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恐龍化石發現始末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5日 15:21 來源:
| |
| |
| |
在2億3千萬年前地球遠古動物中,有一個龐大的家族統治地球達1.6億年之久,其它任何動物都無法與它抗衡,這就是古代動物王國裏的霸主———恐龍。恐龍因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大小不一而引起世人關注,特別是恐龍滅亡之謎,至今仍是古生物學家研究的課題。2005年4月,靈武市發現恐龍化石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發現者馬雲 挖刺猬挖出大“龍骨”
在靈武市寧東鎮磁窯堡煤礦東南2公里處,居住著200多戶礦工家屬,這個被當地人稱為“南磁灣”村莊的東側,有一座高不過10米的山梁,山梁遠處是一望無際的漫漫黃沙,這裡靠近毛烏素沙漠邊緣。
2004年11月的一天,回族青年馬雲在南磁灣山樑上挖刺猬時,無意中發現一處被雨水沖刷出來的“石頭”,這塊石頭表面十分光滑,呈紅褐色,形狀如同動物骨骼。馬雲對女友説他發現了“龍骨”,結果被女友譏笑一番。幾天后,馬雲鼓起勇氣給靈武市文物管理所打了電話。
文管所工作人員接到報告後,在第一時間迅速趕往現場。現場的景象使考古人員大吃一驚:在一個南北長50米、東西寬5米的緩坡上,一塊40厘米寬、長近2米的動物股骨化石裸露在土層中,這種青褐色顆粒狀土層,被當地老百姓稱為“羊肝子”土,土質十分僵硬。我們推斷這是一隻體態龐大的遠古動物化石,但動物的種屬難以確定。
文物部門 古動物化石越挖越大
2004年11月16日,經上級文物部門批准,由靈武文管所對南磁灣化石進行搶救性清理髮掘。經過簡單的準備,我帶領3名發掘人員來到化石現場。南磁灣的初冬寒風瑟瑟,呼呼的西北風夾雜著沙土,刮得人睜不開眼睛。
由於化石層埋藏較淺,大家用手鏟順著化石方向挖掘,在南北15米長的一個斜坡上,均有化石出露。個體化石越挖越大,1米、1米5,當挖出十幾塊巨大的化石標本時,大家都激動不已。數百名圍觀群眾更被驚得目瞪口呆,因為誰也沒有見過這種“龐然大物”。有一塊化石越挖越寬,挖到1米見方時還沒挖到邊緣,嚇得大家不敢再挖了。
時至冬季,地表凍結。因化石數量較多,僅靠現有力量根本無法做到合理髮掘,我決定先對化石現場進行回填,封鎖消息,讓馬雲秘密看護,待來年春季再做試探性發掘。
那時誰也沒有想到,一大批沉睡億年的巨型恐龍化石就埋藏在腳下。
地質專家 可能是恐龍化石
2005年4月初,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領導帶領15名地質專家來到化石現場。這些從事多年地質研究的資深老專家,無不對這裡的發現感到震驚。他們推斷:南磁灣山梁地層為晚侏羅地層,侏羅紀時代地球上生存如此龐大的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隨後,國土資源廳領導與靈武市領導交換了意見,決定由靈武市自籌資金進行發掘。
兩天后,我們攜帶化石標本與錄像資料前往中國科學院,找到了國際著名恐龍研究專家徐星。徐教授看完資料後肯定地説:“這是蜥腳類恐龍化石,有可能是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之一。”
發掘人員 揭秘過程異常興奮
2005年4月17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工程師王海軍和博士賈程凱來到南磁灣,與靈武文管所發掘人員一起拉開了恐龍化石發掘的序幕。10多名有挖煤經驗的退休老礦工,協助我們清理化石上的沉
積岩,隨著土層一天天揭開,形狀各異的化石一塊塊被暴露出來,一個接一個的驚喜振奮著每一名發掘人員。大量化石表明,這裡埋藏著一個巨大的恐龍群體遺骸。這些遺骸上下疊壓,多數排列雜亂無序,化石保存狀況較為理想。有一隻恐龍的椎體關聯程度較好,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達7米多長,恐龍的肋骨和肩胛骨就達1.7米長。如果將這只恐龍進行復原,它有十六七米長,近10米高。
7月中旬,盛夏的驕陽烤得山頂像蒸籠一樣。挖掘坑內傳來鐵鍬叮叮噹當的取土聲,發掘人員一個個揮汗如雨,全神貫注地從土層中剝離化石。
在離挖掘現場不足30米的北山坡上,發掘人員無意中發現地表層也有化石裸露,我們將其定為2號發掘坑。2號坑內的化石比1號坑還要巨大,其中3隻保存完整的恐龍肩胛骨化石竟有1.8米長,一隻椎體化石長達1.1米,遠遠超過原亞洲最大恐龍化石———四川合川馬門溪恐龍的肩胛骨和椎體。
9月下旬,又一個重大發現不期而至。當我們挖出一串恐龍薦椎化石時,賈程凱博士變得異常興奮。在這些巨大的薦椎體上,分佈著密集的神經棘,神經棘骨骼關聯程度很好,這種現象在國內外蜥腳類恐龍化石中極為罕見。接著,我們又挖出一些恐龍牙齒化石。賈程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馬上給他在美國講學的老師徐星發去了喜訊。
權威專家 靈武恐龍化石是國寶
徐星,1969年出生於新疆,199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現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從事中生代恐龍化石及地層學研究。1992年以來,他在新疆、河南、湖北、貴州及蒙古多次進行野外勘察發掘,發現和採集到大量重要動物化石標本。他已發現和命名了15個恐龍新屬種,在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4部專著。
1998年6月,徐星在中國遼寧西部發掘出一隻完整帶羽毛的恐龍化石,這些長著翅膀和尾巴的恐龍被認定是鳥類的原始形態。這只被命名為“中華龍鳥”的珍貴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長有羽毛,介於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型生物,它是鳥類真正的祖先。
2001年,徐星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同年入選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豐田計劃”,成為全球11位入選科學家之一,是亞洲惟一代表。徐星在恐龍研究領域的貢獻引起國際古生物學界的高度評價和世界各地媒體的廣泛關注,成果被多國媒體報道。
2005年7月29日,徐星抵達靈武。他仔細觀察完南磁灣恐龍化石1號、2號坑後,認為靈武恐龍化石保護措施非常得力,化石保存十分完整,沒有遭到人為因素的破壞,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化石標本分佈密集,現場十分壯觀,石化程度比新疆、山東、內蒙古、甘肅恐龍化石還要好,屬國寶級恐龍化石。靈武恐龍化石與南美洲、北美洲的恐龍化石極為相似,是我國恐龍化石發現史中的一次重要發現。
靈武恐龍化石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面積較大、分佈集中、保存完整、周邊環境未遭破壞的恐龍化石群遺址。靈武恐龍為中生代侏羅紀晚期、白堊紀早期大型蜥腳類恐龍,距今約1.3億-1.4億年。靈武恐龍是目前亞洲發現最大的恐龍化石個體之一,其屬種可以在恐龍分類及系統發育關係方面建立一個新屬。靈武恐龍化石的發現,對展現寧夏地區史前生態景觀,研究寧夏遠古時期的地理、氣候及恐龍種屬的繁衍、遷徙、滅亡等問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重要科學信息。
南磁灣群眾 恐龍就在家門口
在南磁灣山梁西側,數年前曾建有一座磚場,磚場就在山坡上取土。讓磚場老闆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五顏六色的土怎麼也燒不成磚。幸虧磚場因土質問題而停産,如果當初磚場再向前取土,這裡的化石或許就被破壞殆盡。
馬師傅是磁窯堡煤礦的礦工,在南磁灣居住了10多年。他在礦井清理煤矸石時,經常會發現一些樹木化石,有樹葉、樹枝等,還有像竹子一樣的化石。但馬師傅做夢也沒想到,家門口的山坡竟是“藏龍臥虎”之地。
馬雲的鄰居趙忠福説,看了電影《侏羅紀公園》以後才知道恐龍,誰能想到1億年前的恐龍,就生活在自家門口的山上。老趙説,10年前磁窯堡煤礦在南磁灣開闢新居民區他開推土機時,就推出來許多這樣的“石頭”,但當時根本不知道這是恐龍化石。
研究人員 恐龍滅亡之猜想
數億萬年以前,寧東地區氣候溫濕,地面生長著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邊湖水盪漾,水草豐美,成群結對的恐龍時而在叢林中啃食著樹枝和嫩草,時而聚集到湖泊中洗澡嬉戲,一派悠閒自得的神態。那麼這些恐龍怎麼會集體死亡?研究人員做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有一天,大地的顫抖預示著災難的到來,晴朗的天空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之後暴雨如注,洶湧的山洪發出恐怖的咆哮聲音。一群正在湖畔覓食的恐龍來不及逃避,就被夾雜著泥沙的洪水吞沒。洪水退後,一切恢復了平靜,恐龍屍體陷入深深的泥土中。時光飛梭,物換星移。數億年過去了,這群動物的骸骨被層層埋壓,變成了化石。
猜想二:那是一場鮮為人知的火山爆發,或者是一次滅絕生靈的大地震。剎那間,浩瀚無際的森林被無情地埋在地下,遭到滅頂之災的還有這些巨大的恐龍及其他爬行動物。億萬年後,森林變成了煤炭,恐龍變成了化石。至今,在磁馬公路西邊西天河的山坡上,還遺留有火山爆發後的岩漿痕跡。
猜想三: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突然一聲巨響打破了寧靜的世界。一顆不期而至的小行星與地球發生了猛烈的撞擊,這一撞相當於幾萬顆原子彈的威力。一個卷著塵埃的巨大蘑菇雲迅速升起,直衝雲霄,彌散的塵埃把整個地球都籠罩在裏面。黑雲遮天,世界沒有了陽光,這種黑暗持續了很久,地球上的植物因失去光合作用逐漸枯萎,恐龍和其他動物因食物鏈的中斷相繼滅絕了。
自治區領導 寧夏曆史文脈的珍貴坐標
2005年6月12日,自治區主席馬啟智考察了南磁灣恐龍化石挖掘現場,對挖掘、保護、管理等事宜進行了研究部署。馬啟智指出,恐龍化石群的發現,不僅能起到增添城市色彩的魅力,而且能起到促進旅遊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要求由靈武市&&,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劃定保護區範圍,整治周邊環境,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挖掘、保護、管理方案。強調恐龍化石群是寧夏悠久歷史的最好見證,要切實保護好寧夏曆史文脈中這一珍貴坐標。
2005年6月1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靈武恐龍化石群為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8月4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也來到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對靈武恐龍化石發掘工作進行視察,並給予高度評價。
靈武恐龍化石自發現以來,靈武市委、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制訂了保護、發掘方案。目前,正積極爭取國家立項,在化石遺址建設大型恐龍原址博物館、恐龍地質公園、自然生態然保護區、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等。同時將恐龍化石遺址作為旅遊産業龍頭,積極打造旅遊品牌,把靈武恐龍化石群遺址發展成為宣傳靈武、宣傳寧夏的窗口,讓靈武恐龍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來源: 寧夏網☆新消息報)
責編: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