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國在新疆寧夏等進行大規模恐龍化石挖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3日 11:03 來源:

    從今年7月底到9月底,由中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英國等五國專家共同參與的國際科考項目“北方侏羅紀恐龍考察”在中國大西北四個省和自治區展開。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星教授介紹,多國專家同時參與恐龍化石挖掘,這在我國科考史上很少見。

  8月26日下午,央視科教頻道將對新疆恐龍溝“1號坑”以及寧夏靈武挖掘現場進行直播,這將是世界上首次對大型恐龍化石挖掘現場進行的直播。這兩個地點將會有什麼重大發現?晨報記者先行趕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奇臺縣恐龍溝挖掘現場,中科院的工程師為記者揭示了許多恐龍化石的懸疑,並講述了他們長期野外作業的酸甜苦辣。

  【挖掘點一:新疆恐龍溝】

  神秘“1號坑”可能埋藏罕見頭骨

  恐龍溝位於準噶爾盆地將軍戈壁,距奇臺縣城西北向約150公里,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溝,因出土過恐龍化石而得名。從奇臺縣驅車往北,汽車駛上了一段石子路,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前方是看不到盡頭的石子路,後面是車子掀起的黃色沙塵,一路上只有那些幾近枯黃的戈壁草,還隱約遺留著生命的跡象。

  在戈壁灘上,時常可以看到海市蜃樓。一會兒前面出現一個平靜的湖面,還有山丘的倒影,等你驅車過去,卻仍舊是乾涸的戈壁;一會兒右面鮮艷的火燒山下又出現一條大河,火燒山既像行使在河上的紅色輪船,又像一座漂浮在水面的紅色小島。

  從奇臺出發向西北驅車兩個小時後就到達了恐龍溝。恐龍溝的山體雖然不大,但卻溝壑縱橫。紅色的山體在陽光的照耀下透出一種神秘的氣息。恐龍化石挖掘現場就在石子路右側兩公里的地方,遠遠地就能看見山腰處黑色的遮陽棚和翻挖出來的紅色土石堆。

  中科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技術室工程師王海軍是此次奇臺恐龍溝挖掘現場的負責人。據王海軍介紹,恐龍溝一共有兩個挖掘坑,“1號坑”由於直播已經暫時封閉,還有警察把守,不能參觀。“2號坑”已經出土各類恐龍化石50多件。

  在“2號坑”現場,擺著近50個白色石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王海軍説,白色石膏(他們稱為“皮勞克”)裏都是已經挖掘出來的恐龍化石,還沒有經過修理。挖掘現場一般只負責化石採集,這些化石將被運回實驗室,經過修補後才交由研究人員進行鑒別和研究。

  當記者問起山丘另一面的“1號坑”時,王海軍為難地攤攤手:“因為直播協議,我不能提前透露‘1號坑’的具體情況。”但他説“1號坑”挖出的恐龍化石都沒有打上“皮勞克”。

  記者轉過山丘,遠遠地向“1號坑”望去。“1號坑”在山腰處,遮陽棚將整個坑遮得嚴嚴實實。在堆積的土石堆上,還插著一面紅旗。

  但據現場一位工程師私下告訴記者,“1號坑”挖掘的是一條長約11米的頸椎化石,屬於大型食草龍的一種———蜥腳龍。這種恐龍由於脖子長,頭骨輕且薄,形成化石保存下來的非常罕見。據銀川晚報報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賈程凱説,目前世界上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化石僅有一顆。

  當被問到該化石是否已經出土時,現場的工程師都只是笑而不答。

  【挖掘點二:寧夏靈武】

  “亞洲最大”可能刷新紀錄

  為了本次直播,據説央視為當地投資了數百萬元,並要求現場工程師在直播前不得隨意向其他媒體透露挖掘情況。中科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技術室工程師向禮世也在恐龍溝挖掘現場,他被要求拒絕接聽一切電話,有時連妻子的電話也會錯過。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考古工程師,目前正在寧夏靈武的挖掘現場作業。

  在本次“北方侏羅紀恐龍考察”項目中,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靈武恐龍遺址也備受關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説,根據目前的挖掘情況,在寧夏靈武挖掘出的恐龍有可能是一個新種屬,如果真是那樣,將會是一個“國寶級”的發現。

  據奇臺恐龍溝現場工程師介紹,2005年4月,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專家就對靈武挖掘地點進行了挖掘,目前已挖掘出了6隻恐龍化石的個體,其中一隻恐龍化石的關聯性較好,完整程度達到61%。在目前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中,有一隻恐龍的肩胛骨化石的長度就達到了1.8米。隨著挖掘進程的不斷推進,有人稱,出土的靈武恐龍遺址第6隻恐龍化石,根據骨骼,無論在長度還是高度上,都有可能超越“亞洲最大”的説法,甚至可能成為北半球最大的恐龍化石。

  【挖掘現場花絮】

  現場工程師“志在必得”

  北京時間21點左右,太陽才剛剛從恐龍溝的地平線上消失,紅色的山丘也逐漸黯淡下去。野外作業的現場工程師和挖掘人員收工回到駐地——中國奇臺硅化木地質公園管理處,該管理處離挖掘現場只有5公里。管理處是一個小客棧,為了躲避大溫差和龍卷風,客棧都在地下一層,當地人稱為“地窩子”,可以為近30個人提供住宿。

  “上槽了——”胖胖的廚師王建林一聲吆喝,滿身汗跡的工程師和挖掘人員陸陸續續走進“地窩子”,兩張圓桌上已經擺好4盤大盤雞。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倒上啤酒,大口大口地喝起來。王海軍工程師一邊喝酒吃飯,一邊回答著記者的提問。

  野外科考,苦中作樂

  王海軍説,這次因為要直播,他心裏有著從未有過的壓力。以往野外作業,收工吃飯後倒下就能睡著,但前幾天躺在床上卻久久不能入睡,還得將兩歲兒子的照片拿出來凝視好久。他説:“人家要直播,你總得有新東西給人家看、給人家講啊?”不過現在的王海軍一臉輕鬆,侃侃而談。記者插話問他,現在的輕鬆是否暗示著此次挖掘有重大發現,比如挖掘到罕見恐龍頭骨化石。他只是笑著,仍然不置可否。

  據悉,直播時,本次科考項目的總負責人徐星教授將坐鎮北京的演播室,恐龍溝和靈武恐龍遺址則由現場工程師解説。

  王海軍的輕鬆不僅表現在他的神態上,他還為我們講述起他和同事們的野外考古生活。在他看來,儘管野外科考充滿艱辛,但也有不少樂趣。

  “上槽了”就是一個例子。王海軍説,這是野外科考隊開飯的特別口令。特別是在距離恐龍溝90公里的五彩灣,那裏因為沒有固定駐地,只有一排整齊的帳篷。參與本次項目的國際專家,大部分也都在五彩灣。每天早上七點左右,做飯的師傅吆喝一聲“上槽了”,科考隊員就一個個鑽出帳篷,列成一排,先是齊刷刷地小便,然後洗漱吃飯。那場景,王海軍説,在常人看來非常有趣。

  在野外作業,特別是在乾旱的無人區,吃喝拉撒都非常困難。喝的水都是從上百公里處運過來,根本不可能洗澡,一人一天洗臉洗腳擦身子就一盆水。王海軍告訴記者,野外科考隊員都非常注意環境保護,只要是大便,不管離帳篷遠近,都要手提著一把鐵鍬。先挖個坑,方便後再用土填起來。有時找不著鐵鍬,就用腳踢出個坑,完事後也要用土填上。

  王海軍還向記者講述了一件趣事。在五彩灣,一位國際專家為了調節氣氛,在天將亮時將牦牛頭骨裝在自己頭上,在帳篷門口爬來爬去,引得隊員們紛紛跑出來觀看,以為是什麼稀罕動物光臨挖掘現場。

  【新聞背景】

  新疆準噶爾盆地是世界上埋藏恐龍最多的地區之一,堪稱“恐龍之鄉”。

  1928年至1931年,我國科學家袁復禮教授帶領中瑞西北聯合考察隊,在吉木薩爾縣大龍口赭紅色地層內發掘了一枚恐龍蛋以及兩具體長約14米、形體完整的恐龍化石,當時這在亞洲屬首次發現。

  1987年至1988年間,中國、加拿大聯合恐龍考察組在此發掘出一條蜥腳類恐龍化石,體長達30米,論長度僅次於美國34米的北美恐龍———“地震龍”,號稱世界恐龍“亞軍”,也是目前已知亞洲發掘出的最大恐龍化石,非常罕見。

  據專家介紹,在準噶爾盆地發掘出的恐龍化石,雖然沒有四川盆地那麼多,但在體型上比起四川恐龍來,普遍要大得多。

責編:戴昕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