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自貢又發現“恐龍公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3:37 來源:
專題:回到恐龍時代

  (來源:華西都市報)近日,香港無線電視一支3人攝製組前往榮縣復興鄉青龍山,拍攝恐龍化石發掘情況。在塵封多年後,一個估計面積超過自貢大山鋪的新“恐龍公墓”,即將在世人面前揭秘。

  現身:

  村民把化石揀回家當門杠

  榮縣復興鄉距自貢市區90公里,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屬於深、淺丘交錯地帶。1958年春天,復興鄉朱家壩村8歲小姑娘鄒春芳上青龍山割草,突然發現一處岩壁上有一些怪石,顏色明顯與周圍其他石頭不同,形狀也非常奇怪。回家路上,鄒春芳在一個被挖掉樹根的土坑邊發現一塊有點像被血染紅的石頭,鄒春芳以為這可能就是大人説的龍脈被挖斷了,她回家沒敢對大人説,把這個秘密在心裏藏了20多年。後來村裏不斷有人發現怪石,一村民還揀到一根長而光滑的石頭拿回家當抵門杠,後來才知道,這根“抵門杠”是一塊距今1億多年的蜥腳類恐龍肢骨化石。

  報料:

  背着化石來到恐龍博物館

  1987年春節,37歲的鄒春芳和丈夫到自貢大山鋪參觀恐龍博物館。在展覽大廳,鄒春芳發現一塊恐龍肢骨化石與自己小時候看到的那塊紅石頭有點像。她反復摸了摸,默默跟着丈夫回了家。回家後,鄒春芳專門跑到山坡上找到那塊紅石頭,和丈夫背着石頭來到了恐龍博物館。

  恐龍博物館副館長彭光照介紹,經考證,這塊紅石頭是距今1億5千萬年—1億8千萬年的中侏羅世時代蜥腳類恐龍肢骨化石。然而由於發現地當時還未通公路等種種原因,青龍山發現恐龍化石的情況沒有得到及時處理。

  調查:

  青龍山恐龍與大山鋪恐龍同期

  1995年2月,自貢恐龍博物館科研人員付乾明前往青龍山對恐龍化石埋藏情況作野外調查。根據鄒春芳等村民介紹,付乾明野外調查發現:青龍山頂部青龍嘴、大灣一帶發現6個化石露頭點,其中兩個化石點厚度達1—1.5米,岩層陡坎上可看到連續的化石出露,輻射面積達2平方公里。

  一個月後,彭光照、付乾明帶領技術工人進行了試掘,約10平方米範圍內各類恐龍和同時代動物化石層疊堆積,連綿不絕。他們發現了8根蜥腳類恐龍股骨化石,至少代表4個恐龍個體。專家認為:青龍山恐龍與大山鋪恐龍同屬距今1.5億到1.8億年的中侏羅世,可能為群體埋藏,是一個富集的化石埋藏點,具有很大發掘價值。

  發掘:

  60平米內埋藏着200多塊化石

  經過4年精心準備,1999年4月8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建館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化石發掘工作在青龍山開始,為期一個月。發掘隊伍進場後,僻靜的山坡上響起了“叮叮噹當”的敲擊聲,層層疊疊埋藏着的200多塊恐龍骨骼化石現身60平方米範圍內,有牙齒、頸椎、尾椎、肢骨等不同部位,還有20多塊不能確定的其他骨骼化石。從分類上看,牙齒絕大多數是肉食性恐龍的,少數是峨眉龍、蜀龍和蛇頸龍的,其他骨骼化石基本上屬於峨眉龍、蜀龍等蜥腳類恐龍。恐龍博物館將發掘現場最上層化石部分標本,包括22顆牙齒、17個脊椎和一些岩石標本帶回博物館研究,其餘化石標本就地掩埋保護,待時機成熟再進行發掘。

  沉寂:

  全面發掘需要充足資金

  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青龍山恐龍化石發掘隨後沉寂下來。彭光照介紹,目前自貢發現的3個恐龍化石埋藏點中,青龍山埋藏面積和數量估計是最大的,如果具備充足的資金進行全面發掘,現場完全有可能建一個超過大山鋪的更大的恐龍化石博物館。據悉,目前恐龍博物館準備吸引資金合作發掘,讓這些珍貴的化石重見天日。 文/圖蔣兵記者陳章採

  相關鏈結

  自貢恐龍博物館位於大山鋪地區,是全球唯一建立在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的化石遺址博物館,是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被稱為“恐龍公墓”。

責編:王姍姍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