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地下長城探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6日 13:07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提起宋遼戰爭,人們就不能不想起楊六郎。楊六郎本名楊延昭,時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主要鎮守保定、徐水、遂城一線。楊六郎面對遼國強大騎兵的一次次攻勢,有時遼軍突破楊六郎鎮守的瓦橋關南侵數百里,楊六郎仍據守邊關巍然不動,在遼軍退敗時突出奇兵而殲之。楊六郎在一望無垠的大平原上,無險可據,卻又出奇制勝,保衛邊關的穩定,他修築了何種防禦工事,採取了何種防禦戰術,成為一個軍事歷史地理之謎。


    這是電影《地道戰》中的一組鏡頭,在抗日戰爭時期,冀中的人民利用地道,與侵華日軍展開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

    地道戰的故事就發生在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

    就在抗日戰爭時期,保定市雄縣的孤莊頭村的村民在挖地道時,意外的發現了一個構造複雜的古地道。

    1964年,雄縣祁崗村的村民,在打井時也發現了類似的地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雄縣縣城附近的邢村又發現了古地道,為什麼在保定市會出現如此多的古地道?這些陸續發現的古地道究竟做什麼用的呢?

    2007年4月,當我們《走遍中國》攝製組在保定拍攝時,保定市雄縣文物局正在對祁崗地道進行保護性的清理與發掘。
當我們進入正在發掘的祁崗地道時,發現裏面很窄,地道是由統一的青磚砌成的。

    由於泥土將地道淤得很深,挖掘的進度十分緩慢,我們一時還無法看清古地道的規模。這些古地道到底是誰修築的呢?

    在保定民間一直傳説,楊六郎曾在這裡修築了一個規模宏大的秘密工事,難道我們腳下的地道真的是楊六郎修建的嗎?

    楊六郎,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後改名楊延昭。楊延昭是北宋大將楊業的長子,他在保定一帶擔當鎮守邊關的重任長達15年。
因為楊延昭作戰英勇且足智多謀, 經常在危機時刻指揮軍隊剋敵制勝,遼兵對楊延昭非常畏懼。

    遼國人迷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他們認為楊延昭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在明嘉靖二十六年編印的<<霸州志>>中記載了:楊六郎在雄縣建引馬洞。引馬洞會不會是人們發現的這些古地道呢?它又是不是楊六郎剋敵制勝的法寶呢?

    為了進一步探尋這些古地道,我們來到了雄縣縣城附近的邢村,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邢村古地道發現後,這裡已被清理出來。

    走進地道,我們發現邢村的地道比祁崗村地道寬大的多,地道高1,80米,寬1,5米, 也是由統一的青磚砌成的, 這裡的地道佈局嚴謹,設計週密,頂部為弧形的券頂,可以使上面的壓力由墻體傳入地下。

    進入地道深處,結構也越來越複雜,既有能容納一百多人的藏兵洞,也有存放武器的武器庫,還有防禦敵人的迷魂洞。

    在迷魂洞中拍攝時,幾個圈轉下來,我們也差點在洞中迷失了方向。

    專家告訴我們,由於這條古地道是當時秘密的軍事設施,所以我們無法從當年的史料中找到相應的任何記載,關於眼前的這條地道的一切也就成為了千古之謎。

    這是當年從地道中出土的銅錢,鐵制的弓箭頭,油燈,碗等文物,經專家鑒定為宋代的,因此推斷這是一條宋朝所建的古地道.
如真是宋代修建,那可以斷定,地道肯定與楊六郎有關。

    在清光緒三十一年編印的《雄縣新志》中,我們終於查找到了幾句有關古地道的記載:“雄城中圓通閣山門前一井,古老相傳霸州城內亦有一井與此地穴相通,宋初兩城守將計軍事遣使于穴中往返,外人不知也”。霸州與雄縣真的象記載的那樣,有一條地道相連嗎?

    這是距離雄縣縣城60公里的雙堂村,1999年,在村民王金成家也曾發現過古地道。

    我們從地圖上面看到雙堂村正位於雄縣與霸縣之間,如果將現在正在挖掘地道的祁崗,以及之前發現過地道的孤莊頭和邢村村都相連的話,正好在霸州和雄縣構成一條直線上,與清光緒年間縣誌中的記載相符,如這樣,這條地道至少長70公里。

    在一千多年前,修築如此長度的地道是一個相當巨大的工程。宋朝為什麼要在這一帶修築地道?它與楊六郎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北宋建立後的160年間,保定市一帶正是宋遼兩國邊界的前沿陣地。

    公元999年,遼國對宋朝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時任保州都巡檢史的楊六郎正守衛在被遼軍包圍的遂城。當時遂城城中守軍不滿三千人,但楊六郎卻以少勝多,擊退遼兵。這就是著名的遂城之戰。

    遂城位於保定市的徐水縣,我們尋找到了古遂城的遺址,經過千年的滄桑,城墻早就殘破不堪,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它當年的輝煌。

    遂城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1974年在遂城的西街曾發現了古地道。

    在遂城文管所的文物記錄中,我們看到了有關記載,地道中曾拆出了七千多塊的古磚, 根據古磚推斷,地道也是宋代修建的。

    我們幾經打聽,找到了那位發現地道老人,他告訴我們,地道就在我們腳下的這個位置。
遂城的地道由於沒有保護,也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遂城的地道是否和其它已經被發現的地道一樣是相通的呢,如果這些古地道都是相通的,那距離就遠遠不只70公里,而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地下長城。但楊六郎為什麼要在這一帶的地下修築防禦工事呢?

    這是位於保定定州城內的宋代開元寺塔,高達83、4米。修建前後歷時51年,它是中國現存最高的磚塔。在今天也是定州城內較高的建築。

    站在塔上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因為保定地處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加之宋軍以羸弱的步兵為主,難以抵禦遼軍強大的騎兵侵襲,宋軍對遼兵的戰術只能是防禦。這座開元寺塔如今已成為宋遼戰爭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

    當年為了加強邊關防禦,宋太宗趙匡義曾下旨利用河北一帶的28個天然的河淀,修建了一條長400多公里的“水長城”。

    由於“水長城”在遂城、雄州和霸州的水位比較淺, 是遼入侵宋的必經之路。所以這三關就成了宋遼邊境防線的咽喉要道,也是北宋邊境的第一道防線,與此同時宋朝的軍隊在這裡修築了一條地下防線。

    就在我們採訪期間,祁崗地道內發掘出了一口水缸。

    在這只有一人寬的地道裏面,為什麼要放置一口水缸呢?

    遼國騎兵部隊入侵時,對地面産生共振,形成聲波,地道內的水缸就會象報警器一樣,發現出嗡嗡的聲響,宋軍就可以對敵人及早的防禦。

    由於地道的隱蔽性很強,可以充分的利用地道秘密運兵, 打伏擊戰,出奇制勝,給入侵的敵人最致命一擊。

    公元1001年,遼兵再次進犯中原,楊六郎鎮守保州,設伏兵于遂城西北的羊山,待遼軍攻城,楊六郎以少數騎兵自北誘敵,且戰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盡殲遼軍。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戰役,是北宋戰爭史上出奇制勝的重要戰例。

    地道在戰爭中的應用由來已久, 最為著名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戰。

    今天,保定市清苑縣的冉莊依然保留著抗日戰爭時的舊貌,當年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陳列在這裡供人們參觀。

    進入冉莊地道,我們看到這裡的地道沒有宋朝古地道寬敞,但地道內也設有燈臺、掩體、迷魂洞等設施,和古地道有著非常相似的設計。

    冉莊地道以村中的十字街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有四條幹線,又分出24條支線,形成了全長十六公里的,家家相通,與周遍村莊相連,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由此可見,地道戰術在冉莊的成熟不是偶然的,抗日戰爭的地道與歷史上的古地道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戰的成功可以看出,地道戰術在平原作戰中十分有效。

    根據目前的粗略統計,河北境內已發現的北宋地道橫跨徐水、雄縣、霸州、永清、固安五縣市,全長約125公里,這條名副其實的地下長城究竟是如何修建的?

    利用這些防禦工事,北宋在無險可據的冀中平原上與遼國對峙了160年。古地道究竟是不是楊六郎修築的呢?

    祁崗地道的清理仍在進行著,在保定不知道還有多少的地道會被發現。

    今天我們看到散落在華北平原的陸陸續續被發現的地道只是冰山的一角,這條沉睡在大地下面的千年之久的“地下長城”到底有多長?古戰道裏仍有許多不解之迷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破解。(編導:趙婧    攝像:李鐵華)

責編:魏琳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