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首播

重播

 

 
   如今,彝族女孩已經讀大學了。前不久張老師又去了他們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屋裏屋外打了水泥地不説,電視機、新沙發一應俱全,連灶臺都鑲上了瓷磚。


     男主人説,“那時帶著傷殘退伍,幹什麼都沒心思。你供我女兒上學後不久,政府又給我安排了工作。往後聽説你也有病,資助的也不止一個孩子,我們心裏難過,發誓要好好幹。”
 
     張老師的心熱了:幫助一個學生,扶起的就是一家啊!
 
     沒做過一天媽,卻胸懷最真摯的母愛,她是幾十個孤兒的“媽媽”
 
     古麗平和古麗燕兄妹倆,哥哥9歲,妹妹7歲。他們的家在華坪縣新莊鄉邊凹村石菩薩小組,離華坪縣城30公里。2002年的半年時間內,孩子的父母相繼去世。
 
     幾個月來,親戚們和民政部門都在為孩子的去處發愁。
 
     2003年2月26日,“張媽媽”來了,領走了兄妹倆。
 
     2008年1月,記者走進了“兒童之家”。早上,孩子們一起起床,晚上,古麗平吹起輕快的短笛,在院子裏忘情“打跳”。
 
     孩子們吃過早飯,就在一間大房子裏學習。記者溜進了男孩子的宿舍——床上是厚實的被褥,物品擺放整齊,沒有一絲異味。
 
     2001年3月,華坪縣“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資助的慈善機構希望張老師出任院長。從此,張老師搬進了縣社會福利院的“兒童之家”,兼職“義務家長”。
 
     成立第一天,“兒童之家”就收留了36個孤兒,最小的2歲,最大的12歲。
 
     “家”裏整天哭聲震天,大小便滿院子都是,有的孩子頭髮裏爬著虱子。張老師給他們洗澡,有的孩子邊洗邊哭,還罵髒話!
 
     張老師十分委屈,直到“小蘿蔔頭”改變了她。
 
     6年前,“兒童之家”收養了一個一歲多的孤兒,張老師叫他“小蘿蔔頭”。“小蘿蔔頭”總讓她背著抱著,可一到晚上睡覺,小傢伙就把臉轉過去,兩隻小手扶著墻,背對著張老師,活像一隻小壁虎。
 
     一天晚上,張老師換衣服時,“小壁虎”卻飛快地爬過來,雙手死死抱住張老師的胳膊,臉在上面蹭來蹭去,嘴裏不停地喊著:“媽媽!媽媽!”
 
     沒有子女的張老師霎時醒悟了——孩子們需要的,是一個血肉相連的母親啊!
 
     平時太忙,張老師晚上都是和衣而臥,怪不得小傢伙不理她。那晚“小蘿蔔頭”依偎著她睡著了,張老師捨不得翻動一下身子。
 
     “兒童之家”成立以來,花費過百萬元,慈善機構每年給7萬元,其餘的都要靠張老師自己張羅。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自己的事從不求人的她,開始四處募捐。
 
     2000年,張老師就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年,她是“全國師德標兵”;2002年,她榮獲中國“十大女傑”。頂著這麼多光環,要低下頭來送上笑臉,難啊。
 
     “女騙子!這麼大年紀了還出來害人。”多難聽的話她都忍了;更有人放狗出來,張老師也沒退縮。
 
     她還領著孩子們賣過洋娃娃、布鞋。孩子們吆喝著:“叔叔孃孃,我們要上學,要吃飯。”
 
     社會各界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單位拿幾千,也有人找上門來捐幾百。這一切,張老師都記在賬上。
 
     在“兒童之家”,張老師從不讓大孩子喊自己媽媽,她告訴孩子們:“我只是個‘執行媽媽’,社會才是真正的媽媽。”
 
     2007年10月,作為一名代表,張老師光榮地參加了黨的十七大。去北京開會前,孩子們唱起了“獻給阿媽的歌”:
 
     “遙望夜空的明月/想起了久別的故鄉,
 
     飄泊異鄉的遊子/牽念著媽媽。
 
     明月啊明月/請你等等/請你等等我,
 
     我要把思念捎給你/送給我的媽媽。”
 
     “我是個黨員,就像一座橋,連接起山裏和山外”
 
     在人民大會堂裏聆聽十七大報告,當胡錦濤總書記提到“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時,張老師有説不出的激動。
 
     她把自己多年的夢想通過媒體説了出來:辦一所免費的貧困女子高中!
 
     低素質的母親,養育出低素質的孩子,再也不能這樣循環下去了!
 
     為了女子高中的夢想,張老師奔走呼號,還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2008年1月,張老師接到電話,説哥哥快不行了,盼著見她最後一面。父親死得早,自己在哥哥背上滾大,張老師一直視兄如父。
 
     恰好,有一家電視臺邀請她做一期節目。編導明確告訴她:“我們也請了知名的企業家,能不能得到贊助,就看你的了。”
 
     從北京回東北老家方便,念著病危的哥哥,張老師歸心似箭。可到了北京,節目卻因故需要推遲。
 
     張老師左右為難。結果,節目現場非常感人,一位老總答應贊助50萬—100萬!與此同時,她等來了另一個消息:哥哥已經火化了。
 
     有人疑問,一個如此對待親人的人,會對別人好?
 
     張老師動情地説,無論自己回去與否,哥哥都要走;可這筆捐款,能讓多少孩子讀書啊!
 
     私情和大愛,利己與利人,她分得很清。
 
     在“兒童之家”,記者碰巧見到了張老師的三姐。與她談起這個“不管不顧”的妹妹,三姐説:“哎,她是把自個都舍出去了!”
 
     如今,張老師的病還時常發作。她臉色發黑,動不動就感冒,右耳失聰,視力模糊。就在記者採訪的前幾天,她“差點又不行了”。
 
     張老師説,如今自己就像一座橋,這頭連著山裏,那頭連著山外。
 
     山裏山外,在她眼裏,都是同一個世界。
 
     “2008年2月5日,星期二,晴。
 
     吃過飯,張老師領著孩子去山上撿柴。我們從民中旁邊走上去,這條路,她已經走了十多年。”
 
     迎著清新的風,眺望疊嶂的山巒,張老師感到無比欣慰:遠處的丁王鄉民族小學,新建了636平方米的辦公樓,孩子們早已經搬進了新教室;華坪縣委、縣政府正在為“兒童之家”建新家;張桂梅老師魂牽夢繞的貧困女子高中,在雲南省上上下下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今年8月底即將開學……
 
   短評
 
     傾力奉獻 可貴人生
 
     一個時代的精神,既折射出這個時代的背景,又響應著這個時代的呼喚;一個人的境界,既源自於其個性的教育背景、人生履歷,又依賴著平時的修養和社會影響。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老師張桂梅的人生境界,生動地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個人身上如何體現。這種獻身教育、熱愛學生的精神難能可貴。
 
     作為社會的普通一員,我們向張桂梅老師學習,要摒棄經不起起伏、怨天尤人的人生態度;要摒棄喪失感恩之心、麻木不仁的處世之道;要摒棄只顧親朋好友、整日裏盯著小圈子的狹隘觀念;要摒棄在事業面前斤斤計較、精於算計的庸俗哲學。
 
     作為黨員,向張老師學習,要增強自己的黨性修養,在自己的崗位上多做有利於黨和人民的事。張老師説,是黨員就要多幹一些、對自己的要求高一些,用日常行動去團結、帶動周圍的人。黨員要有“把自己舍出去”的勁頭和精神,登上人生的高境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上,願更多的黨員做出表率。(記者 徐元鋒 宣宇才)
 

責任編輯:閆冬

熱詞:

  • 張桂梅
  • 少數民族
  • 阿媽
  • 搜索更多張桂梅 少數民族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