程。她主要擔任一至三年級數學和四至六年級語文、音樂等課程。因為採取複式教學,所以課頭多教案多,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冬天沒有煤,她帶領學生拾柴撿牛糞生火,有時她從家裏“偷”些炭來維持過冬。為了預防感冒,她從家裏帶來醋在教室裏熬,每年如此,從不間斷。辛勤的努力與付出,讓她贏得了孫家灘十里八方群眾的愛戴,人們叫她“媽媽老師”。
2002年的春天,在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學校拆舊新建。為了孩子們的學習,經過和公婆商量,金玉霞把自家的三間房屋做為教室,白天上課,晚上住人。學生在,是課堂;學生不在,是廚房;領導來了,是接待室;領導走了,是辦公室。教育局一位負責人來視察工作時説:“這是全寧夏唯一的家庭學校。”他握著金玉霞的手説:“真是難為你了”。
就在拆舊蓋新之際,一天夜裏傳來金玉霞母親去世的噩耗。當時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她坐著丈夫開的三輪車,在崎嶇的山路上奔波。她覺得路是那樣的長,夜是那樣的黑,她開始恨自己選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鬼地方。可是第二天,送走母親,金玉霞又想起了學生,她不顧姐姐哥哥的反對,連夜返回學校。事後當她靜下心來,才意識到母親永遠離她而去,永遠不再回來了,夜晚她站在山頭,眺望著家的方向,嚎啕大哭 ……
2007年,由於國家移民政策的落實,學生由25人增加到300多,教師也由兩名增加到13人,學校又一次得到擴建。新建的學校一切都是新的,同時一切都是空白。學生多了,老師多了,管理工作也多了。學生來自固原、同心的貧困山區,他們的行為習慣比較差,需要從頭做起;教師隊伍也比較複雜:有支教的,有特崗的,有借調的,還有臨時聘用的代課教師,各方面都要考慮週全;學校操場要整治,周邊環境要整治,校園文化的空白要填補……要做的工作多如牛毛,件件都亟待解決,有時真讓人喘不過氣來。金玉霞給自己定下原則:所有的工作只能往前趕,不能落後於人。自己能解決的就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解決,自己無法解決的就請示領導或發動教師集思廣議,共同解決。身體單薄的她在同事與學生面前從不擺架子,每次勞動都不嫌臟不知累,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別人做不到的她也努力去做到。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金玉霞傾心付出和全校師生的積極努力及社會各界支持下,學校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校園硬化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綠化面積達1300多平方米,植樹十幾種500多棵,整修操場2000平方米。學校的“三化”建設有條不穩的向前發展,學校的教學工作也井然有序,教學成績一直名列中心學校的前列,金玉霞為此感到無尚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