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隕石專家登頓 埃貝林對隕石坑附近的尖晶石(鎂、鐵和鎳組成的特殊礦石)樣本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在白堊紀結束與第三紀開始的地質分界線上存在大量尖晶石。埃貝林對這種特殊礦石的成因分析説,隕石撞擊地面後,擊碎了地球的部分岩層,撞擊産生的數千攝氏度高溫使岩石熔化,並使其中的礦物質以氣態進入空中,形成“粒子云”。但隨着溫度降低,這些蒸發後的“礦氣”重新組合凝結,形成的碎石如降雨般重新落回地面。
埃貝林的發現為恐龍滅絕的假説提供了新的證據。目前科學界假設,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以每小時33750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的速度撞擊了尤卡坦半島。碰撞發生後,巨大的“粒子云”遮住了陽光,使陽光長達數月無法照射到地球上。由此引起地球氣候突變,氣溫急劇下降,大量爬行動物被凍死或餓死,其中也包括恐龍。(記者葉書宏)
責編:鞠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