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走遍中國西雙版納——普洱江湖》
——首播時間:5月22日 晚20:00 CCTV- 4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3日 20:59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在普洱茶盛行的年代裏,一個普洱茶迷無意間從家裏翻出了父親年輕時留下的一塊茶餅,當年無意間的遺落讓這塊茶餅在現今一下子變得不同凡響 。但是,這塊茶餅沒有包裝和內飛,除了茶迷本人記憶模糊的口述之外,再沒有任何文字性的説明。那麼這塊茶餅到底産自哪,真實的年代有多久遠?能不能價值萬金? 普洱茶為什麼又會是越陳越香、越陳越值錢的呢? 關於一塊茶餅的溯源,打開了普洱茶塵封的歷史,西雙版納,古山、古樹、古茶鎮,是誰?最終道出了普洱茶價比黃金的真諦……

    這是一個冬季的上午,世代居住在西雙版納巴達鄉的哈尼族人正在舉行一場特殊的儀式,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儀式的中心是圍繞著一棵樹進行的。斑駁的樹榦上寫滿了它曾經歷的風雨滄桑,這是一棵什麼樹?為什麼人們要對它如此地頂禮膜拜呢?

    巴達鄉的人大主任岩三龍告訴我們,這棵茶樹的年齡有1700多年了,它值得我們崇拜,因為這棵樹就説明我們雲南是生産普洱茶的發源地。

    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茶樹王。它不但是當地哈尼族老鄉心中的聖樹,更見證著世界上一種特殊的茶葉品種的源起和興旺。它的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這不覺讓我們聯想起前幾天見到的一幕場景。 1

    這是昆明城裏一群茶迷的聚會。他們今天在這所在談論和品飲的茶有點特殊,茶迷李嘉今天帶的是99年的熟茶,2003年的時候買的;魏東帶來的是一款玩家級的收藏精品,採用手工石磨壓制而成;趙春宇帶來的這個茶是爺爺級的茶了,已經有80年的歷史,兩萬多(元)一斤。

    普洱茶有三大獨特之處:鮮葉取自大葉種茶樹,此樹雲南獨有;製作工藝獨特,方法密不外傳;風格品位獨特,越陳越香。它不像其他品種的茶葉那樣以鮮嫩取勝,經過了時間和歲月的雕琢,湯色變了,口感更加甘甜醇和。

    同行的朋友告訴我,這叫鬥茶。鬥茶古稱茗戰,參與者各自把珍藏的好茶拿來沖泡,以競爭的姿態品飲,比外觀、比湯色、比香氣、比滋味、比耐泡次數,甚至還要比比喝剩下的茶葉底,至於茶葉的産地、年頭、價格等等,更是茶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茶迷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趙春宇的茶:

    “做過倉的痕跡比較明顯”

    “但它(存放)的時間肯定長”

    “年代只是一個參考,價值的體現還在茶質本身”

    在這次鬥茶會上,我們結識了普洱茶迷董秉偉。記者問他:“你覺得剛才鬥茶怎麼樣?”

    董秉偉回答説“我覺得還行,但是也不算最好的。”

    記者追問道“那是不是你有更好的茶呢?”

    董偉偉笑了笑:“有機會我請你喝茶。”

    幾天以後,董秉偉邀請我們到他家坐坐。剛進屋,他便打開電腦,向我們展示了今年年初廣州茶葉購物節上的一瓶普洱散茶。這瓶僅重100克,産于上世紀40年代的普洱茶,最後的售價相當於是3000元每克,比黃金的價格還要貴上幾倍呢。其實,類似的新聞在這兩年的媒體上屢見不鮮,那麼,究竟什麼才是上好的普洱茶?為什麼它們的價格如此昂貴?

    然而,董秉偉沒有直接回答我們的問題。

    他請我們品茶。茶湯紅亮,湯麵煙氣裊裊,似有似無的一層油狀,他説:“你看

    好茶杯壁上面都會有一層微微的 雲霧一樣的汽繞在上面。您嘗嘗,這才是好茶。”

    品茶之餘他拿出了自己平日裏密不示人的寶貝,:“我父親年輕的時候非常喜歡喝茶,文革的時候他的朋友送給他一些茶,現在普洱茶比較盛興,我前些年從家裏面翻出來,就剩這麼一片了。這茶最大的遺憾就是內飛和外包裝都沒有了,就沒法斷定它生産的年代和産地。這片茶可是我們家的寶貝”

    董秉偉告訴我們,這餅看似普通的普洱茶來歷可不簡單。父親説過,這餅茶産自西雙版納一座古茶山上的一棵最古老的茶樹。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猜想,按它的産地、年頭和現在的市場行情來説,價格怎麼也得好幾萬呢。

    雖説家傳的寶茶董秉偉並不打算賣,他還計劃著將來留給女兒繼續世代相傳呢。

    眼前的這餅茶會不會和哈尼族老鄉祭祀的那棵千年野生茶樹王有關係呢?好奇心使我們決定,幫助董秉偉打開茶餅裏的問號。於是記者告訴他,“正好這次我們要去西雙版納採訪普洱茶,要不然我帶上這餅茶,幫你找專家看看。如果你放心把這餅茶葉交給我的話。”

    董秉偉説,“沒問題,我一直也想了解這塊茶到底是什麼時候産自於什麼地方。”

    人説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 ,沒有經過鑒定的古董雖然神秘,但多少是個遺憾。好在雲南省農科院的普洱茶研究就在西雙版納,我們帶著董秉偉的這餅家傳普洱茶首先來到這裡探個究竟。

    然而這裡的科研人員卻給我們破了一盆冷水:“目前我們從科學方面還無法鑒定它的年份。”

    “那您看看葉子,能夠鑒別出這是哪座茶山上的嗎?”

    “應該説還是很難。我們更多的還是強調它喝下去的感覺、滋味和香氣。”

    梁銘志研究員最後告訴我們:西雙版納有六大古茶山,千年以上的古茶樹也有好幾處。要想探究這餅茶的具體産地,不妨先到六大茶山之首的易武古鎮上去問問。

    好山好霧出好茶,古六大茶山可以説是中國普洱茶的發祥地,這裡種茶、採茶、做茶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了。同行的專家告訴我們,歷史上關於普洱茶最早的記載見於唐朝,但那是還是“散收,無採造法”,明代有了緊壓茶技術後普洱茶行銷四方,到清代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雖然雲南的臨滄、思茅等地都出産普洱茶,但清代的普洱貢茶全部出自西雙版納的古六大茶山。至於説它為什麼叫作普洱茶,全因滇南茶葉全部集中在普洱集散貿易,因此才有了普洱茶的得名。

    到易武的時候天色漸晚,我們先找到了茶廠廠長毛雲生,請他給我們斷斷這餅茶葉。

    毛雲生接過茶餅一看就説,“這個茶葉是易武的茶葉。”

    記者問“是嗎?”

    “是。”

    “那您怎麼看出來的呢?”

    “因為它的體形和葉片有特徵,易武的茶葉芽尖很少,體形很大,條索也很大”

    毛雨生接著説:“這個茶葉是有一定年限了”

    記者趕緊追問“那您能看出來它大概有多少年嗎?它是別人家裏收藏的,説是有50年了,您看有沒有?”

    毛雲生又仔細看了看茶餅,起身説道:“我給你看一下我收藏的文革時候的茶葉”,

    毛廠長17歲起進入中國最大的普洱茶廠動海茶廠工作,當過生産辦主任、供銷科長,和普洱茶算是打了一輩子的交道。他的判斷應該可信。但是關於茶葉的年頭卻不好説,因為存放的地點和環境不同,陳化的效果就會不一樣。

    遇到了難得一見的好茶,激起毛廠長的興致,他拿出自己的藏品要作個比較。

    打開層層的包裹,一塊褐紅的茶磚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內票上印有“革命委員會”的字樣。這就是人們所説的文革磚吧!在普洱茶藏品中,文革磚可是大名鼎鼎的,它的地位,相當於郵票中的猴票。

    記者一邊觀察一邊比較著:“這個茶磚和這個茶餅的顏色好像是有些區別。”

    毛雲生説:“有區別。這個茶磚的茶質沒有這餅茶好。你看我的這個黃稈很多,它的茶餅芽尖很多”

    “真是有年頭了”記者一邊看一邊問,“那您的茶磚現在值多少錢?”

    毛雲生回答“一個月以前,有一個香港人過來和我談,他給我三萬多元叫我賣給他,後來我説這不能賣,這是我珍惜的,留下來的一段時光的記憶。”

    這麼一對比我們發現: 董秉偉的這餅家傳寶茶雖然不如文革磚的陳化程度深,但仍不失為一餅難得的好茶。

    在毛廠長這,我們得到一個重要提示:儘管沒有包裝棉紙和內飛,但這餅茶的製作工藝頗為精湛,毛廠長説,它可能是傳統手工製作出來的。

    究竟是怎樣的能工巧匠,使用什麼樣的特殊方法,才能打造出這麼好的普洱名茶呢?過去,普洱茶的手工工藝可都是密不示人的,然而第二天上午,當我們試探著走進一間古樸的茶坊,出乎意料,一聽説我們是來了解普洱茶歷史,主人立即熱情地把我們迎了進去。

    旁邊的工人在把曬青毛茶揀出老葉和雜質然後稱量、拼配。傳統七子餅茶每一餅的重量差不多是七兩,七餅一包裝,因此得名七子餅茶。

    窗邊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在蒸茶,蒸汽的作用主要是把茶葉蒸軟,便於緊壓成型。

    屋子裏是一排一排的壓茶石,每一塊易武鎮上出産的茶餅都是用這樣的壓茶石壓出來的。記者走上前去,試著壓茶,“壓到什麼程度算好呢”

    工人:“這個, 大概要十來分鐘吧”

    工序看似簡單,其中的講究卻很多。記者揭開壓茶石,觀察內部結構的時候發現, “它的底是一個弧形的”

    茶老闆在一旁告訴記者“ 對。二十公分的正心,石頭要很光滑,所以才做得出很好 ,很漂亮的茶餅。”

    接著,他又取出一個包著茶餅的布袋,“這個布袋是很講究的,做出一餅好茶,布袋的圓圈要相當圓,要用圓規畫,要做20公分的茶餅,必須要18公分半的布袋做成一個圓圈才能做出好茶餅來——石頭、布袋、人三結合”

    從成型的布袋到壓茶的石頭,整個過程全無機械,用的都是最古樸的天然材質,茶葉的醇香就這樣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工廠機械化批量生産出來的茶葉當然是不可與之相提並論的。

    在樓上做最後包裝的閣樓裏我們和茶坊的主人何天能聊了起來。

    “六代了 我們。”

    記者:“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嗎?”

    “一直都是這麼做。我們還種植茶樹,加工茶葉,一直做,一代傳一代。就這麼做下來了,從四十年代開始我們一直做茶,到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我們都不做茶了。”

    40年前,鎮上的人都不賣茶,少量做點也僅限于自家飲用,因而茶餅上都沒有外包裝和內飛。看來,董秉偉的這餅茶就是這麼做出來的。

    緊接著,記者發現何天能繫繩的方法也很獨特。“你的係法和別人家不一樣嗎?”

    “不一樣。別人家不是這麼係的,都不是這麼係的 。”

    “別人家是怎麼係的?”

    “他們只是隨意亂扭的,都很不正規。但是我教了好幾個人,他們現在都能這麼做了 。”

    “我的名字,”何天能一邊忙著在茶葉的外包裝上打戳子一邊和記者聊天,“現在普洱茶很熱,我就趕快不用我的老號,用我的名字註冊了商標。我都用我的名字擔保我的茶葉質量才行。做茶是做了賣,不是自己吃,自己吃吃不了多少,所以我就立了一個‘何氏天能號'到現在我的茶很好賣,日本 韓國的客商都來到我家選茶。”

    從何天能這裡我們還了解到,古鎮的制茶工藝是有傳承的,世代相傳的制茶人家在易武鎮上還有很多。

    清朝中後期,當倚邦、蠻枝等茶山因為戰亂等各種原因逐漸衰敗的時候,易武茶山漸漸興起,方圓百里的做茶人、賣茶人越來越多地聚到這,於是有了小鎮。易武,從此一直是普洱茶重要的生産地和集散地。直到現在,如果細細尋訪,歷史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這是光緒十七年立在茶山下的採茶執照。

    這是早年間的壓茶工具,分量比何天能家的那些還要沉很多。年代無從考證,手柄處光滑的指痕印既見證了歲月的滄桑更刻下了當年制茶人的辛勞。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朋友向我們展示的光緒二十九年清朝官府催繳貢茶的文書,“貢典生熟蕊芽辦有成數,方準客茶下山歷辦在案……”

    記者解釋,“就是説先把貢茶採完,才容許其他客商進山採購茶葉。”

    “意思就是這樣。裏面講述了普洱貢茶的採辦過程,這個是最珍貴的。"

    談到易武的制茶歷史,同行的鄧陸陽還要帶我去看一樣寶貝,他説這件寶貝是鎮裏私人珍藏,平時難得一見。

    這是鎮上一戶姓車的人家。寶貝是車家祖傳,到車智新這裡已經是第六代了。

    易武鎮居民車智新介紹“(寶貝是)我的高祖的,有一百多年了。”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裏,車智新曾冒著極大的危險把它藏護起來,才得以讓它流傳至今。到現在,不少人都想高價收購它的寶貝,他擔心樹大招風,若不看在我們是遠道而來的客人,他是決不肯輕易將寶貝示人的

    這是一間久已閒置的閣樓,零星放置著幾件落滿灰塵的雜物,當車智新費勁地搬開它們,小心翼翼地打開包裹在外面的舊氈布,一塊古香古色的木匾呈現在我們面前:

    這塊匾,當然也和普洱茶有關。

    記者努力地辨認上面的字,“欽命,這是什麼字?”

    車智新流利地念出來,“欽命頭品頂戴雲南等處承宣佈政使司布政使捷勇巴圖尚史為。例貢進士車順來立。”接著他又解釋道,“我家祖上給皇帝上貢了貢茶,皇帝喝了貢茶以後,他説這個茶葉比較好,皇帝非常喜歡,所以皇帝就給了我家祖上,這塊寫著 瑞貢天朝的匾。”

    普洱茶養胃驅寒,清朝宮廷歷來有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之説。道光十七年,車智新的先祖車順來向皇帝敬獻了易武正山的普洱茶,道光皇帝喝了之後,龍顏大悅,把小小的易武鎮大大誇獎了一番,告訴眾臣:聖靈之地方可産上等好茶。皇帝不但賜了車順來例貢進士的頭銜和這塊彌足珍貴的禦匾,更把這裡的茶葉列為每年必納之貢品,普洱茶因此身價倍增。車順來因一例貢茶而得了“例貢進士”的榮譽,這在普洱茶的歷史上又是一段佳話。

    在易武的幾天,我們還惦記著董秉偉託付的那塊茶餅,還想就茶餅的價值問題再探個究竟,鎮上的人給我們推薦了普洱茶專家張毅老先生。

    聽説我將要拜訪普洱茶名人張毅老先生,董秉偉急急地從昆明趕了過來。

    張毅打開茶餅,在手裏掂了掂,“這茶做得還是比較薄,規格一百到一百五十克吧。”

    一般的茶餅重量都是七兩,也就是350克左右,這個茶餅只有100克,非常規重量,説明它材料珍稀,進一步印證了我們前面的推測。

    張毅接著端詳茶餅,“條索都比較清晰。這餅茶葉的條索比較好,陳化程度也是差不多了。”

    看著他那愛不釋手的樣子,記者連忙追問,“按現在的市場行情這餅茶大概能值多少錢呢?”

    “你可能會給到一萬,他可能會給到兩萬,就看買主是不是懂茶了。”

    這麼高的價格,董秉偉應該滿意吧?

    其實,董秉偉今天是有備而來的。他慢慢問道:“這個茶放到最後了按科學的方法説,木質化、炭化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多大價值了是這樣的嗎?

    原來,他聽説,普洱茶越陳越香並不絕對,過了七八十年之後,陳香味道又會漸漸淡去。

    張毅老先生告訴他,:“我們可以把普洱茶理解為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在不斷地陳化,不斷地變化。”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這茶還要世代相傳嗎?找個好時機賣掉是不是更明智呢?

    “這餅茶是我父親留給我的現在我也想留給我的女兒您覺得 這樣世代地流傳下去意義大嗎?”

    張毅老先生回答“這餅茶的原料比較好,如果你賣錢,不過是賣個一萬兩萬,別人保存金子、銀子,可是金子 銀子在社會上都買得到。我這餅茶這麼長的年代,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我有別人就沒有,這個意義之重大是不能按金銀相比的。”

    關於這餅茶的過去和將來,我想,董秉偉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現在,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到古茶山上看一看。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我們終於親眼見到了古茶山。

    同行的鄧陸陽介紹,“今天我帶你來的地方大概在一百年左右歷史。”

    古茶園裏到處都是蜘蛛網,並不像記者想象得那麼美麗,

    “這裡怎麼這麼多蜘蛛網啊?”

    “你別小看這個蜘蛛網,它在防治茶葉的病蟲害方面是一個天然的屏障,保護茶樹不生蟲。”

    鄧陸陽説這又指了指地下的牛糞,“你看下面這個牛糞,靠這些家畜,牛、豬、雞在寨子裏面的這些家畜起一個天然的施肥的作用,都是農家肥。”

    走著走著,鄧陸陽又指給記者看:“你看,寄生的蘭花,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小鳥吃的花的籽”

    記者忽然想起別人講過的一種普洱茶珍品,“我看到有一種普洱茶叫做‘螃蟹腳'是這個嗎?”

    "也是蘭花類.但它不是這個形狀,沒有這麼大,也是一種寄生的,也是一種蘭花類的植物。"

    "這對茶葉的品質有影響嗎?"

    "沒有。它還起到很好的作用,你看這個青苔、水分都保護在上面了。你看整個環境就是這樣都是在大自然裏面。"

    走著走著,鄧陸陽又指給記者看:“你看嫩芽還有一些,這個,這個就是嫩芽了。”

    “這就是採的茶葉嗎?”

    “是啊,以後春茶出來以後整個樹上全都是這樣。比這個還要長,還要肥壯。”

    “我可以嘗嘗嗎?”

    “可以 。掐下來嘗一嘗。味道怎麼樣?”

    “挺苦的!”

    “等一下就回甘了,回甜。”

    “這裡的茶葉沒有任何污染的。茶葉要想品質好必鬚生活在一個植物鏈裏面,相互依賴,不會生蟲,這和臺地茶截然不同的。”鄧陸陽很自豪的介紹著。

    走出茶山,夕陽西下,張毅老先生帶我們來到古鎮邊上的一個小山坡。

    這時候我才知道,剛才踩在腳下的青石板路竟然就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長、歷史最悠久的著名古代商路——茶馬古道。而易武,正是這條道路的起點。

    在這裡,我們終於找到了答案——究竟是什麼成就了普洱茶的陳香。

    張毅帶我來到茶馬古道源頭碑,告訴我們,“這個地方是屬於茶馬古道的起點。這塊碑立的時間不長,2005年才立的,主要指易武的茶馬古道主要有哪幾條,第一條是易武向北直接到昆明,到香港、中甸、印度、拉薩……主要是七條。這麼多的茶葉,必須要通過這些道路運往四面八方。”

    從前的西雙版納及其周圍邊地區是瘴氣與流疾橫行之地馬幫往往只有傣歷年前後進入茶區運茶,所以,一般茶葉製成後,都要在版納濕潤悶熱的氣候中囤積一年左右,在此期間,産生了後發酵。秋茶囤積的時間雖然並不長,但最終運到西藏,中原及海外,漫長的路途中仍會産生後發酵。僅動海到下關,中間就有48個馬棧,要走48天。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常務理事阮殿蓉這樣評價茶馬古道:“有了馬,有了古道,才有了普洱茶的成就。正是因為這些馬幫不斷地把我們的茶葉運出去,天長日久才發現經過後發酵的茶葉竟然比新茶更有味。所以説茶馬古道造就了普洱茶,普洱茶又給我們的南方絲綢之路增加了光彩,所以它有了另外的命名——茶馬古道。”

    呈現在品飲者面前看似每一杯看似普通的普洱茶,都是在這樣經歷了無數的人、繁瑣的工序、漫長的路程而完成茶葉內部豐富而奇特的變化的。在這樣漫長的時間、漫長的過程中,種茶人、制茶人、品茶人換了一代又一代,而古道依舊,茶山依舊,老茶樹依舊。一個真正懂得普洱茶的人,是會在耐心地等待和守候中延續著自己對普洱茶的追求的,因為他知道:比黃金貴重的,其實並不是茶葉本身,而是藏在茶葉裏的那段讓人懷戀的時光歲月。

    5

責編:郭翠瀟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