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驛恐龍化石點位於元謀縣姜驛鄉,分佈區較廣,東至貢茶、新海,南至畫匠,西達姜驛鄉政府,北抵四川省會理縣黎洪鄉和江竹鄉之間的區域,總面積近40平方公里,是雲南省已知分佈面積最大、恐龍化石埋藏最豐富的地點。半箐村與畫匠村之間為分佈較密集區域,恐龍化石有規律的分佈於3個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年代依次為早、中、晚侏羅紀。
![]() | |
元謀恐龍出土 |
2004年5月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00平方米,發掘主要在2個地點進行,共出土不少於6個個體的恐龍化石,其中3個保存較完整。第一發掘點在張家灣村東南約1.5公里的山樑上,出土2具恐龍化石,其中的一具骨骼粗碩,經估算這條恐龍生前體長接近20米。第二發掘點在半箐村委會西北約1.5公里處,出土1具恐龍化石,化石完整程度在60%以上,除頭部和頸部以外,大半個身軀的骨骼保存完好,估計生前體長約8米。在地層中還採集到似哺乳爬行動物的標本。
根據骨骼特徵判斷,本次發掘出土的恐龍化石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原蜥腳類恐龍化石,年代為距今約1.8億年左右的侏羅紀早期;另一類屬於蜥腳類恐龍化石,年代為距今約1.6億年左右的侏羅紀中期,此外可能包含侏羅紀晚期的恐龍化石。
姜驛恐龍化石點出土的是新類型恐龍,不同於雲南其他地點及國內已知的恐龍,使雲南恐龍增加了新種類;似哺乳爬行動物化石的發現為哺乳動物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出土的恐龍化石分屬侏羅紀早、中、晚3個時期,而以往雲南各地發現的恐龍化石多和祿豐恐龍的時代相同,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元謀發現的恐龍為研究雲南乃至中國恐龍的演化提供了新的實物依據,還為中國西南地區中生代紅層的劃分提出了新的課題。
責編: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