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太陽系也有“混沌”現象 可能引發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2:14 來源:
專題:回到恐龍時代

  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米夏埃爾吉爾説:“數億年來,行星一直以發條似的規則性圍繞太陽運轉,但是某一天,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一切都會徹底陷入混亂。”

  太陽系發瘋並非玩笑

  按照通常看法,宇宙是遵守規則的典範。但吉爾和他的同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費倫茨瓦拉迪及布魯斯朗內加認為,太陽系最近一次“發瘋”的時間大約在6500萬年前。“這看來太像是巧合,”吉爾説。“我們認為,這或許與恐龍的滅絕有關。”

  吉爾等人談論的這種行星發瘋的現象被稱作“混沌”。混沌是指沒有任何規律可循的無常運動。不太嚴謹地説,混沌系統對初始條件極其敏感,一個老套的比喻是:就好像加勒比海的颶風是遠在夏威夷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引起的。

  但人們不知道,在太陽系中,最重要的混沌驅動者是木星和土星,因為它們是質量最大的兩顆行星。因此,吉爾和同事們在研究行星的混沌運動時就把焦點放在這兩顆行星上。其實,木-土係並非本來就是混沌系統。但是,它們會滑向混沌的邊緣。因此就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某種情況可能使這個系統失去平衡,陷入瘋狂。

  木星土星“合謀”禍事

  吉爾和同事們考慮了這樣一種可能性:“某種情況”或許就是太陽光和從太陽吹來的、由亞原子粒子組成的太陽風引發太空壓力起伏。

  在數億年的過程中,這兩者的合力可能對土星軌道産生明顯作用。他們猜測,太陽的可變性或許使土星的“半長徑”(土星圍繞太陽運轉的橢圓軌道周長的某種量度)偏離0.1%。

  利用計算機模擬太陽系演變圖景的研究人員此前一直認為,這種影響無足輕重。他們猜測,經過漫長的歲月,木-土係的影響就會“達到平衡”。吉爾説:“但我們有一種直覺,情況並不是這樣。”吉爾和同事們在使用數字太陽系儀時考慮了這種影響。他們發現,隨着土星半長徑的變化,木-土係的運行方式就會一會兒規則,一會兒混亂。他説:“這個系統每隔幾千萬年就會陷入混亂。”

  恐龍遭遇天文大混沌

  吉爾最重要的發現是,多種多樣的模擬(在這些模擬中,土星的半長徑可以變化)都顯示,距今約6500萬年以前曾突然出現一次天文大混沌。吉爾説:“這一混亂現象出現的時間與白堊紀和第三世之交達到驚人的吻合——正是在這一時期恐龍滅絕了。”

  吉爾説,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判斷這場混沌持續的時間。但是,研究這種混亂現象對太陽系其他天體(特別是小行星)的影響卻是可能的。

  吉爾説:“木-土係陷入混沌狀態時,小行星會受到多種影響。最重要的影響是,小行星軌道的半長徑出現突變,這最終會導致小行星帶中的天體向外噴發。”在這些天體中,有些很可能撞入地球。

  吉爾説,6500萬年以前或許就發生了這種情況。“木-土係突然陷入混亂,産生一群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的小行星。其中一顆撞入中美洲附近的海域,由此産生的衝擊使恐龍滅絕。”

  下一次危機:公元3000萬年

  如果吉爾他們是對的,那麼恐龍的滅絕就不能完全説是偶然事件。當它們在無憂無慮地生活時,太陽系這個巨大的時鐘突然出了毛病。導致恐龍滅絕的事件可能與太陽系的動力學特性密切相關。吉爾説:“它們或許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吉爾等人所做的模擬顯示,還有一次行星混沌現象大約出現在2.5億年前。根據他們的研究,太陽系在數億年中靜悄悄地發展變化,但偶爾也會做出瘋狂的舉動。過去發生的情況也可能在未來發生。他們的模擬試驗表明,未來還會發生混沌現象。不過吉爾説:“我不會為此睡不着覺。預期的日子是在公元3000萬年,所以還有足夠的時間從地球上撤走!”

責編:鞠培峰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