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恐龍滅絕緣於生殖功能衰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5日 14:29 來源:
專題:回到恐龍時代

  當前流行的隕星體撞擊地球和大規模火山噴發兩種假説,都不能從時間和空間上圓滿地闡明,恐龍全球性地在白堊紀末期(距今6700萬年前)同時滅絕的原因。在恐龍繁盛的侏羅紀(距今195~137百萬年前)和白堊紀(距今137~67百萬年前)早期的地層中,有許多恐龍骨骼化石保存,但未發現恐龍蛋化石,説明蛋已全部受精並孵出了恐龍。而保存有大量完整的恐龍蛋化石的白堊紀晚期地層中,恐龍的骨骼化石則僅零星可見,這極可能是雄性恐龍出現了性功能障礙,大量的蛋因未受精而不能孵化,而且自下而上在地層的不同層位中,蛋化石不斷減少;而在老第三紀(距今6700300~2600100萬年前)地層中則未發現恐龍遺跡,證明恐龍是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的。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發現有石膏等礦物,而在老第三紀地層中則有石膏和岩鹽等工業礦床産出,説明當時在持續炎熱乾旱的氣候條件下,強烈的蒸發作用使盆地中湖水的礦化度不斷增高而演變成鹽湖,當其中的鹽分達到過飽和時,便析出沉澱而形成膏鹽礦物或礦床。恐龍飲用了大量含硫酸鹽等鹽分較高的鹽湖水後,極可能使它們的生殖功能遭到破壞。

  新疆西部的伽師縣一帶,流行着一種以男性不育、女性不孕、長期稀便和肝腫大為主要症候的地方病,稱為伽師病。外來人員到該病區後半年至一年,女性便閉經,繼而不孕;男性則表現為精子發育不良,導致不育。當人們離開病區後即可恢復生殖能力。伽師病的病因即與病區居民飲用的克孜河河水的水質有關。克孜河上游流經第三紀富含石膏等的紅色岩係時,溶解了大量的硫酸鹽和氯化物。統計分析表明,不育不孕症即與飲用的河水中的硫酸根、氯、鈉、鎂的含量以及礦化度和總硬度呈正比。因此可以認為,伽師病區飲用的河水中的硫酸鹽等的高含量,是導致不孕不育的主導因素。這與恐龍飲用了大量鹽湖水之後,導致生殖功能衰退而滅絕有類似之處。

  華南與含恐龍蛋化石的同時代地層中,有的地方還發現有含鈾砂岩。睪丸和卵巢作為主要生殖器官,對鈾的原子核衰變産生的核輻射是非常敏感的。核輻射可造成生精障礙,使精子質量下降,甚至導致暫時無精子;卵巢也易受到核輻射的傷害,可導致卵細胞染色體畸變或基因突變。鈾的輻射對恐龍的生殖能力也肯定有負面影響。

  以上就是筆者新近提出的恐龍滅絕新假説———生殖功能衰退説。

  恐龍的滅絕是由於它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造成的。人類當前面臨的諸如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濕地萎縮、沙塵暴和土地沙漠化以及淡水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生存環境問題,則主要是人類本身的活動造成的,那麼人類會不會因此而走向滅絕呢?

  新生代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時代。在繁盛期,哺乳動物僅在我國就有140多個屬種,而到近代,絕大部分已經滅絕,僅剩10多個屬種。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差別是:“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恩格斯語),如果我們能從恐龍的滅絕得到警示,重視保護和治理環境,還大地一個“青山、碧水、藍天”,人類必定能持續地繁衍和發展;如果再明知故犯、急功近利,再肆意破壞已經惡化了的環境,走進“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死衚同,那麼等待着人類的必然也是滅絕的命運!(原載《環境》2002年第1期)

責編:鞠培峰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精彩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