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準噶爾恐龍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4:35 來源:
| |
這條現在仍然埋藏于泥岩中的恐龍化石長約六點五米,最大骨骼直徑有零點二米
從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的烏倫古河至奇臺縣境內的將軍戈壁一帶,是一個面積達20多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和半荒漠區域,它佔去了大半個盆地。這裡有大面積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擁有全國著名的卡拉麥裏山自然保護區、地勢遼闊的將軍戈壁和充滿神秘色彩的奇臺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古老的土地,埋藏的是一個遙遠的世界,隨著人們不斷探尋的腳步,驚現給世人的是一個個來自恐龍故鄉的訴説
首先在準噶爾盆地尋找恐龍,並開始揭開這一地區古生物神秘面紗的是我國科學家袁復禮教授。1928年至1931年,袁復禮教授帶領中瑞西北聯合考察隊,深入奇臺和吉木薩爾縣等地的北部荒漠,在吉木薩爾縣大龍口赭紅色地層中發掘了一枚恐龍蛋。之後,考察隊又發現了大量的三迭紀獸形爬行動物化石和種類眾多的海相、陸相地層化石。除了恐龍蛋的發現外,袁復禮教授這次考察最重要的發現是在奇臺縣境內六棵樹一帶的博爾騰戈壁發現了兩具大型恐龍骨架。其中一具經專家楊健鐘的修復,恐龍身長10.26米,背高為4.05米,後來被命名為“奇臺天山龍”,屬晰腳類恐龍。恐龍蛋和兩具恐龍化石的發現,當時在亞洲尚屬首次,轟動了世界。這些重大發現的意義在於,它徹底打破了在中國乃至新疆沒有恐龍化石的論斷,翻開了我國古地質、古生物、古環境和古氣候考古的新的篇章。當時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同時,大量古生物化石在這一帶的發現,為揭開新疆地質變遷和物種衍化之謎奠定了重要基礎。之後,袁復禮教授撰寫了學術論文,題為“奇臺天山龍的發現與科學定名”。
198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新疆考察隊,在吉木薩爾縣境內的石樹溝硅化木點附近的帳篷溝,挖掘出了一具恐龍化石,專家定名為蘇氏巧龍。它屬晰腳類恐龍,與馬門溪龍屬同一種類。它的脖子很長,但體型較小,為幼年中等個體,身長4.45米,背高1.1米,體寬僅為0.8米。目前這具恐龍化石保存在新疆地質陳列館。這具恐龍化石的發現,拉開了人們在將軍戈壁進行古生物研究工作的序幕,對我國古生物研究有著特殊意義。
當然,人們在準噶爾荒漠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最多,最為集中,最具典型意義,最能引起世界震驚的,還是在奇臺縣境內的恐龍溝一帶。
恐龍溝距奇臺縣城約150公里,距離我國唯一的硅化木園5公里。恐龍溝由洪水衝擊溝和赭紅色低緩的丘陵組成,呈南北走向,面積大約有10余平方公里。從奇臺縣城出發,沿著228省道一直向北,車便行駛在由褐色礫石覆蓋著的將軍戈壁上。遠遠望去,紅色的恐龍溝如同一條匍匐在大漠瀚海上的火龍,在上升氣流的折射下,似乎在不斷起舞。恐龍溝的山體雖然不大,但卻溝壑交錯。漫步在神秘的恐龍溝中,恐龍化石碎片俯首可拾,可見這裡的恐龍化石之多。
恐龍化石在這一帶的發掘主要集中在溝南部約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1984年以來,中外古生物考古專家,在這裡的丘陵岩層中先後發掘了6具完整的恐龍化石,現遺留有多處採坑。這些恐龍化石分別屬於獸腳類、晰腳類、龜鱉類和鱷魚類。我們親眼目睹的地處半山腰曾發掘過恐龍化石的4號採坑,巨大的石頭被掀翻開來,露出灰色的山岩,在此曾發掘出了一條食肉的獸腳類恐龍。就在距離這個採坑不足5米遠的一塊巨大的石岩中,另一條恐龍化石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其前爪、脊椎和健壯的胯骨都清晰可辨。測量一下,它長約4米,高約1.5米。它牢牢地嵌于岩石之中,在風吹日曬中已經分化。一號採坑是恐龍溝中最大的一個採坑,它坑深約有10米,長寬各約10余米。1987年我國和加拿大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在這個採坑中發掘出了亞洲最大的一具恐龍化石,它每節頸椎長約1.5米,頸肋長達4米,據此推算,這條恐龍應該長達33米,高10多米,重60噸,僅次於美國發掘的34米長的“地震龍”。專家鑒定為這是一條脖子特別長的晰腳類恐龍,應屬馬門溪龍。與此同時發掘的另一具恐龍化石長5.1米,背高1.7米,專家鑒定為是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屬江氏單嵴龍。
中加兩國考古學家的重大發現,大大推動了準噶爾地區古脊椎動物的研究,為準噶爾盆地成為世界上研究恐龍與古脊椎動物發展及恐龍滅絕原因的重要地區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目前在準噶爾盆地已發掘出的恐龍化石共分為3個亞綱,6個亞目,9個科,10個種,骨骼化石完整並裝架定名的恐龍有10個。與準噶爾恐龍種類和時代相近的四川盆地的馬門溪龍動物群,現已發掘出了近20種恐龍。出土的較為完整的恐龍骨架有30余具,其中1956年在合川縣出土的恐龍化石——川馬門溪龍,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恐龍,長22米,體重為40噸。在準噶爾盆地發掘的恐龍化石,雖然沒有四川盆地那麼多,但在體型上比起四川恐龍來,普遍要大得多。
穿越億萬年時空,與曾經稱雄的霸主進行零距離對話,化石上那冰涼的記憶,帶給人們的是一個遠得再不能遠的同樣喧囂的世界
“
今天,人們面對這冰涼的恐龍化石,去考證那億萬年前的世界,那麼,已有的發掘都帶給了我們怎樣的信息呢?
通過對奇臺恐龍溝的恐龍骨骼化石的研究,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兩種骨骼類型,即一種是生長快的內部皮質羽層狀骨骼夾生長慢的外部皮質狀骨骼,另一種是有秩序生長的叢狀骨骼。科學家在羽層狀骨骼中發現了多達9條的多重抑制生長線,這是人們第一次在非極地恐龍快速生長的皮質中觀察到的多重抑制生長線,它説明恐龍在骨骼生長期發生了強烈的環境影響因素。有秩序生長的叢狀骨骼沒有抑制生長線,只在血管形成過程中有輕微生長週期,與極地恐龍相比,準噶爾恐龍顯示了不同類型的恐龍對同一環境影響因素的不同反應。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趙喜進,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多次深入準噶爾盆地進行科考,並參與了這一地區恐龍化石的重大發掘活動。面對如此眾多的恐龍和其他古生物化石,他認為,從現在的烏倫古河到將軍戈壁東緣,整個準噶爾盆地東北地區在恐龍生活的遠古時代,就是一個如新月狀的湖岸,這裡氣候潮熱,森林茂密,水草豐盛,是一片綠色的王國。為什麼這樣推斷呢?因為從這一地區發掘的恐龍化石的種類來看,食植物的晰腳類龍是生活在水中的,食魚和水藻的鴨嘴龍則具水陸兩棲性能,而食肉的獸腳類龍是完全生活在丘陵地帶的,由此便能勾勒出這個地區的古地貌概況了。另外,這一地區發現的食肉類龍不少,根據恐龍食物鏈的結構比例推斷,同一地區必然有幾倍于這種恐龍數量的食植物恐龍存在。食植物的恐龍體形都十分龐大,那具“亞洲第一龍”,如果沒有深大的湖水和茂盛的植物,它們的長期生存和繁衍是不可想象的。正因為當時的準噶爾湖泊沿岸地區具備這些條件,所以這裡的恐龍才特別多,種類才特別全。
經考證,在準噶爾盆地與恐龍同時代的茂密森林以古柏、雲杉、南美杉和異木為主,它們現在表現為硅化木,即石樹化石。它們共存于2億至1.37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
現在考古結論已經證實,包括準噶爾盆地在內的整個新疆,在數億年前都是汪洋大海,後來的造山運動才使大海退去。大海退去和新的陸地誕生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水陸消長時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大片大片的湖盆區和陸地,極為合適的氣候和優越的生命繁衍條件,使大量的海洋生命有的在海洋中得以進化,有的則轉移到了陸地,成為陸地居民。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洋雖然逐漸退去,但卻給陸地播下了生命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逐漸變成了一個生命競相繁衍生息的喧囂世界。考古學家稱這裡的中生代是“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這時以恐龍為代表的爬行動物和以硅化木為代表的裸子植物主宰了這裡的世界。只是到了侏羅紀晚期,由於受地球運動影響,這裡的生態系統與地球的其他地方一樣發生了根本性變革,使得以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為代表的中生代陸相生態系統逐步向以鳥類、哺乳動物、被子植物為代表的新生代陸相系統演變。現已發現的多為晚侏羅紀時期的硅化木和恐龍化石,為我國中生代這一地質歷史時期生態系統的演化規律和新生態系統的産生過程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實證。
是什麼力量讓這曾經不可一世的恐龍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蛛絲馬跡中,人們只能憑著想象去推測那神秘的往事了——
曾經主宰世界的龐然大物恐龍在這裡是如何滅絕的?從已經獲得的實證來看,在晚侏羅紀時期,這裡一定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毀滅性災變。到底是什麼災變?人們至今不得而知。從大量現存的實證中,人們不得不只能憑著自己的想象去推測那恐龍滅絕的神秘往事了——
恐龍的滅絕是火山爆發引發的惡果嗎?人們在緊挨著恐龍溝的硅化木園西側,發現的恐龍化石,其層位上部沉積約有2米厚的灰白色粉砂岩,經鑒定,它正是由火山碎屑物組成的。今天,人們漫步在準噶爾恐龍的故鄉,並不難發現古火山口,那紅色的沉積岩和泥岩與火山爆發本來就有著必然的聯絡。甚至人們在恐龍溝及其他許多地方,還可撿到因火山噴發而産生的球狀物——山彈。人們有理由相信,在這一帶曾不止一次、也不止一處發生過火山爆發。
是造山運動終結了恐龍的生命嗎?遠處的崑崙山,近處的天山、阿爾泰山,都是造山運動的結果,正是有了造山運動才有了準噶爾盆地的誕生。它在使海洋退去的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裡的氣候和生存環境。
是外星的不速之客嗎?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似乎已經找到了證據,在距離恐龍溝不遠的地方,人們發現了一塊重30噸的巨型隕石,如今已收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中。它對遠古生命的消亡是否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絡呢?天外來客對地球的撞擊一直成為恐龍滅絕的重要假説。
恐龍的滅絕也許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伴隨著造山運動的是火山的頻繁爆發,它帶來的塵埃足以遮天蔽日,帶來的地形變化也足以改變氣候和環境,如果再加上天外不速之客的作用,其惡果將會更為嚴重。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恐龍的生存。
恐龍的滅絕與準噶爾盆地中大片大片森林的消失並最後被硅化為古樹化石,與其他眾多古生物的消亡,是否也有著必然聯絡呢?抑或是同一原因?造成準噶爾恐龍滅絕的災變是否使其他遠古生命也走向了滅絕?如果不是,那麼這些遠古生命在今天是否還有著自己的後裔?如果有,那當年又是怎樣逃過了那場毀滅性災變的呢?今天仍然存在的有著6000萬年遺傳基因的準噶爾野馬又來自何方?他們的始祖們是否曾經逃過了災變的劫難?
問題還在於,準噶爾恐龍的存在或消亡,與地球上其他地區恐龍的存在或消亡是有著自己的特性,還是有著同類生物的共性?它們的滅絕是屬於同一原因嗎?在面積並不大的恐龍溝,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恐龍同時消亡?它們在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前,演繹了怎樣的悲壯故事?抑或是由於地質上的特殊原因,才使他們的遺骸能夠集中保存到了今天?
……
踏上這古老神奇的土地,人們尋找準噶爾恐龍的腳步不會停止,那大漠的來風仍在召喚著人們走向更遠、更遠……
責編: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