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 改革開放30年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矽谷"中關村三代創業人的傳奇

CCTV.com  2008年10月11日 16:0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北京晚報  

30年前的今天,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落幕,“科學的春天”開始唱響“科學技術就是生産力”讓中關村科研人員的心中萌動了暖意

     今日中關村 劉平攝

      中關村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的辦公地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造前的中關村 張風攝

改革開放30年 30年故事匯

改革開放30週年:解析特區成敗

改革30年:幕後推手之10人

失蹤的蛇口:25年前的民意測驗

高尚全:改革的成果不容否定 關鍵是怎麼分析問題

 

      28年前的10月,科技開始了到産業的第一次蛻變,中關村創造了全國第一。

      今天,一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聯想到聯想、方正、同方、紫光、新浪、搜狐這些高科技企業,它們曾經和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普通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聯想到柳傳志、王選、倪光南、段永基、楊元慶、王文京、李彥宏等,在這一長串閃光的名字背後,是不斷被複製又不盡相同的財富故事…… 

      在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征途中,中關村無疑又是全國的一面旗幟。而回望中關村三代創業者的人生軌跡,發掘他們身上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中關村精神,對於改革開放已經30年、正在書寫一個“崛起神話”的今日中國來説,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第一代創業者紀世瀛

      從“吃螃蟹”到“布道者” 

      “寫我的故事不重要,如果你們只是想寫故事、寫回憶,可以到網上去搜,關於我的報道多的是;該出的名我都出了,我之所以接受採訪,是希望有關部門趁改革開放30年的機會,能夠認真總結中關村多年走過的道路,找出中關村巨變的原因,為中關村下一步的發展營造好的環境,”這樣的話,在記者採訪過程中,紀世瀛重復了很多遍。

當年的紀世瀛

      這位有著“中關村第一村民”之稱的66歲老人,雖然不願沉浸于往事,但在中關村的歷史上,28年前那曾經激動人心的開篇之作不會被人忘記。1980年的10月25日,“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一個既無工商註冊、又無法人代表的“地下組織”在中科院的半間倉庫裏偷偷成立起來,其創立者包括三個人:中科院最年輕的研究員、物理所一室主任陳春先,中科院最年輕的工程師、本行是原子彈設計的紀世瀛以及中科院物理所高壓電氣技師崔文棟。在很短的時間內,服務部便團結了中科院和附近高校裏的幾百名科學家、教授和大學生,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取得報酬,成為一支不折不扣的“科技遊擊隊”。而有誰會想到,這個由一群“不務正業”的科學家偷偷成立的小小服務部,開啟了中關村乃至整個中國高科技産業發展的序幕。

      突破從來都是艱難的。在與舊體制的鬥爭中,第一批“吃螃蟹”的創業者一個個倒下了,“陳春先兩袖清風,到2004年臨死的時候,為了生計連自己的家都出租了一間房子給別人;而崔文棟直到今天仍在流離躲債、無家可歸。”説到這裡,紀世瀛幽幽地嘆息道:“只有我,有房有車,有地位有名聲,該有的都有了。” 

      2004年,當年的創業者紀世瀛曆盡波折開始“轉型”,在中關村接連創辦了世紀英才高等研修學院和蒙代爾國際企業家大學,到今天“弟子不下三千,聽過課的企業家更是不計其數。”紀世瀛坦言,這是自己“中關村情結”的延續,“中關村能不能繼續發展,起決定性的是企業家的素質”,坐在記者面前的紀世瀛,這時候更像是一個“布道者”,他告訴記者,中關村精神的核心説到底就是企業家精神,他拿出給記者準備的五張A4紙,上面寫滿了對中關村精神的詮釋;他激動地表示:有的人把中關村的未來歸結為世界的研發中心,這是只看到了技術層面的片面概括,在他看來,中關村的未來是從管理型經濟到創業型經濟的突破,是自主創新…… 

1/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