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而神秘的恐龍湖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4:55 來源:
文章來源:南方文學
踏著流蜜的土地,撥開蔗林的香風,我們一行8人,在扶綏山圩鎮文化站姚文站長的引領下來到遙遠而神秘的恐龍湖。姚站長曾參加恐龍化石的發掘,他給我們講了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
一個農民驚天的一鏟
山圩鎮平稿村淥榜屯是一個遠離現代文明、名不見經傳的僻遠小山村,四週圍繞著地老天荒的氛圍。站在村邊極目遠眺,只見高山重疊高山,土嶺挨著土嶺,山嵐霧瘴籠罩著藍的紫的土黃的光怪陸離的色彩,人在其中猶如墜入朦朧而神秘的童話世界裏。
2001年8月6日,這是一個十分平常的日子,村民劉星政仍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裏的其他日子一樣,日出而作,扛著一把鏟下地幹活去了。疾走在山野上的秋風,把村邊龍須草翩翩掀起,好象群龍在踏著轟隆轟隆的足音奔來。這座龍須嶺,劉星政走過了40多年,龍須嶺那古老而神奇的故事從小就在他心中回蕩——很久以前,這裡有一群龍自由自在地在林野中、草坡上生活。突然有一天,雷公怒吼一聲,群龍害怕了,馬上沉入嶺下的湖水中,只有它們的鬍鬚浮在水面上,後來群龍不見了,就留下了龍須嶺。這個故事代代相傳,一直流傳到今天,可是龍在哪?
龍在哪?劉星政暗暗地笑著,揮起手中的鏟,伴隨著“篤”的一聲,劉星政又自己揶揄自己,今天真的碰到“龍骨”了。照以往的經驗,那無非是地裏的一塊石頭,丟掉它就是了。劉星政用鏟慢慢的撬,但費了不少勁都挖不出來。他並不氣餒,一再使力撬動了半個多小時,終於使這塊石頭翻了個身。劉星政撥掉石頭上的泥土,仔細地看了又看,他突然驚奇地發現這塊東西並不像石頭,竟然有近1米長、約10厘米寬、成板形。
土生土長的劉星政,對這個嶺坡的石頭並不陌生,像這樣的石頭他從來沒有見過。是不是挖著寶了?但是,這塊不是石頭的“寶貝”又是什麼寶呢?同時,在這樣的蠻荒古嶺,又能出現什麼寶貝?一連串的問號像一團團疑雲浮泛在他的腦海裏。他拿著這塊“寶貝”,迷茫地看著莽莽蒼天、縈縈碧綠,有誰能幫他解開眼前的這個謎團?有誰能讀懂他手中的這塊石頭?正在這時,他突然想起前幾天在去趕山圩街時聽路人聊起1973年有人在淥榜屯不遠的那派盆地發現一顆“龍牙”,還説是“動物王中王”恐龍的一顆牙齒。據説這顆“龍牙”很珍貴,驚動了京城、省城的專家來探視研究。那手中的這塊石頭,是不是恐龍的骨頭呢?如果是,有了第一塊就很可能有第二塊、第三塊,淥榜屯不就變成“恐龍之鄉”了,不就出大名了?劉星政越想越興奮……中午,他把挖到這塊石頭的情況告訴了有關的領導,他們立即報告縣文物管理所。縣文管所翟所長得知消息,馬上驅車前往現場。曾經多次參加自治區文物考古培訓的翟所長,一看到那塊石頭,不禁失聲驚呼:“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從1973年發現恐龍牙齒到現在,20年過去了,今天才發現恐龍的一塊骨骼化石,不容易呀!”
8月7日,廣西自然博物館的專家趕到淥榜村,審視這塊恐龍骨骼化石,大家驚嘆不已。
本來,一個農民平常的一天,現在變得不平常了;一個農民往日的一鏟,現在變成驚天動地的一鏟。劉星政的這一鏟將打開一座科學迷宮;這一鏟掀起了一億年浩浩史冊;這一鏟讓世人千萬雙驚奇的眼睛回過頭來注視南疆邊陲的這個小山村;這一鏟讓國內外專業人士無不翹首以待恐龍神秘面紗的揭開。
壯族農民劉星政,後來拿著那塊恐龍化石説:“沒想到這是個寶物,據我所知,像這樣的‘寶物’,我們這裡的農民由於身在寶中不識寶,拿這些‘石頭’來砌牛欄豬圈圍墻的可不少哩!”
一窩倆龍天下奇
三種龍牙更神秘
廣西地處亞熱帶地區,千萬年來,水草豐茂,森林遮天蔽日,這一切對於每天食量巨大且喜歡近水而居的上百噸重的“動物王中王”恐龍而言,這裡正是它們生存的樂園。號稱“活化石”的與恐龍共生年代的桫欏林和鳳尾蕨現在還在廣西不少地方有發現。據考證,廣西的白堊紀地層裸露達1/5,但奇怪的是,白堊紀時期在廣西發現的恐龍化石不多,30年前曾在離淥榜屯不遠的那龍鄉發現過一具恐龍化石。説來也巧,壯話對“田”的稱呼叫“那”,而“龍”當然是壯民心中呼風喚雨、挾雷掣電的巨龍了,所謂“那龍”,就是“田裏的龍”的意思。雖然專家並不因為這地名而按圖索驥,但這樣的地名出現在南疆壯鄉村落,不能不説事出有因。農民們在春耕夏種的時候,偶爾會在田地中犁出一塊似石頭又不像石頭的東西,有時還翻出巨大的“龍脊”,他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挖見龍骨多了就稱那帶田地或山地為“那龍”或“龍須嶺”等。
30多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到了21世紀初葉,“龍”又再次光顧人間了。而且不是單只獨個,而是“群龍畢至”,蔚為壯觀。
2001年8月6日,廣西自然博物館的調查發掘隊在副研究員莫進尤的帶領下,在淥榜村進行布點探槽挖掘。首次發現淥榜恐龍骨化石的村民劉星政也參與挖掘。
劉星政發現恐龍化石的龍須嶺挖掘現場,處在一處3級階梯式的田地內。從探槽的發掘情況看,恐龍化石主要分佈在上面兩層,而很多的化石碎片都散落在階梯的下層。幾位專家沒有想到,在距塊邊緣不到10厘米的地方,就發現了幾塊凹凸不平的板形化石,從表面上觀察,這幾塊化石既像肩胛骨,又像腸骨。在確認這幾塊化石是屬於原生層位,而非異地埋藏後,挖掘隊群情興奮。副研究員王危對記者説,現在出土的隨片較多,幾塊板形化石也難斷定恐龍的種類和形體大小,而最能確定恐龍身高體長的一個重要依據是其肋骨,現在隊員們正積極尋找。正説著,20米外的挖掘點傳來好消息,大家跑過去一看,出土的正是恐龍肋骨。恐龍的肋骨已經沉埋在地層一億多年,雖然是化石了,但由於靠近地表,不少根肋骨都已變成碎塊,工作人員只能一個一個碎塊地挖掘出來,按照它的原形擺成肋骨的半月形狀,總共有7根,每根都在1米以上,最長的達1.6米。挖掘隊的專家王危説,以前在白堊紀發現的恐龍化石就很少,現在一下就掘出7根,十分罕見。另外,30年前發現的“那龍恐龍”,它最長的肋骨還比這裡的恐龍肋骨短0.18米。這麼長的肋骨,可以推測,當年的活恐龍是怎樣的龐然大物,但,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頭。
8月9日,發掘隊又傳出令人激動的消息,一塊有水桶般粗大的恐龍化石腿骨出土了,其他的碎骨化石也都一一被掘出。發掘隊員忘記了饑餓和疲勞,鉚足勁開挖各個探槽,一個個喜訊接踵而致。8月10日,挖掘隊才進入現場不久,隊員又發現了一塊重要的恐龍恥骨化石——從這塊化石可以判斷該恐龍的性別。這天上午,挖掘隊收穫多多,在探槽周圍,民工們幾乎每一鏟都挖出化石碎片。當天下午5時,距離龍草嶺500米處的另一個發掘點又有重大發現,參與此次工作的百色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黃鑫在該點發現了4顆恐龍牙齒化石。這些發現將為對比分析當時的恐龍生活環境和多種生物群落具有重大意義。一系列的重大發現,更激起調查發掘隊員的熱情,多少辛苦、多少疲累都隨著一陣陣歡呼聲消散在那派盆地上。
8月14日,發掘隊又挖出一塊令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恐龍恥骨化石。在場的3位副研究員雖有困惑但仍驚喜不已,在50米平方米的探方內,在間隔不到3米的距離內,竟然出現了長度分別為90厘米和70厘米的兩塊恥骨化石!專家們分析,若是同一條恐龍恥骨,其大小可能不一樣。這就説明,在這個探方內有兩條恐龍化石並存,這簡直是天下奇聞。專家和民工們都興奮不已。帶著疑問,帶著激動,帶著熱情,他們又頂著烈日,繼續奮戰。在20多個探槽的發掘中,捷報頻傳,化石連連破土而出,經過幾天的艱苦挖掘,恐龍身軀各部位的化石一一重見天日。專家們把化石細細分類,竟然分出兩組大小不一的肋骨、脊骨、腿骨、肩胛骨——無須辯駁,擺在21世紀陽光底下的,分明是兩條恐龍的骨骼化石。為什麼兩條恐龍會埋在一處?這個人類有史以來沒見過的大謎團誰能解決?這個驚天動地的發現,怎不令國人關注,令世界震驚?
8月14日是一個好天氣,也有一個令人吃驚的好消息。在發掘現場一處不到1平方米的範圍內,在挖掘恐龍化石碎片時,竟同時出土3顆動物牙齒化石。經專家分析,這3顆牙齒屬於3種不同的動物,他們分別為蜥腳類恐龍、鳥腳類恐龍及蛇頸龍的牙齒。3條恐龍的牙齒在1平方米內共存,這些不同種類的巨龍還活著的時候,為了得到生存的環境,為了維護食物資源,也許並不能友好相處,也許它們各霸一方,它們生不同林,死卻同窩,怪不怪,奇不奇?一串串科學疑團,一串串萬古的謎題都擺在發掘工作者面前。而當廣西扶綏淥榜村出土恐龍化石的消息傳到中科院,引起了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專家趙進喜教授的高度重視。這位見多識廣的“恐龍王”將飛赴廣西,多少科學難題在等待專家去探索去解答。
恐龍專家競評説
時年69歲的趙進喜教授是在內蒙古考察時得知淥榜村有兩條恐龍出土的。他非常興奮,立即打電話給廣西自然博物館的同行,並決定第二天即飛赴廣西。
8月27日上午,趙進喜教授風塵僕僕地來到淥榜村恐龍發掘現場,正在緊張發掘的同志們既高興又感動。年近古稀的趙老知識淵博、學貫中西,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方面造詣很深,尤其在恐龍研究領域堪稱權威。幾十年來,他足跡遍及神州和世界各地,幾乎所有恐龍化石出土現場他都到過。當他看到這麼獨特豐富的恐龍化石時,讚嘆不已,連連稱奇。他用皮尺細細測量才出土的足有2米的長的恐龍肋骨化石,更是心情振奮,他説,這次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可以説是世界各地從沒發現過的恐龍種類,而且探方內的化石不會少於3個恐龍個體。隨後,趙老在幾百平方米的發掘現場來回查看,對大至一個人都抱不起的腿骨,小至碗口寬的碎片,都一一察看。他從兩塊不同的恐龍坐骨化石和兩組不同的肋骨化石的嚴格對比中得出結論,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蜥腳類恐龍。更為令人驚奇的是,他從長達2米的恐龍肋骨化石及190厘米的坐骨化石初步斷定,這條高6米、長約20來米的巨型恐龍是目前所知的世界最高的蜥腳類恐龍。
正當趙進喜教授不斷驚嘆之時,8月27日下午才動土開挖的發掘點又發現了3顆肉食性獸腳類恐龍牙齒化石,另有10多塊恐龍化石也破土而出。面對這麼多種類化石的出土,趙老神情激動,他與在場的其他專家分析,在白堊紀,淥榜一帶原始森林密布,水草豐足,物種繁多,各類植物生長茂盛,可以供養著大量的恐龍。從發掘開始至今,短短的半個多月時間,就出土了這麼多的化石,可以斷定在四週圍的地下還埋藏著許多恐龍化石,一些新的恐龍種類也將會被發現。
根據地質資料分析,在方圓200平方公里的那派盆地一帶,一億年前是一個近海的浩瀚湖泊。隨著時序的更迭,到了侏羅紀末至白堊紀,廣西的地形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地殼發生重大變化,陸地上升,形成許多高山峻嶺、坡地丘陵,以及景象萬千的山峽石林的喀斯特地貌和星羅棋佈的大小盆地。那派一帶,由海變湖、由湖變盆地的演化過程與恐龍在這裡的生活時段完全相吻合。而龍草嶺原是這個大湖中的一塊淺灘,恐龍由於某種天災死亡後,在其屍體尚未腐爛之前就被一場洪水衝到大湖中或湖岸邊,受泥沙的衝埋覆蓋,再經過上千萬年的地質運動,恐龍骨頭的沉積物硬化形成化石。那派盆地在中生代東西向大陸塊構造擠壓的影響下,陸塊上升,形成了今天的龍草嶺,自然也就把恐龍化石帶到了坡上。
8月29日,趙進喜教授再次來到淥榜村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對於出土化石存在的疑點,經趙教授逐個剖析,恐龍化石原貌終於露出“冰山一角”。
“龍草嶺上藏巨龍”已是不爭的現實。當記者徜徉在坡上,仿佛聽到恐龍的腳步聲在鄉野間迴響。發掘出土的這些恐龍化石,這些在那遙遠的年代裏逝去的生命符號,這些一直深埋在黑暗土層裏的“恐龍”,在等待了一億年後的今天,終於又重新看到了藍天白雲,終於被當代的陽光所溫暖……
至於這次的重大發現有何意義?趙教授説:“這次發現,已經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目前,白堊紀時期的化石材料比較少,完整的更少,因而此次的發現能填補這一時期的空白,對研究恐龍的衍化、分佈以及古氣候、環境、地貌等都具有重大意義。
廣西自然博物館的科技工作者,將召喚遊蕩于神秘那派盆地的恐龍靈魂來“復活”恐龍生命,將起重塑成型,供當代人參觀以及對青少年進行普及科學知識和環境保護的教育。隨著恐龍的重新“昂首站立”,我們的思緒將穿越斑駁的歷史,回到一億年前的恐龍湖,在地老天荒的湖邊,和恐龍一起踏雲踩霧,一起櫛風沐雨,一起吐納自如的生活,一起觀賞一億年前地球上的風雲變幻、日升月落。
曾經主宰大地、呼風喚雨的恐龍,不知什麼原因早就在地球上消失了,雖然古生物學家作了很多研究,但至今都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一億年後的現世,我們又從一塊塊化石中見到了一種生命的珍貴與美麗,又見到了它們和當代人友好和諧的相處,人們已經意識到科學家研究得出的“地球上每分鐘就消失一個物種”的結論之嚴重性,因此人們更要珍視、注重保護地球這共有的家園。
恐龍的生息、繁盛與消亡給人類留下太深的思考難題。這些曾經莊嚴的生命,這些曾是地球的匆匆過客,這些無法抗拒當年天災水禍的“巨無霸”,它們還能給今天的人類提醒什麼嗎?
作者:鄧永隆
責編: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