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廣東河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5日 17:07 來源:
專題:回到恐龍時代

  消息來源:

  繼河源木京電站東江河工地河床底下10米處發現20枚恐龍蛋,岩前開發區一處石山爆破中,又有8枚恐龍蛋面世。至此,河源已發現恐龍蛋182窩共2306枚,居全國之最。 從1996年3月6日河源發現首枚恐龍蛋至今,短短6年間,河源人在不到20平方公里內“收穫”如此之多的恐龍蛋化石實屬奇跡。目前,姿態各異的2306枚恐龍蛋化石靜靜躺在河源博物館裏,6500萬年前的故事吸引無數人的好奇心,陸陸續續有中外專家前來考察。

  河源為何有這麼多的恐龍蛋?據現有的地質資料初步研究,距今1.85至1.9億年前,河源地區原是一片沼澤地,植被未受絲毫破壞,氣候四季如春,水草豐美,既無冰天雪地,也無颱風肆虐;既少岩壑嵐嶂,又遠避海潮鹹濕,正是適宜恐龍“飲食起居”勝地。現已探明,河源的市區東江河兩岸存在紅砂岩層地質區域達100多平方公里。有關研究顯示,從19世紀末英國南方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至今,凡是發現恐龍化石之地都是紅砂岩層地質。“這是恐龍蛋嗎?會不會是假的?”幾乎每一個到河源博物館飽覽恐龍蛋風采的參觀者都會有這樣的疑慮。事實上,河源恐龍蛋化石不但經省級專家鑒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世界著名恐龍蛋化石專家趙資奎教授也專程到河源進行鑒定,確定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正是白堊紀晚期的圓形恐龍化石,它距今已是6500萬年以上的生物。可貴的是,已有“恐龍産房”美稱的河源市,2306枚蛋之外未有因走私倒賣而流失一枚蛋。當地有一叫何朝陽的青年,無意中撿到3枚恐龍蛋後,親朋好友一時奔走相告,後一外地博物館曾上門私下許下每枚以1萬元人民幣收購,並聘其為該館考古工作人員,表示今後其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均以同樣價錢收購,但最終遭毅然拒絕。三枚恐龍蛋被何及時送到當地博物館。據了解,當地政府為鼓勵群眾自覺保護恐龍蛋,至今也已發放獎勵金約20萬元。有趣的是,1996年發現恐龍蛋後,趙資奎教授預言河源很可能出土恐龍骨化石,1999年7月在河源市郊黃沙村的黃泥塘山,果然發現恐龍骨的“指骨和趾骨的遠端”。至今為止,河源人已發現有6條恐龍骨化石之多。

  從1996年3月河源市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並頒布《關於保護恐龍蛋化石的通知》以來,河源市連小學生都知道自己腳下的土地裏有“寶”。二、三年時間,河源市郊區20多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已有人找到118窩1073枚恐龍蛋化石。兩年前就有專家預言,河源有可能會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為此幾年來多次做恐龍骨化石夢。1999 年7月23日中午,黃東終於夢想成真:市民林德和報告在市郊5公里遠的一個黃沙村發現幾塊骨化石。黃東趕到現場,舉手一鋤就很幸運地挖出一條轟動性“新聞”。 這種恐龍名為竊蛋龍,屬於小型獸腳食肉類爬行動物,身長約3-4米,行動靈活兇狠,極具攻擊性,以捕獵與它同期的更小型動物為生。 黃東接到林德和的舉報已經不是第一次。林德和是一位車站職工,他知道市政府為保護恐龍蛋化石曾經發出通告,也知道有人因為保護恐龍蛋化石有功而受到政府獎勵。這些年來他多次到市郊的荒山野地去尋寶,皇天不負有心人,在向黃東館長報了10多次“假案”之後,這一次他讓黃東高興得跳了起來。河源市每次獎勵拾獲恐龍蛋的人,都有市領導發的證書、獎金和登報上電視,鼓舞了許多人業餘查找化石。讓黃東館長幾乎天天在希望和失望之間煎熬。他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卻樂此不疲,一接到舉報,不論哪種情況都立即出發。今年6月3 0日晚剛開完優秀黨員表彰會,黃東接到紫金一小學校長舉報説挖墻基時發現棺石,在不知真假的情況下,他立即趕往紫金,結果發現是東漢古墓群,並因及時發現而保護完好。談到這些情況,黃東特別推崇市裏各位領導這些年對文物工作的支持。1996年3月6日發現第一枚恐龍蛋化石時,市委書記張凱(現省人大副主任)立即做指示,12日就發出市政府通告,劃定保護區和監控區,對舉報者獎勵,對破壞、偷挖、隱藏不報者給予處罰和追究刑事責任。並在一個月內召開了隆重的表彰大會。結果,當年二三個月內一窩接一窩的恐龍蛋化石被發現而匯聚市博物館。1996年9月,當時市長楊華維親自撥款9萬元給市博物館買了一輛三菱日吉車,還親自批准免徵5年路費。此車後來為博物館查探文物發揮重要作用,1000多枚恐龍蛋都“乘”坐過此車。

  恐龍骨化石

  市民林德如的一個偶然發現,圓了河源人同時擁有恐龍蛋和恐龍骨骼化石的美夢。1999年7月23日中午,市民林德如在源城區東埔高塘黃沙村黃泥山中發現幾塊散落的骨骼化石,市博物館工作人員接報後,訊速向市委、市政府彙報。

  7月24日上午,河源市委書記楊華維陪同考古專家到現場考察,聽了專家意見後,當即提出了關於挖掘和保護化石的意見,還當場批了5萬元,作為保護和挖掘化石的啟動資金。當天下午,市委制定了現場保護方案。

  8月15日,化石標本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世界著名恐龍化石研究專家董枝明先生鑒定確認:河源這次發現的恐龍化石是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小型肉食獸腳類恐龍骨骼化石。現又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打破了“有蛋無龍、有龍無蛋”的常規。這不僅為晚白堊紀恐龍的分佈、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時也為河源增添了新的旅遊資源。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專家董枝明和廣東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等到河源作了現場考察,認定當地紅砂岩中出土的一串白色骨骼化石屬恐龍化石。董枝明説,從已出土的化石標本分析,它屬於獸腳類恐龍,個體較小,大約有兩三米長。這類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距今大約7000萬年。它用兩條腿走路,食肉,身體很輕,很靈活。但現在還不能斷定它是不是這類恐龍中的新種,這要到整個化石全部發掘完畢後才能確定。河源發現恐龍化石,為廣東增添了一個新的恐龍發現地。以前河源只有恐龍蛋化石,現在連恐龍化石也有了。一般説來,在一個地方同時存在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的機率相當低,董枝明説,根據現場情況分析,估計還能找到更多的恐龍化石,或者還能找到其它種類的恐龍化石。

  龜鱉類動物化石

  繼恐龍骨骼化石的驚人發現之後,河源古脊椎動物再添新族。1999年9月4日,河源市發現龜鱉類動物化石。 據正在河源指導恐龍化石發掘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呂尹昌鑒定,這是白堊紀晚期的龜鱉類動物化石。它可能是一隻陸相龜,是與已發現的恐龍同期生活的古脊椎動物,距今約7000多萬年。化石是在一推土工地發現的,發現者是一名叫黃來通的農民。當天上午,他將一塊“怪石”送到市博物館。呂尹昌斷定是一塊龜鱉類動物化石。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當天又從工地找到另一塊長80厘米、寬50厘米的化石。呂尹昌介紹説,龜鱉類化石在國內並不多見,像這樣大的化石就屬於罕見了。發現此類化石,為白堊紀晚期動物分佈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佐證,直接豐富了河源的旅遊資源。

  菊石化石群落

  這個神奇的菊石化石遺址,在河源市雙江增坑被發掘出來。專家稱,這個菊石化石群落,個體直徑一般達1-10厘米,其菊石之大,堪稱我國之最。菊石是古老海生無脊椎動物,在65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滅絕。河源雙江增坑的菊石大約生活在距今1-85-1 -90億年間的下侏羅紀,它有著一個美麗的外殼,遊弋于嶺南淺海海域,與烏賊、鸚鵡螺相似,用觸手獵捕海生動物。目前已發掘有20平方米的這個菊石化石遺址,以花冠菊石為主,副花冠菊石為次。地學專家認為,雙江增坑菊石化石群落的發現,對研究華南古地理、古氣候有重要意義。

責編:張悅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