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四川盆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5日 16:52 來源:
專題:回到恐龍時代

  消息來源:《恐龍天地》

  四川,主要由長江水系四個支流匯集涵養的盆地,主要是中生代與新生代陸相沈積岩石涵蓋的廣大區域。位居北面屏障的秦嶺,南面高聳的雲貴高原之間,形似東北延伸的橢圓形,面積達二十萬平方公里。中生代的岩石從三疊紀晚期一直延續到白堊紀早期,厚達三千到五千公尺,主要是由河流或湖泊相的紫紅色砂岩構成的。恐龍化石主要保存在侏羅紀中期到晚期岩石之中。根據推斷,伴隨在中國西南方(包括雲南、貴州、四川地區)古楊子江水系的是一群大湖泊羅列,包括有蜀湖、雲南湖,而西羌湖(?)位居其間,相互連通。這個古楊子江水系延伸至雲南西南隅,可能流到古地中海中。各式各樣的恐龍家族就在這些大湖邊緣及鄰近地區逐水而居。其中蜥腳類恐龍最為繁盛,而且在侏羅紀晚期時候演化成為龐然大物,幾乎同時遍存全球各處。

  有些蜥腳類體長近乎30公尺,推估體重可達50到80噸重。在1952年,於四川境內宜賓市,靠近金沙江的馬門溪渡口,在築路工程進行時挖掘出了一具大型蜥腳類恐龍的骨架。宜賓文物中心立即運送到北京,經楊鍾健教授研究而命名為建設馬門溪龍。在1957年,四川石油開發隊又在四川合川縣西北35公里的太和鎮涪江之畔古樓山山腰上發掘出合川馬門溪龍骨架。

  合川馬門溪龍是中國恐龍群中最閃亮耀眼的明星,它所挖掘出土的是上沙仙廟組地層,原來堆積在河流的紫紅色砂岩、泥岩。這條巨龍出土時除了腦袋和前肢外,完整保存碩長的頸子有17到19節的頸椎,它利用長頸採食樹稍頂端的枝葉,就像長頸鹿一般。在頸椎下方具有顯著的柱狀突出,彼此交纏疊置增加頸子的穩固,免於折損。頸椎與背脊椎都具有後凹型椎體。而 骨是由四到六塊椎體構成,神經棘癒合在一起。尾椎的前16節椎體是前凹型,神經棘低平,並且尾椎前後分叉。馬門溪龍自己建構成一個馬門溪科,楊鍾健指出它與梁龍科有親緣關係。但是,最近由重慶博物館在Raxian發掘一具合川馬門溪龍部份骨架與一個極為完整的頭骨。與龐大身軀相比,這個頭骨極小;有趣的是它的齒列不像梁龍類鉛筆狀的牙齒而是呈勺狀的。

  1974年,重慶博物館主持一項計畫,進行四川境內,自貢附近五家埧的系統挖掘工作,經過三個月的挖掘,從上部沙溪廟組的侏羅紀晚期岩層中,清理出106柳條箱,重達10噸的骨骼化石。這些標本經過筆者研究,復原了兩具峨眉龍的骨架,一具四川龍的骨架,以及一具沱江龍的骨架。其中沱江龍是亞洲有史以來所發掘到的第一隻完整的劍龍類骨骼。

  上遊永川龍是一種異特龍類。幾近完整的骨骼,僅缺失前肢及部份尾椎,被挖掘出土。這是中國迄今所知最完整的肉食性恐龍。這具骨架是在1976年,在建構上游水庫時,一位建設工人在永川縣上部沙溪廟組地層的砂岩中發掘的。永川龍體長大約7公尺,頭骨長82公分,高50公分。復原的骨架放置在重慶博物館的展示廳中。

  這個屬總計有兩個種,包括上遊永川龍與巨型永川龍。後者超過9公尺長,是在同一個地層發掘的,包括了不完整的頭骨,脊椎,腰帶以及一些肢體,也是在重慶博物館中展示。至今為止總計從四川盆地這一個地層中發掘出三具幾近完整的永川龍骨骼。

  甘氏四川龍是中型體材的異特龍類。它與北美洲發掘的異特龍極為神似。它是侏羅紀晚期遊蕩在四川盆地中裝備齊全極兇猛的掠食者。 經過一位天主教士R. Mertens的協助,在蒙陰縣寧家溝北方1.2公里處找到了化石地點。他們在隔年請Zdansky來此進行採掘工作。在寧家溝,他們採集到一件劍龍的骨棘,是為亞洲第一個有關劍龍存在的證據。

  Zdansky在寧家溝挖掘到二具不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骼。運送到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由Wiman做研究。Romer將原來Wiman所命名的Helopus重新在1956年命名為盤足龍,同時提出一個盤族類的新亞科。到1934年,楊鍾健協同卞美年考察這個化石點,又採集一些破碎不全的骨骼,大多屬於盤足龍的一部份,而少部份則經過監定屬於獸腳類恐龍以及劍龍類的背部突棘。

  盤足龍的頭骨一般與圓頂龍相比較,但較為低平。它具有極為碩長的脖子。總共有17個頸椎。頸椎體的神經棘很低,在肩部附近開叉很寬廣。據推估這具師氏盤足龍體長達到10到11公尺,是中國所正式命名的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四川自貢大山舖

  自貢,位處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西南大約二百四十公里處。它以中國〝鹽都〞而聞名。遠從漢朝(紀元前202年到公元後220年)開始,自貢的居民就一直利用汲取自井中的滷水來製造精鹽。而生産恐龍殘骸的侏羅紀陸相沈積地層,廣泛分佈在自貢地區。

  大山舖,則是寂靜的懸挂在自貢市東北隅11公里的一角。恐龍墳場就埋葬在這個小鎮的東緣一億多年的光景。最早的恐龍骨是1972年被當地的一位地質工作者野外工作時採集到的。龍骨被送到了北京古脊椎動物研究所以及自貢的井鹽博物館。在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期間,沒有人有閒暇進行挖掘工作。到了1976年,在筆者主持下,一支古生物(化石)保存研習隊,進行了挖掘工作,發掘在大山舖的侏羅紀中期,下部沙溪廟組岩層中一具大型不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骨架。經命名,就成為李氏蜀龍的原型標本。今天,這裡成為舉世聞名,侏羅紀中期的大山舖恐龍公園(墳場)。

  1979年,在中國恐龍挖掘研究史上,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里程碑。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重慶博物館組成了考察隊伍,針對四川盆地的中生代脊椎動物化石進行挖掘工作。當1979年12月17日,這批科學家進駐之前,現址已經被西南油氣公司開挖,要建立一個停車場,使得大量的化石仍在原址裸露出來。從1979年持續到1981年,筆者領導挖掘大山舖恐龍埋藏現址的工作。而到1981年至1982年的5月,挖掘工作繼之由四川省文物局組成的隊伍執行。到那時為止,超過四十噸的恐龍化石由北京古脊椎動物所,重慶市博物館,與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發掘出土。總計超過8000件骨骼殘骸被挖掘。其中許多是龐然大物,有些呈單一的骨骼,有些則仍連接構成骨架的一部份。

  這些壯觀的化石包含了完整骨架的蜥腳類,食肉類,劍龍類,鳥腳類等恐龍,以及翼龍類,兩棲類與魚類化石。它們總計代表了超過一百具動物的個體,涵蓋至少12個爬行類動物,包括有六種不同的恐龍家族。其中食植物性的,碩長頸項的蜥腳類恐龍體長超過了20公尺;而兇暴的食肉性獸腳類恐龍體長僅有1.4公尺;一隻鳥腳類恐龍,以及一具保存極為完美的早期原始型劍龍類是世界上首次出現的。伴隨發掘的還有中國首次在侏羅紀中期地層中出現的翼龍類,以及一具魚龍類,原來生活在河川湖泊中長頸的水生爬行動物。

  大山舖恐龍墳場現已經被證實公認是中國及全世界恐龍埋藏遺址中最豐富,也最重要的地點之一。挖掘地點涵蓋2800平方公尺,挖掘工作至今仍然持續進行中。據估算,含有化石的面積超過二萬平方公尺之廣。這個遺址重要性不僅僅在其恐龍化石含量之豐富,尤其是極其珍稀的侏羅紀中期的恐龍族群;同時也以其生物種的多樣性而嘆為觀止。這個恐龍族群因而被名之為〝蜀龍動物群〞。這個侏羅紀中期的恐龍動物群,對我們認識中生代陸相脊椎動物的知識而言是劃時代的突破,因為它正好填補了這一段恐龍演化史環節中的段簡殘片。

  一座嶄新的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在現址上於1987年春季拔地而起,巍然聳立。這是亞洲有史以來第一座的恐龍專業(門)博物館。這座宏偉的博物館是一座典型的現址博物館,架構在含化石的地基岩層之上,而且保存現址未經破壞。舉世威名遠播的三個恐龍現址博物館,除了自貢恐龍博物館之外,就是美國猶它州的國立恐龍遺址紀念館與加拿大的阿爾伯托省的恐龍公園。博物館門廳石壁上銘刻〝恐龍群窟,世界奇觀〞,誠非虛言!

  在大山舖恐龍埋藏地至少已經發掘了一百具以上的個體,代表著至少八個以上不同的恐龍生物種。而恐龍族群種類的比例完全和其食性的自然規律性一致。掠食者,像是汽龍,要比其獵物──被掠食者──較不普遍。而食植物性恐龍佔了約94﹪,遠比獸足類恐龍多的多,像是蜀龍,峨眉龍與酋龍。另外還有一些其它特別的恐龍類在下沙溪廟組地層中被發掘到:包括了體型較小的食植物性鳥腳類,如:敏龍,曉龍和劍龍類的華陽龍。而採掘自大山舖地點的長頭狹鼻翼龍為飛翔的爬行動物門,是中國唯一侏羅紀中期的飛翔的爬行類化石標本。

  在大山舖遺址侏羅紀中期的蜀龍動物群裏,也挖掘到一個嶄新的迷齒兩棲類,命名為中國短頭鯢,它因為是亞洲在迷齒兩棲類的化石紀錄中,全新的成員而特別顯得珍貴而重要。

  大山舖的恐龍家族──

  在自貢大山舖恐龍群窟裏,生活有四個屬的蜥腳類恐龍─原顎龍,蜀龍,酋龍與峨眉龍。它們可以分成為兩個族群,即短頸的原顎龍與蜀龍;與長頸的峨眉龍與酋龍。這個發掘隨即對蜥腳類恐龍系統分類上,建構了一個親緣係譜上可能的分類特徵。

  短頸的蜀龍最為知名,總共12具以上的完整骨架和三個保存極佳的頭骨先後出土。許多骨架以原始死亡埋藏的姿態展示出來。

  李氏蜀龍為獸腳類,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種屬。牙齒具高而細的形狀,像鏟子似的,總計有四顆前頷齒,17到19顆頷齒以及21顆臼齒(?)。頸椎很短,後凹椎具有低平的神經弓與神經棘。後段的頸椎約為背脊椎的1.2倍長。背部的神經棘很高聳;而 骨有四塊固結合的椎骨,與在印度中部發掘到的巨腳龍很相似。根據趾的數目尚未減少推斷為非常原始的型態,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構造。

  酋龍是一種大型而原始的蜥腳類,具有一個碩大厚重的腦袋,牙齒很大呈鏟狀,頸椎碩長具有分叉的神經棘分佈在其後段一直延續到背脊椎的前段。腰帶是典型的侏羅紀晚期蜥腳類的構造,具有四塊接合的脊椎。背脊椎平凹型,而尾椎則呈雙平型。酋龍和發掘自澳洲大陸昆士蘭地區侏羅紀中期的瑞特龍神似,而和峨眉龍,馬門溪龍相比較則較為原始型。

  峨眉龍是一種中型長頸的蜥腳類恐龍,總計發掘有四個不同的種,分別被命名為:榮縣峨眉龍,釜溪峨眉龍,天府峨眉龍與羅泉峨眉龍。其中較天府峨眉龍稍為小型的榮縣峨眉龍發掘自榮縣Raxian,是四川盆地中最早發現的蜥腳類恐龍,由楊鍾健與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天府峨眉龍則是巨大型的蜥腳類,估計長度超過20公尺。它碩長的脖子具有17塊頸椎。最長的頸椎骨較背脊椎長3.5倍。而頸椎的神經棘比蜀龍要低平,側腔則較寬廣。天府峨眉龍在尾端有一個骨質的尾錘,用來抵禦攻擊用,其功能就如同甲龍類膨大的尾錘一樣。

  汽龍在侏羅紀中期的蜀龍動物群裏是一種活躍敏捷的掠食者,它屬於中等體型的肉食性恐龍,大約3.5公尺長,高可達2公尺。根據發掘的頭骨以及部份軀體保存的骨架複元組裝顯示了它的牙齒尖銳邊緣呈鋸齒狀,能撕裂生肉。強而有力的前肢裝備有強勁的爪子用來抓持小型獵物或者大型動物堅韌的外皮。這種恐龍的特徵和侏羅紀其它地區發現的巨龍類非常相近。

  在大山舖遺址中兩種小型的鳥腳類恐龍也值得提出:大山舖曉龍與洛氏敏龍。其中洛氏敏龍是一種小型的法布龍類,它的種名是根據美國地質學家Louderback而命名的,以紀念他是第一位在四川盆地發掘到恐龍化石的功蹟。敏龍化石是根據幾近完整的骨架包括完美頭顱而複元的,而更多的殘骸從幼體到成年的個體不一而足。它是二足行走,食植物性,頭骨很小具有小型葉狀齒列。而He與Cai在1983年命名的多齒鹽都龍,事實上應歸到這一種裏。

  太白華陽龍屬於極為原始型的劍龍類,大約4.5公尺長,頭骨非常厚重而狹長,像楔子狀。在頭骨上,存在有二到三個眶上骨;同時在顎上有一個小型的眶前開孔;在大顎上又發育良好的尺骨冠狀突起,以及在上隅骨一個小型後方孔。顎前排列有六到七顆葉片狀小齒。最引人入勝的背脊骨板,從頸項到尾端對稱排列,形狀稍異。而在肩部則有一對特大型的骨板。總計大山舖挖掘出12具華陽龍的個體;完整的兩具骨架經過複元裝架,分別陳列在自貢恐龍博物館以及重慶市立博物館中。

  華陽龍顯然是劍龍類中最早期的代表族群,也是侏羅紀中期劍龍家族中最完整保存的一群。骨架明顯的呈現了劍龍的典型特徵,包括短小的前肢,低垂的頸項以及頭顱幾乎觸地以覓食植物;兩排窄而高聳,又極尖銳的骨板排列在背脊上。

  作者:董枝明

責編:張悅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