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雍正選陵之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6日 14:51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清西陵位於保定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緒的崇陵建成,歷經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皇后陵3座,王爺、公主、妃嬪園寢7座,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7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78人。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1000多間,石雕刻和石建築100多座,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 清代的帝王陵寢,就其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以分為清初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三個陵區。據史料記載,一朝分陵達三處,清代是絕無僅有。為什麼清王朝要建立如此眾多的陵區呢?


 

    眼前這片氣勢恢弘的皇家宮殿建築叫清西陵,在這裡,埋葬著清朝的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個皇帝,9個皇后,57個妃嬪及王爺、公主等共78人。1000多間宮殿,5萬多平方米的建築,構成了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建築群。

    這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帝陵——泰陵,它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

    清朝在入關前,已經在今天遼寧的瀋陽和新賓修建了東北三陵,入關後,清朝又在河北遵化的馬蘭峪修建了清東陵。那麼到了雍正皇帝為什麼還要另辟陵區呢?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也不乏許多朝代出現了皇帝分陵,但主要是因為有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如戰爭和遷都。如果説清朝從東北的清初三陵,到後來建清東陵,是因為遷都入關,那麼按照清王朝以孝治天下的規矩,雍正必須子隨父葬,葬在清東陵。

    那麼,為什麼雍正寧可背負千古不孝的罪名,打破中國上千年的傳統和慣例,在清太平盛世年間再次分陵,建立清西陵。從清西陵開始建立的那一刻起,就謎團重重,眾説紛紜。據史料記載,一朝分陵達三處,清代是絕無僅有的。

    2007年初春,《走遍中國》攝製組走進保定,走進清西陵,試圖去解開雍正選陵之謎。

    這是我們在當地聽到流傳最廣的一種説法:躲避父親説。

    “雍正即位”是清代的四大謎案之一。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説法是雍正“改詔篡位”。據傳康熙的皇位原來不是傳給雍正,而是傳給十四子的,於是雍正在康熙的遺詔上做了手腳,把“十”字改成了“于”字,使遺詔“傳位十四子”變成了“傳位於四子”,而雍正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但這種文字遊戲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説,因為真正的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

    幾百年來,關於雍正“改詔篡位”的傳説很多,史學界也是眾説紛紜。“躲避父親説”可以認為是雍正“即位之謎”的延續或是“改詔篡位”之謎的延伸。

    走進雍正的泰陵,跨過第一座建築五孔橋,豁然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三架巍峨挺拔的石牌坊,成“品”字型拱衛著西陵的門戶大紅門。

    泰陵的三架巍峨挺拔的石牌坊,由於在中國的皇陵中是獨一無二的,從而被眾多的建築學家稱為國粹,中華民族古代建築的瑰寶。

    雍正為什麼要建三架石牌坊,而不是傳統上的一架,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持好大喜功説的人認為,由於另選陵址,雍正的陵寢便擁有了只有首陵才擁有的特殊地位,它有自己完整的神道,擁有石牌坊、大紅門、更衣殿等等,規制更完備,氣勢更雄偉。

    但更多的研究者認為,風水在歷代皇家的選陵中是第一位的,雍正選陵應該也不例外。那麼為什麼雍正不選擇在清東陵,而要另擇地方,難道是清東陵風水不好嗎?

    過去皇帝一登基就開始選陵址,雍正也不例外,他一登基之後,他就派人開始給他選擇他的萬年吉地,也就是建立陵寢的陵址。當時按照子隨父葬的制度,他是在河北遵化馬蘭峪,就是他祖父順治的孝陵和父親康熙的景陵的旁邊來選陵址。

    但是後來為什麼雍正又要另選陵址,葬在清西陵了呢?

    經過認真勘選,在清東陵附近一個叫九鳳朝陽山的地方,雍正選中了他的陵址,於是馬上開始動工興建,但意外出現了。

    動工之後發現那個地方的土質不好,穴中之土又帶砂石,有砂石的土壤就容易發生進水,這是建陵的大忌,這是根本不能用作陵址的,這樣就只好把那塊地方廢掉了。

    於是雍正只好派他最信賴的十三弟允祥和風水大師高其倬,在北京周遍一帶重新尋找陵址。

    在選陵的過程中,對陵寢的穴位,也就是將來安放皇帝棺槨的地宮的土質要求特別嚴格,以“土細而不松,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並且還要以秤稱量土重,一斗土重六七斤為兇,八九斤為吉,十斤以上大吉。以此推斷土壤的密實性和地基承載力。終於風水大師高其倬在今天保定易縣境內的永寧山下,發現了一塊“乾坤聚秀之區,陰陽會合之所”的上吉之地,這就是今天的清西陵。

    在今天的清西陵,許多當地的老百姓都會告訴你,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

    在今天清西陵各陵區的入口處,都有一張導遊示意圖。這是根據清代的一張清西陵地形圖繪製的。

    在清西陵,有一片今天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古松林,15000余株古松隨山起伏,瀰漫在氣勢恢弘的古建築群周圍。“陵寢以風水為重,蔭護以樹木為先”,為了保護這方皇家陵寢聖地,據記載,從雍正到道光年間,清西陵共栽移成年松樹20多萬株。

    為了皇家陵寢的風水,清政府不僅不惜工本,還給予這項工作很高的待遇,規定運樹人員與牲畜可直接進入陵區,人不下跪,畜不解鈴。

    在保定拍攝期間,我們發現,除了清西陵地區,周遍很少看到成片的松樹林,難道清西陵這方水土真的很特殊嗎?

    他叫陳小強,從事地質工作已經20多年了,他帶我們來到了清西陵的一處小山坡。

    這就是清西陵景區內分佈的片麻岩,這種地層産生於25億年以前,這種岩石特別易於風化。經過多年風化以後,形成了厚厚的變質層,這一層位變質程度高,含水性強,所以地表植被相當發育,而且易於陵區植樹,這邊的樹都相當的繁茂。

    這茂密的森林和廣袤的植被,對今天也産生了很多的影響。比如説氣侯方面,它們可以阻擋風沙,可以涵養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所以到現在西陵地區它這個盆地裏的小氣候,因為有這麼多植被的綠化,植被這麼好的環境,也優於其他的地方,就是説冬天相對暖和一些,夏天相對要涼爽一些。

    當地人還告訴我們,在清西陵保護圈內,有好多村子的老百姓沒有得過重大疾病,尤其是癌症。

    為了了解真相,我們趕到了那幾個村子。

    採訪中我們發現,在這些村子周圍,蘊藏著豐富的麥飯石礦。

    原來是神奇的麥飯石在起作用。在清西陵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這是位於定州城內的開元寺塔,高80多米,建於宋代,這也是中國目前最高大的古磚塔。自塔建立後的近一千年時間裏,它經歷了多次地震,最嚴重的一次使古塔的東北角塌落一片,今天看到的是上世紀末修補復原的。而開元寺塔離清西陵只有一百多公里,為什麼清西陵的建築能一次又一次的逃過劫難呢?

    這種岩石就是清西陵四週分佈極為廣泛的白雲岩,是産生於18億年以前,覆蓋面積達360平方公里。這種岩石特別堅硬,而且呢不易風化。清西陵景區內的像雲蒙山、永寧山這樣一些陡峭的山脈,全是由這種岩石形成的。這些山峰就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將清西陵景區團團的圍住,與清朝統治者所希望的固若金湯、穩如泰山相吻合。

    實際上按自然環境來説,清西陵這塊地方是一種典型的風水模式,它是一種半封閉的,半圍合的一個小盆地。但是在這麼良好的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它又順應自然,又加以合理的利用和改造。比如説在這周圍,在西陵區域內,廣植林木,這樣就可以涵養水土,然後對河流河道進行適當的改造,以避免急流沖刷甚至發生洪澇災害,排水,蓄水都非常有好處,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更加有利於人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但即便如此,仍有研究者認為,雍正另選陵址的主要原因,是出於戰略防禦考慮,是為了加強北京西南地區的軍事防禦。因為,清西陵的最西邊有一個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紫荊關。歷史上,紫荊關是華北大平原通往山西宣化、大同、張家口等地的唯一一條通道。

    紫荊關在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軍事重鎮,從漢代,宋代,一直到唐宋元明清,這個地方都有重兵把守。明朝在這個地方設有重兵,而且兵源達到三千多名。到了清朝以後,這個全國已經統一了,這個地方兵源仍然未減,而且還是重兵把守。紫荊關這個地方因為它很重要,所以歷史上發生的戰事比較多,據不完全統計,一共發生過140多次。

    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把他的陵寢作為一個軍事盾牌來設置。《葬經》當中,關於陵寢的設置就有這種説法,這個陵寢的設置,不為外力所侵,不為軍事所擾,不為溝池所淹。也就是説你這個陵寢建了之後,應該保持一種安靜,保持一種肅穆,而是不應該受到外力、外界因素的干擾。

    此前的一千多年時間裏,紫荊關一直是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的分界線,或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國界,如在東漢,這裡是與匈奴、鮮卑族的邊界交戰區;在北宋,這裡是宋朝和遼國的分界線;到了明朝,這裡是與韃靼、瓦剌的邊界。

    不管後人如何猜測,1730年,雍正8年8月,泰陵正式動工了。從此關內就出現了兩處清朝皇陵,位於北京以東的遵化馬蘭峪陵寢叫清東陵,位於北京以西的易縣太平峪陵寢叫清西陵。

    這是我們在雍正的泰陵前拍攝到的一組舞龍鏡頭,當地人叫斷龍。因該龍可以擺出不同的漢字,所以又叫擺字龍燈。龍由十三節組成,據説是乾隆年間為了紀念雍正在位十三年而興起的。以孝著稱的雍正的兒子——乾隆皇帝,為了使東西兩陵的香火永續,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規定以後各代皇帝要以隔代埋葬的方式,父子分葬于東西兩陵。從而使得在清朝的兩百年間,逐漸形成了規模相當的兩大陵區。

    雍正駕崩後,乾隆將父皇的陵寢定名為“泰陵”。雍正在位13年,勵精圖治,勤政務實,呈現出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他的陵寢用“泰”字恰如其分,也是給雍正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編導:哈 敏    攝像:孔萬杭)

     

責編:魏琳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