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嘉蔭地質公園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6日 13:24 來源: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嘉蔭縣城西部,黑龍江右岸太平溝河口與二號亮子之間,長約11平方公里,北鄰黑龍江與俄羅斯的巴斯科沃相望,山勢平緩,依江而立,總面積38.44平方公里。地質公園以晚白堊世恐龍化石及其伴生的動植物化石為主。
地質公園含有晚白堊世(距今8800至6500萬年間)豐富的恐龍、腹足類、魚、昆蟲、龜鱉類及植物等化石,産化石地層剖面完整,層序清楚,層位穩定;龍骨山恐龍化石是我國發現最早的恐龍化石,屬平頭鴨嘴龍亞科,是晚白堊世大型鴨嘴龍的代表,迄今,僅在我國黑龍江流域內發現。除此之外,亦發現了食肉類的霸王龍。園內所發現的植物化石,被命名為嘉蔭被子植物群,是我國晚白堊世泛北極植物區被子植物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是首次發現,填補了我國北方晚白堊世植物發展史上的一個空白,為晚白堊世古地理、古氣候研究又提供了新的佐證,堪稱一座天然的晚白堊世地質陳列館。
地質公園三水環抱,臨江而立,自然景觀奇異絢麗。登山遠望,溝壑縱橫、群峰相矚;遠眺彼岸,沃野千里、空曠遼闊;俯瞰山下,江平如帶,緩緩東流。在夏季,但見層林疊嶂、山水相連、林翠峰青、野花爭艷、風光奇麗;到冬季,滿目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江面冰塊林立、前呼後擁、擊岸沖天,極為壯觀。是難得的科學普及、旅遊休閒的好地方。
黑龍江嘉蔭縣的神州恐龍博物館開館
新華網哈爾濱8月8日電(馬雁淩、袁道劍)2005年8月6日,位於黑龍江畔的中國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正式開館。博物館建在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這是6500萬年前恐龍曾棲息的地方。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坐落在中俄大界河黑龍江右岸,距嘉蔭縣城西12公里。地質公園全長約11公里,面積38.44平方公里。建在地質公園內的中國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650平方米,展廳面積2100平方米,是一座將自然科學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大型綜合博物館。館內陳列著由鴨嘴龍、霸王龍、疾走龍、甲龍的骨骼化石組裝成的8具恐龍化石骨架。這是我國自四川自貢、雲南祿豐、江蘇常州、內蒙古二連浩特恐龍博物館後又一座大型恐龍博物館,也是我國惟一的一座集保護區和展覽館于一身的園中館。
據專家介紹,在嘉蔭縣發現的恐龍有“神州第一龍”之稱。1902年,俄國軍官馬納金在黑龍江右岸布列亞河口下游的一個叫白崖的山上(也就是現在的嘉蔭龍骨山)發現了恐龍的殘骸,他將收集到的恐龍化石移交給了阿穆爾州博物館,並在《阿穆爾沿岸地區公報》上發表了文章。1915年—1917年,俄羅斯地質委員會派人到白崖化石點進行考察,繪製了白崖地質剖面圖和黑龍江地區圖,接著組織了專門挖掘。1924年,挖掘出的化石被組裝成一具高4.5米、長8米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定名為黑龍江滿洲龍。這架化石至今仍陳列在列寧格勒即現在聖彼得堡的原蘇聯地質博物館內。這條龍是在我國發現並組裝成架的第一條恐龍化石,人稱“神州第一龍”。
1978年—1979年,黑龍江省博物館和省地質局的工作人員在嘉蔭縣進行聯合挖掘工作,共獲得恐龍化石1432塊,經過處理以後,組裝成3具完整的恐龍骨架。
2002年8月,在嘉蔭縣原恐龍埋藏地點百公里外的烏拉嘎鎮地區,又發現了新的恐龍化石群。距今約6500萬年之久,而6500萬年前則是恐龍滅絕的前夕。在這裡出土的恐龍化石屬平頭鴨嘴龍亞科,是恐龍家族中的一個新屬種,它是6500萬年前最後一批在地球生存的恐龍之一,迄今僅在我國黑龍江流域內發現過,同時也是世界上晚白堊紀大型鴨嘴龍的典型代表。(完)
[相關報道]
“神州第一龍”名稱的來歷
我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鐘健教授1958年在其專著《山東萊陽恐龍化石》中指出:"阿穆爾滿洲龍是我國境內最早發現的爬行動物化石。"1984年魏正一研究員在《大自然》刊發《探尋"滿州龍"遺址》一書,考證出滿洲龍最初發掘地在嘉蔭縣黑龍江619航標以東至漁亮子之間。1993年程新民教授在《化石》第四期發表《中國的第一條命名恐龍》,對歷年滿洲龍出土進行了小結。1994年徐學良研究員據程教授的文章在《新晚報》發表《神州第一龍》,對滿洲龍進行科普宣傳。從此"神州第一龍"名稱廣為流傳。(中共嘉蔭神州恐龍博物館)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