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神奇的傣醫藥》
——首播時間:5月26日 晚20:00 CCTV- 4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3日 21:28 來源:CCTV.com

  2006年12月21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一位患者被人攙扶着,步履堅難地走進診室。他名叫波應爹,最近受到痛風病折磨,在其他地方治療,病情一直未見好轉。今天轉院過來,希望試一試傣醫和傣藥。

  老傣醫康朗香經過仔細診斷,給病人制定了一套傣醫治療方案,其中包括一些傣醫的傳統療法,非常奇特。使用的一些傣藥,來歷也不一般。那麼傣醫傣藥究竟能否幫助波應爹解除病痛呢?

  在傣醫院的後院裏,我們看到了很大一大鍋熱氣騰騰的傣藥,炒藥的護士告訴我們,鍋裏的傣藥正是為波應爹治病專門配製的,藥都産於西雙版納當地,特別是有一種來自一個被叫作解溝的地方,解溝是大山深處一條神秘的山溝,在傣醫中名氣很大。治療開始前,我們向波應爹詢問了一下病情。

  治療的過程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炒好的熱藥滿滿鋪了一床,然後讓患者直接睡在熱藥當中,還要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這種療法是傣醫特有的傳統療法,傣語稱為暖雅,傣醫認為,用暖雅治療,可以通血道,活氣血,止疼痛。

  給波應爹治病的老傣醫康朗香今年70歲,他年輕時曾在寺廟中渡過了18 年時光,聽説他最初接觸傣醫藥知識就是在寺廟當中。

  走進西雙版納隨處可見綠樹掩映下的佛寺和佛塔,因為聚居在這裡的傣族人都信奉佛教,佛教的傳入也對當地的傣醫藥發展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西雙版納,傣族的男孩子從七、八歲便要進佛寺當和尚,康朗香也正是在這個年齡進入佛寺的。

  當年的康朗香和這些小和尚們一樣,每天都要誦讀經書,經書中也包括多种醫學著作,小和尚們通過讀經書,學習了佛教教義,也學到了各种醫學知識。和尚還俗後,當地人稱為康朗,古今不少有名的傣醫都是康朗出身,康朗香的名字就是來自他在寺廟裏的那段經歷。

  佛教的傳入還充實完善了傣族的文字系統,使傣族人能將自己的醫學和藥學知識用文字記載下來,這些知識最早被刻寫在一種貝多羅樹的樹葉上,稱為貝葉經。

  西雙版納州民族醫學研究所多年來收集了一批有關傣醫藥的珍貴文物和資料,其中包括多部古老的醫學經書。

  這些珍貴的資料揭示了傣醫與佛教及其他醫學的關係係,也詳盡地闡釋了傣醫獨特的四塔五蘊理論,

  佛教的四塔是把世界的萬物歸屬於四大類別,叫風、火、水、土,四大類物質是萬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這是佛教裏邊的解釋了,在我們傣族醫學借用於形象地解釋人體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

  傣醫理論中的風,相當於中醫的氣,泛指人體各臟器的功能活動,火是指人體內的熱性物質,水是指人體內血液與體液等濕性物質,土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風火水土是人體生命不可缺少的。還有五蘊。

  五蘊是指五種精神性的東西。老傣醫認為“四塔五蘊”先天稟受於父母,受後天營養物質的補充,不斷地滋生起來。

  四塔五蘊理論是傣醫學的核心理論,每個傣醫都必須掌握,康朗香對波應爹的全部診斷和治療也都是用它來指導的。

  西雙版納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這裡林木茂密,溫濕的氣侯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流行,過去曾經被人稱為瘴癘之地。人們由於經常在山林中勞作還可能遭遇毒蟲,野獸侵襲,發生跌打損傷和患上風濕症。

  但是這裡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就像一個天然的藥物寶庫,居住在的當地的傣族人為了生存不斷摸索,逐漸發現,認識了多種藥物,也積累了大量防病治病的經驗和方法。

  千百年以來,傣族人沒有固定的診所,只有民間的傣醫存在,民間的傣醫存在於一個個村村寨寨,用本地的這些地域性的傣藥為人民防病、治病,稱為摩雅,摩雅就是防病治病的醫生的意思,很受人們的尊重,他可以背着一個磨藥袋,走鄉串寨,給大家按照病情不同,配備不同的藥物,基本上是隨叫隨到。

  磨藥是傣醫藥的一絕,磨藥袋不僅傣醫們每人必備,當地的許多百姓家中也能見到,動臘縣關寨依康大媽家的這袋磨藥算得上是傳家寶了,平時挂在那裏,一旦家裏有人患病,摘下來就能救急,袋裏有的藥是上輩傳下來的,已經有些年頭了,很珍貴,這是大象皮能治創傷,這是蟲樓可以解熱毒。

  依康大媽打開了一個紅布包,告訴我們,裏麵包着的是磨藥用的石頭,不過這塊磨藥石可不一般,它也取自解溝,所以很靈驗。又是解溝,這解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大家都非常感興趣,陪同我們的岩醫生也很想去看個究竟。

  磨藥療法在傣醫藥中非常重要,它是根據病情選用不同的藥物蘸上水,在磨藥石上反復研磨,然後將磨出的藥汁直接喝下。磨藥能治療食物中毒、高熱驚厥,咽喉腫痛等多種病症,而且常常有奇效,所以至今盛行於傣族民間

  今天岩醫生專門換上了一套在野外工作時才穿的服裝,因為他要帶領大家去尋訪解溝,他看上去情緒很高漲。

  由於依康大媽提供的線索很詳細,岩醫生帶着隊伍沒費太大周折便接近了解溝,解溝位於動臘縣境內,按照老鄉的指點,渡過這最後一道河後,大家很快進入了一條山溝,這就是解溝了。這裡林木茂密,溪水清澈,的確氣象不凡。

  大家低頭尋找,果然有許多石片,而且質地與依康大媽家的一樣。能在解溝親手選到自己理想的磨藥石,年輕的傣醫們都很興奮。

  沿着溝底的溪流繼續向山上走,四週越來越潮濕,植物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今天來解溝還,大家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要了解這裡的傣藥資源,並採回一些藥材標本。走到山口處,岩醫生停下了腳步。

  原來傣族的醫生進山採藥之前,進到山溝裏要祈求山神溝神要賜予他們能找到藥材能找到好藥,拿回去以後使這個藥能靈。

  傣藥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三大類,其中最常用的是植物藥。傣醫認為不同環境中生長的植物,藥效是不一樣的。生長在懸崖峭壁上,枝幹上帶腫節的,大多有續筋骨,消腫痛的作用,治療波應爹的藥方中就有這類藥,而生長在溝谷中的大多可以清熱解毒。西雙版納素有天然藥物王國之稱,僅在當地的熱帶雨林中可以藥用的植物就有兩千五百多種。傣醫治療一些當地的多發病,常見病,都是就地取材,往往非常靈驗。

  千百年來一代代傣醫們摸索出許多用藥經驗,也留下了不少經方和秘方。

  這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叫哈頓,也就是五寶藥散,相傳它是用古代五位神醫傳下來的五種寶藥配製而成。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止血去痛,在西雙版納以及東南亞享有盛名,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出發前大家都穿上了一種特製的防螞蟥襪,因為解溝是典型的熱帶雨林環境,雨林中情況複雜,必須處處留心。

  岩醫生採藥的經驗很豐富,他告訴我們解溝地處深山,一定是個找藥的好地方。

  鑽過幾棵倒下的大樹後,周圍的景觀忽然發生了很大變化,這裡不見人跡,林木遮天蔽日,四週鳥獸活動的聲音忽遠忽近,各種各樣的植物令人目不暇接。站在溝中,我們有些疑惑,既然解溝在傣醫中名聲這樣大,但為什麼真正進來過的人卻並不多,而且解溝這個地名好像也有點古怪。

  岩醫生告訴我們,傣藥中有專門的解藥,因為傣醫有一種獨特的解毒理論,叫做未病先解和先解後治,就是臨床治療時要先讓病人服下解藥,解掉體內因疾病或者過去服藥所留下的毒素,然後再對症下藥施治,解藥每個傣醫治病都離不了,所以解溝自然名聲在外。

  按照老人們的説法,岩醫生今天來到解溝,以前所掌握的口功和咒語可能就此被解掉了,只能回去後重新再練,但因為找到了磨藥石,又見到了好解藥,他還是覺得很值。

  稍事休整後,大家一致決定再往深處探探,因為冥冥中總感覺今天一定會有意外發現。

  沒走多久,果然就又有了收穫。

  為什麼發現三棵只挖兩棵,岩醫生説這是規矩,他當年第一次採藥時,老傣醫就是這樣教他的。

  山越來越高,路也越來越難走,誰也不知道究竟還能走出去多遠?就在這時岩醫生突然大叫起來。

  岩醫生發現的藥只有一株,看上去並不太顯眼,但是從大家那種欣喜的反應中,我們還是能猜到它一定非同一般。

  山林中的藥材,無論多麼珍貴,採集時都要留下一部分。這是西雙版納的傣醫們世代相襲,自覺相守原則,他們的眼光看得很遠。

  在西雙版納的村寨裏,我們看到患者來找傣醫看病,都會帶上一對蠟條,而醫生身邊都有一個竹盤,盤中擺着大米,穀子成串的檳榔殼,和酒,這是幹什麼用的呢?一問才知道。

  原來傣醫藥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就超過了二千五百年 其間出現過不少名醫,其中有一個名叫龔麻臘別,他從小懷有救苦救難之心,後來走上行醫之路,救治過無數病人,被人們尊稱為傣醫藥的始祖。竹盤裏的物品就是今天的傣醫們為醫祖準備的,祈求醫祖保祐,能夠藥到病除。

  傣醫診病與中醫有相似也有不同,傣醫診病分為望問聞摸四診,但摸的脈除了中醫常用的寸口脈,傣醫還會摸患者的額動脈和下肢足背脈,經過長期的傳承,傣醫的四診辯病方法已非常完善。治療的手段也不斷豐富。

  幾天以後,我們再次見到了波應爹,這時的他,看上去行動輕快了許多,已經可以自己走進治療室了,護士今天要給他作包藥治療。

  包藥療法傣語叫做果雅,也是傣醫傳統特色療法,藥包中是加酒或加水後炒熱的藥,趁熱包於患處,常用於治療叮瘡腫痛,跌打損傷和骨折。

  波應爹今天情緒不錯,我們向他了解了一下治療的效果

  除了睡藥和包藥療法外,傣醫還有不少其他傳統療法,也非常獨特,在別的地方是見不到的,像這種擦藥療法,是用藥包蘸着藥汁或者藥酒,按照傣醫風氣運行的通道涂擦,這種療法也是傣醫特有的,可以治療風寒痹症等多種疾病。

  我們這次很幸運,還有機會在現場看到了報,也就是傣醫的口功吹氣療法,關於報有許多神奇的傳説,現場觀看,也的確非常特別。治療時,醫生一直輕聲念著咒語,同時全身運氣到口中,然後再將氣吹於治療用的熱水中和傷痛的部位,據説傣醫治療時所用的咒語和秘訣大多都是家傳,一般不會向外人瀉露。我們看到傣醫用這種方法進行正骨復位治療時不用任何麻醉藥與止痛藥,但病人卻好像並不太痛苦,這究竟是什麼道理,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報是傣族非常古老的療傷方法,至今在西雙版納民間非常流行.

  傣醫傳統的拔罐療法叫作過,使用的火罐與眾不同,是用一種叫埋歇的竹子特製而成,竹子本身就帶有藥性,而且火罐較細,可用在更多部位。

  離開西雙版納前,一餐最家常的傣族飯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印象,也使我們對傣醫藥有了更多了解。主人做的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家名菜,所用的香茅草味道很濃,可以入藥。傣家傳統菜剁生,是將生牛肉剁碎再拌上配料直接食用,而這些配料大多具有藥性,傣族人的飯桌上平常生鮮蔬菜的種類很多,其中大部分本身就是藥,因為傣醫有一種觀點就叫藥食同源。

  每個季節吃什麼,不同年齡的人怎麼吃,都很有講究,這其實是最好的預防為主,也就是傣醫常説的未病先治。

  波應爹很快就要出院了,他看上去心情不錯。

  傣醫藥是中華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科研人員和醫務工作者正在進一步對它做系統的挖掘和整理。這門古老的醫藥科學,來源於生活,植根於民間,通過代代傳承,雖歷經千年,今天依然充滿活力。

  編導:劉競 攝像:馮捷

責編:郭翠瀟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