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1900年11月6日,在保定直隸總督署大堂上,一群八國聯軍首領正在審判幾個中國官員,其中就有當時的直隸護理總督廷雍。侵略者用中國的《大清律》進行審判,然後用中國的斬首方式處決他們。廷雍是此次國難中被八國聯軍直接殺害的級別最高的中國官員。有關廷雍之死,有多種説法。廷雍到底是一個義士,還是一個忠臣?他的死籠罩著重重迷霧。 |
眼前這座城市是河北省保定市,它位於河北省中西部,由於它距離北京只有125公里,所以又有“京師南大門”之稱。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冬天,發生在這座城市的一件殺人案震驚了已經沒落的大清王朝。因為被殺者是清政府的一名二品大員,而審判官卻是高鼻子藍眼睛的洋人。被殺的二品大員叫廷雍,時任護理直隸總督。堂堂清朝大員為何會被洋人所殺呢?
在今天的保定市中心,矗立的這根旗桿高達33米,這相當於11層樓的高度,旗桿下車來人往、熙熙攘攘,但在100多年前,這裡卻是一處百姓無法接近的禁區----清政府設立的直隸總督署,當年廷雍被洋人殺害之前就是在這裡擔任過53天的護理直隸總督。
直隸就是直屬中央的意思,當時的直隸總督署,管轄範圍比今天的河北省還大。
直隸總督署不僅管理著直隸省的政治、經濟、軍事,而且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直隸總督署在國家事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代名臣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都曾就任直隸總督入住過直隸總督署。與這些聲名顯赫的總督相比,廷雍並不顯眼,但廷雍之死卻震動了清政府的朝野上下。
廷雍,這位滿州的八旗貴族,在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年頭,可以説到了他人生的一個巔峰時期,就在那年的夏天,他由按察使升任為布政使,此後,時隔僅僅兩個月,他又升為護理直隸總督,官至二品,廷雍為什麼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連升兩級呢?
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爆發,1900年,八國聯軍以保護各國公使為名,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就在同一年,八國聯軍攻陷了清王朝的首都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惶離開紫禁城逃往山西。此時,被稱為“京師南大門”的保定就成為八國聯軍的首要目標。
打下保定,佔了這個重要的軍事目標,他可以繼而控制當時整個通往山西的這些關口,紫荊關、娘子關、就是井陘。這樣的話,整個就對清廷,逃跑的清廷,當時叫行在,起了一個震懾作用,所以説攻打保定,是整個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略需要,也是他的一個戰略重點。
這是位於保定市中心的鐘樓,離直隸總督署只有一步之遙。他叫李松欣,曾是保定這座古城的城市規劃師,他熟悉這座古城的每一個角落。
鐘樓上的銅鑄大鐘平常報時,戰時報警,悠遠的鐘聲在保定城響了近千年。1900年,廷雍大紅大紫的這一年,銅鑄的大鐘卻鳴叫的格外頻繁。就在這一年10 月 ,八國聯軍中的英、法、德、意四國聯軍兵臨保定城下。
當英、法、德、意聯軍殺氣騰騰開到保定城下時,他們沒曾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不是嚴陣以待的軍隊和慘烈的廝殺,而大開的城門和廷雍帶領的拱手相迎的直隸總督署高級官員們。
由於清政府對八國聯軍的不抵抗政策,使雍拱手讓出了軍事重地保定古城。不過,此時的廷雍還不知道,死亡的陰影正一步步的逼近他。八國聯軍進駐保定城後
的第三天,廷雍就被抓了起來。
這是離直隸總督署一街之隔的古蓮花池,它是中國北方地區最為古老的園林,自乾隆年間開始,這裡一直是清朝皇帝出行保定的行宮。
蓮花池佈局嚴謹,幽雅別致,人稱小西湖。這座昔日的皇家園林,如今已變成保定普通百姓的休閒娛樂場所。
年年花相似,歲歲人不同。1900年的仲夏,古蓮花池的蓮花開滿了整個池面,但身處歷史旋渦中的廷雍,此時卻幾乎無暇顧及眼前離直隸總督署僅一街之隔的美麗景色。
這就是直隸總督署的最重要的建築總督署大堂。
但當年令廷雍不堪其辱的是,在他被捕後,在原本顯示他權勢與地位的直隸總督署大堂上,他成了被審判者,並且是這裡有史以來的唯一的一個受審者。
就在雍正皇帝親書的這塊牌匾下,四個高鼻子藍眼睛、一身戎裝的洋人對廷雍進行審判。與廷雍一起受審的還有守尉奎恒,參將王佔魁。更讓人覺得荒唐的是,在審判者的桌案上,洋人們的指間翻弄著的法律條文,竟是一部清朝政府頒發的《大清律例》。
這是保定直隸總督署大堂歷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審”,歷史在這一刻是荒謬的,也讓每個中國人內心深感屈辱。
而此時慈禧太后卻和光緒皇帝膽戰心驚地遠匿西安。這是保定市古蓮花池裏的一個亭子,人們給它取名叫蓮葉托桃,暗諷當年慈禧太后面對八國聯軍的進攻,連夜從紫禁城裏出逃。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由於廷雍一直主張朝廷扶植義和團,反對洋人。此時的廷雍大概已經明白等待他的命運。幾天前還在城門口對洋人畢恭畢敬的廷雍,此時態度卻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就在這間屋子裏,洋人們用清政府的法律對中國的官員進行審判,審判的最終結果是廷雍等三人被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但四國聯軍把他們押往的地方卻並不是保定府的法定刑場,而是一個名叫鳳凰臺的地方。
鳳凰臺,即使在今天保定市最詳細的地圖上,都已經找不到這個地名了。
一百多年過去了,鳳凰臺已經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消逝了。得知我們想尋訪鳳凰臺,李松欣老人拿來自己保存的一張保定古城的老地圖。
原來保定老城墻外的東南角一帶便是鳳凰臺,如今已經變了繁華的街區。
這是位於直隸總督署附近的一座教堂。每到週末就有不少市民到這裡來做禮拜。然而在二十世紀初,整個保定的教堂幾乎都被燒燬。
十九世紀末暴發的義和團運動,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驅逐洋人焚燒教堂。一開始,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採取了支持和默認的態度,鳳凰臺成了當時進入保定的洋人的喪身之地。而當時侵略保定的八國聯軍的藉口,就是因為義和團在保定殺死了一位來自法國的莫姑娘。
在前往鳳凰臺的途中有一段古城墻在街邊矗立著。
保定城僅留下的這段八百米古城墻遺址靜靜的矗立著,靜觀世事變遷,當年廷雍就是在這裡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後一程。
這就是當年廷雍被八國聯軍殺害的地方。
在義和團殺死了來自法國的莫姑娘四個多月後,清政府的二品大員廷雍被八國聯軍以“縱拳殺西人,燒洋房”為罪名處死,也倒在了這個叫做鳳凰臺的地方。
慈禧為首的清政府看到義和團血肉之軀,已無法阻擋八國聯軍的槍炮時,逃到太原的慈禧太后馬上發出了上諭:此次禍亂是因義和團拳匪而起,命令直隸的各路軍隊,凡有拳民聚集的地方,都要勒令繳械,立即遣散,如敢有違抗的就要痛加鎮壓。慈禧的意思很明白,她想以義和團民眾作“犧牲”,向列強進貢,以保全她的大清王朝.
據記載,當年廷雍一直積極備戰,準備抗擊八國聯軍,但當英、法、德、意聯軍兵臨保定城下之際,廷雍卻接到了一道直隸各軍不許抵抗的命令。或許在廷雍打開城門的那一刻,他已經料到了自己的命運,但是此時的廷雍就如同一隻被大清王朝射出去的箭,已沒有退路。
在判殺廷雍之前,八國聯軍對於清朝二品高官還沒有逮捕殺害的先例。
廷雍死後的第三天,清廷發文對廷雍被殺事件表示“憤懣”,申明“即使中國官員有辦理不善之處,自應交中國自行處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權”,此時,這樣的憤懣和申明顯得是如此的屈辱與無奈。
這是位於保定市老城區的城隍廟,從漢代建立起,香火一直延續到今天。廷雍被八國聯軍殺害後,他被當地民眾請進這座城隍廟裏作為保定城的保護神供奉。
當年,面對八國聯軍的槍炮,廷雍遵從清政府的指令,不戰而降,或許這並非廷雍的初衷,當地百姓也未因此而輕視他,在面對洋人的無理審判時,廷雍所表現出的氣節,還是為保定人所推崇。
在廷雍被殺之後,外國侵略者斬殺中國官員的事件非但沒有被制止,反而越演越烈。
廷雍被殺後不到一年,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11個國家正式在北京簽定《辛醜條約》,清政府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9.8億兩;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平毀大沽炮臺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臺;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辛醜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大清王朝正無可挽回的走向沒落。(編導:鄧靜、永春 攝像:寧楠)
責編: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