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吉林大學博物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4:09 來源:
專題:回到恐龍時代

  文章來源:中國古生物網

  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吉林大學博物館地質宮博物館始建於1954年,陳列面積1500平米,以藏品豐富、精品薈粹、特色鮮明享譽中外,是我國乃至亞洲著名的地質博物館之一。建館以來,共接待國內外觀眾數十萬人,朱德、董必武、鄧小平、李富春等黨和國家老一輩領導人都曾來館視察。

  博物館分科普廳和恐龍廳。科普廳設有奇石展區,寶玉石展區,古生物展區及地學科普知識展區。恐龍廳展有三具巨型恐龍骨架化石及珍貴的恐龍蛋、恐龍腳印化石等。

  為了充分地發揮高校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1998年地質宮博物館面向社會開放,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1999年,博物館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同年被中國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建館數十年來,博物館一直遵循“科研、教學、科普”並重的方針,除了完成藏品的徵集、研究和展示工作之外,還承擔了大量的科研和對外交流工作。目前,地質宮博物館已與國外10余所博物館和國內30余所高校博物館建立了廣泛的聯絡,在博物館建設、學術研究、科學普及和展品交換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建立了多方面的合作關係。近年來,博物館與美國普羅維敦斯學院合作開展了東北亞地區白堊紀早期哺乳動物演化的研究;與比利時皇家博物館合作開展了我國東北地區恐龍動物群的研究;與日本福井恐龍博物館開展了中日恐龍對比研究。

  經過48年的發展,我校博物館的綜合實力已躋身我國高校博物館和吉林省博物館的前列,知名度日增,在地學科研及科普教育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博物館的對外開放,地質宮博物館已成為長春市文化旅遊、科普教育的極佳場所,被人們譽為春城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恐龍展區

  恐龍是繁盛于中生代的爬行類動物。本區展有三具恐龍骨架化石和模型及山東棘鼻青島龍的部分化石及恐龍蛋、恐龍腳印等化石。其中雲南祿豐龍(模型)為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期的恐龍化石(早侏羅 世,距今1.9億年);黑龍江滿洲龍(晚白堊世,距今6500--7000萬年)是恐龍家族的晚輩,生活在恐龍瀕臨滅絕時期。

  展出的二具黑龍江滿洲龍骨架化石是在我校校友李萍先生的資助下,于 1990---1991年間,在黑龍江省嘉蔭縣內晚白堊世漁亮子 組地層中發掘的。該恐龍化石為鴨咀龍科,滿洲龍(屬)。其中大龍骨架長11米,高6米, 真骨化石達70%,屬珍貴文物,于1992年10月裝架落成。小龍骨架長5米,高2米,真骨化石40%,于1999年4月裝架落成。這是吉林省僅有的真恐龍骨架化石。

  古生物化石展區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各地史時期的生物遺體、遺跡和遺物。本展區分植物化石、無脊椎動物化石及脊椎動物化石。 在植物化石中展有蕨類、鱗木、蘆木、羽羊齒等植物化石;無脊椎動物化石展有古生代的三葉蟲、筆石,頭足、腕足、棘皮、珊瑚,腹足類等化石;脊椎動物化石展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及大型哺乳類動物化石。

  展出的化石保存完好,極其珍貴,如罕見的蝌蚪、變態蛙及成體蛙化石,鳥化石,淩原潛龍化石等,特別是鎮館之寶—蜻蜒化石,堪稱全國之最。這些化石反映了生物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

責編:張悅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