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中國的人口流動和遷徙並不受行政限制。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城市的大門對農民關閉。1984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20多年嚴苛的城鄉隔絕體制終於有所鬆動。此後幾年間,大批農民向鄉鎮轉移。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沿海地區的開放,農民涌向沿海的大城市。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打工潮呈現波瀾壯闊之勢。
本刊記者 鄭廷鑫 發自深圳
“剛剛來的時候,一個月的工資大概80多塊,等於當時我父母兩個人的工資”
深圳?那是靠近資本主義社會的地方。
在蛇口工業區的高樓大廈中,翁純賢開著車穿梭在如棋盤般交錯的大街小巷上,對每條路每棟建築每塊地皮的前世今生都爛熟於心。
“這是招商銀行最早的總部,那是陸氏以前的工廠,後來被TCL收購了……”穿過一片20世紀80年代的舊樓,其中有一棟4層的小樓,樓層中間種著翠綠的植物,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讓人眼前一亮,樓下的星巴克裏坐滿懶洋洋的人們,“這就是我們以前凱達玩具廠的廠房,後來翻新過,現在屬於招商局地産,正準備建一個蛇口創業園,以後做辦公樓。”
再轉一個彎,鑽進幾棟舊樓裏,“這就是我們以前的宿舍,我們是第一批住進來的人。我以前就住在門口晾著紅衣服的209號房,不知道那個房間到現在已住過多少打工妹。”所有景象不再“若只如初見”——第一次住進這裡的時候,翁純賢只有18歲。如今,26年過去了。
那是1982年的4月30日晚上,大巴把120名從汕頭來的女孩帶到了這裡。第二天早上起來,一個姐妹睜開眼一看就哭了。第三天就走掉了20多人,不到三個月,同來的120人,就剩了不到80人了。“當時周圍全是雜草叢生的荒地,整個深圳就是一個大工地。”但是,翁純賢和她們想的不一樣,“一到這裡我就説,我不會離開這裡的,當時汕頭最好的招待所也沒有這裡的廠房漂亮。到處燈火通明的,好像一個新的天地一樣。”
在此之前,翁純賢剛剛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那時,沒有考上大學的人,要麼到生産組去工作,要麼等著頂替父母的工作,她就在親戚家的小作坊當學徒工。有一天出門,在大街上看到一張蛇口工業區凱達玩具廠招聘女工的啟事。
“大字報上寫著,香港凱達公司要在深圳蛇口開玩具廠,招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相當於香港初中文化程度),我就是衝著香港初中文化程度這句話去的。因為我有很多親戚在香港,舅舅姑媽的,他們都説過香港的教育水平很高,就想去試一下。那個年代還沒有見過有這樣招工的,也是閒著沒事,就報考了,以為沒有找關係走後門,肯定是沒希望的。”沒想到,考完試後的一天,有人敲響了翁純賢家的門,來者自稱是街道辦的,通知她,“你被凱達玩具廠錄取了。”
家裏的哥哥首先反對。在讀大學的哥哥眼裏,“深圳是靠近資本主義社會的地方,資本家都是在剝削工人。”在香港的外婆也急忙發來電報,警告她,跟香港老闆打工太辛苦了。所幸的是父母沒有反對,還勸説外婆,“再怎麼樣也總比上山下鄉好。”於是,趕不上上山下鄉潮流的她,登上了另一輛向著時代大潮開去的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