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 改革開放30年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從糧票、肉票到股票:票證變化記錄30年生活變遷

CCTV.com  2008年10月11日 17:3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石家莊10月1日電(記者張濤)石家莊市政府退休幹部李樹林最近在整理櫃子時,找出幾張30年前的糧票和肉票,勾起了他對這些已被遺忘的票證的記憶。

他説,改革開放初期買什麼都憑票,他家時時備著糧票、肉票、布票、油票、煤票等票證。而如今,股票成為他們家的新票證。

李樹林説,票證當時基本上都是按戶口本發的,糧票按年齡發:6歲以下的兒童每月7公斤,6至10歲的小學生每月9公斤,成年人每月17.5公斤。每月每人發半斤肉票、半斤油票、半斤豆腐票。此外,有些福利好的單位還發雞蛋票、鹽票、火柴票、肥皂票等。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糧票、布票為何物了,可在當時這些票證都是居家過日子的命根子,沒有這些票證,有錢也買不到東西。”李樹林説,他們家還有一個專門保存各種票證的保險箱。

後來又有了電視機票。1982年,他托在外貿公司工作的親戚“走後門”才搞到一張電視機票。

李樹林説,這些票證都是計劃經濟和物資短缺的産物,隨著我國加快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逐步建立,“舊票證”漸漸離我們遠去了,成了一種紀念品,他的一位同事還在收藏這些小票。

李樹林説,近幾年退休在家,他也“趕趕時髦”,把一部分閒錢拿出來買了股票,另一部分買了“紙黃金”,感受著行情的起起落落。

“過去手中的票證是為了解決溫飽的,而現在的票證是有價證券,是日子好了以後用來投資的,概念已經完全不同了。小小的票證見證了我們30年的生活變遷。”李樹林説。

改革開放30年 30年故事匯

改革30年:幕後推手之10人

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中國“奧秘”

中國外交30年:從器物到內省

翁純賢:第一代打工妹的26年

責編:李凡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