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各式各樣的恐龍消亡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6日 11:10 來源:
專題:回到恐龍時代

  1.隕星撞擊説

  1980年美國科學家根據意大利等地白堊係項部粘土層中發現高含量的銥而提出這種學説。因地球上的銥含量極少,但天體中銥含量可以很高,因而粘土層中的銥應是天體隕星撞擊地球時帶來的,而撞擊造成大量粉塵,遮天蔽日,氣溫驟降,植物枯萎,最後導致恐龍難以生存,終於滅絕。此學説曾引起很大轟動,但毀譽參半。贊成者陸陸續續提出許多依據。如美國航天局在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發現地下1公里深處有直徑60公里的圓形構造,內有白堊紀晚期海相地層,外圍還有直徑180公里的環形構造,10公里以上的坑還有20個(有人命名為阿爾瓦羅—奧夫雷貢撞擊坑、奇克蘇魯撞擊坑、伯利茲撞擊坑等等),因而推測這些坑為當時有一個直徑10公里大的隕星,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撞擊而成。撞擊産生的巨大能量,有人認為相當於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9號慧星21個碎片撞擊木星表面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總和的1萬~5萬倍,有的認為相當於50億倍廣島原子彈的能量。總之,這極大的能量足以使數以千億噸計的塵埃拋至高空,使地球暗無天日,植物光合作用停止長達6個月,持續低溫達10年之久;撞擊時的高溫也可使岩層熔化,而在周圍形成許多玻璃小球,或在坑的周圍形成次生撞擊石英。更糟的是撞擊坑的岩層含有大量硫,有的説海底還有大量的甲烷,或隕石含有毒的物質,這些都毒化了當時已極其惡劣的環境。另有報道説,在1994年印度也發現了命名為斯娃的撞擊坑,坑長600公里寬450公里。據推算隕星達40公里長,它與墨西哥發現的是同—隕星,至地球大氣層時才分為兩大塊及許多小的隕石,它們分佈在太平洋及其周圍。近年來美國在太平洋中部海底,也找到這一時期的隕石。此文登載在權威的《自然》雜誌上。還值得提及的是科學家在丹麥和西班牙白堊係頂部的岩層中,發現了太陽系裏非常稀少的鉻(Cr)同位素—53,而它與含碳隕石裏的鉻同位素相同。在丹麥,其銥的含量比地球岩石高出160倍,此外,還有餓、鉑、錸等元裳的高異常,這些也都證明曾有隕石撞擊。

  2.氣候變化説

  法國古生物學家經大量研究,認為自堊紀晚期,全球海平面下降,海水從歐洲大部分地區撤出,整整退了幾千公里。還有整個北非、撒哈拉大沙漠區、中東和南美淵西部也發生大規模海退,這是氣溫下降,兩極冰帽形成,氣候變冷變幹的結果,從而導致植物大量減少。此外,在赤道地區,包括我國南方地區也形成了大片紅色地層(氣候幹早、植被大量減少,缺少有機質、並在強氧化環境下形成的結果)最終導致恐龍滅絕。也有的學者認為中生代的二氧化碳(Co2)含量高,而新生代Co2含量低,不適於恐龍生長。

  3.天體影響説

  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時期太陽耀斑強烈及超新星爆發等,導致宇宙射線驟增,影響生物生長。美國宇航局在194年測得一離地球2萬光年的中子星,它一次爆發的能量就相當於太陽300年釋放的能量,若沒有地球厚厚大氣層的阻擋,其形成的宇宙射線足以殺死許多生物。

  4.古磁場變化説

  在白堊紀末,岩層的磁場強度比平常大得多,而磁場強烈變化將會導致生物生理、繁殖等發生紊亂。

  5.大地構造變化説

  白堊紀末正值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形成的泛大陸解體,導致地殼劇烈運動,致使地球氣候、物理化學環境引起很大變化而影響恐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

  6.火山影響説

  白堊紀時期是全球火山大規模、頻繁噴發的時期,如印度次大陸火山持續不斷和大規模噴發,大量的火山物質堆積在德幹高原地區,其體積幾乎相當於法國領土堆積了3000米高的火山物質。在太平洋沿岸的日本及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浙江、皖南、福建,火山活動也很頻繁,堆積了巨厚火山岩係地層。在江蘇南部也有大量火成岩侵入。大量火山噴發,毒化了環境,嚴重地影響了生物的生長、繁衍,尤其是大型恐龍。

  7.恐龍繁殖受挫説

  恐龍是卵生的。科學家發現侏羅紀時恐龍化石多,但恐龍蛋化石少。相反,到了白堊紀,尤其是晚白堊世,恐龍化石少,而恐龍蛋化石卻很多。如河南西峽縣一帶和湖北鄖縣一帶,這一時期的恐龍蛋化石,成千上萬,令人嘆為觀止,相反恐龍化石卻極少發現。而且進一步用電子掃描、切片等方法,又發現這一時期的恐龍蛋的許多蛋殼變薄,僅l毫米厚,而不是通常的2毫米厚。特別是許許多多的蛋均沒有孵化出來。台灣學者在西峽考察研究時,認為蛋內可能曾有細菌繁殖。這些都説明可能由於繁殖受挫,導致恐龍急劇減少,最終滅絕。

  8.競爭淘汰説

  恐龍時代已出現了哺乳動物和鳥類,這些動物是溫血的,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在惡劣環境中,生存能力遠優於恐龍,它們還可大量偷吃恐龍蛋,最終淘汰了恐龍,使哺乳動物和鳥類得到空前大發展。

  9.植物影響説

  成都理工學院博物館館長李奎等,對四川盆地的恐龍化石進行大量分析,發現恐龍化石中含有高量的砷和鉻,而且與恐龍共生的植物化石中,其砷、鉻含量也很高(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劇毒)。所以恐龍不斷攝入,必導致慢性死亡。四川大批恐龍滅絕可能與此有關。據説草食恐龍很偏食,更加劇了這種可能性。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假説,這裡難以一一列舉。地球上的生物滅絕可能是個原因極其複雜的自然現象。從地球上開始出現大量生物的寒武紀至今,即距今5.4億年以來,地球至少發生過20多次生物滅絕事件,其中大的就有5次。恐龍的滅絕只是其中大的一次,而且還不是最大的一次。最大的一次是發生在二疊紀末,即距今2.5億年前。但由於恐龍等滅絕距離我們現在較近,且又涉及到陸生大型動物,因而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儘管目前對滅絕事件的假説很多,但仍然沒有一個能完全解釋得清的。就拿目前最熱門的隕星撞擊説,也是如此。第一,因恐龍的滅絕是個長達500萬年的逐漸滅絕到後來突然全部滅絕的複雜過程;第二,地史上一些大滅絕事件,也未找到隕星大撞擊的依據;第三,撞擊事件並未嚴重影響哺乳動物和鳥類,甚至冷血的爬行類,如龜、蛇等的生存,相反,生活在海裏的生物,有些還是在海底,如底棲的蛤類等,甚至在深水生活的,如菊石等卻難逃厄運;第四,迄今為止,並未找到大的隕石,甚至連直徑10米大的都未見。如此種種疑問都難以合理解釋。儘管如此,這些假説又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此,許多人認為導致恐龍等的滅絕,很可能是多種原因綜合促成的,而且不同地質時期生物滅絕事件的原因不會完全相同,其中的奧秘還有待人們繼續研究探索,去解開這曠古之謎。白堊紀末期恐龍等許多較低等的生物滅絕了,但是隨著新生代的開始,卻迎來了較高等的哺乳動物、被子植物等空前大發展的新時代。所以這種滅絕是自然界的規律,它和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物種的滅絕是截然不同的。

責編:鞠培峰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