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騰旗——大青山冰臼群——白岔河岩畫遺址
有“塞外桂林”美稱的大青山位於克什克騰旗東部,在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的山頂上方圓約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大小冰臼300多個。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實屬世界罕見,冰臼群中大的如缸,小的似盆,當地人很早就給這裡起了“九缸十八鍋”的名稱。據地質學家考證,大青山第四紀冰川遺跡是世界上發現的規模最大、類型最多、保存完好的冰臼群之一。
6月14日,“穿越內蒙古”東線攝製組來到了大青山,而西線的志願者閻雪燕和張軍也趕來助陣,閻雪燕多次獲得過動力傘比賽的全國冠軍,在西線穿越的旅途中她也多次上演了翱翔藍天的壯舉,同伴們都親切的叫她“燕子”。這一次燕子特意趕到東線,幫我們拍攝俯瞰大青山冰臼群的全景畫面。
清晨四點,車隊就離開克什克騰旗向大青山進發,之所以這麼早是因為清晨的氣流比較穩定,利於飛行。半個多小時後車隊到達了大青山附近的一處山坡,這裡地勢開闊,方便助跑起飛。經驗豐富的燕子有條不紊地開始了準備工作,先是測量風向和風力,看來今天是非常適合飛行的好天氣。西線總攝像張軍老師用膠帶在燕子腿上綁好了攝像機,並且調試完畢。接著測試動力、穿戴裝備等工作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都進行的很順利。由於燕子自重比較輕,而她身上的裝備卻重達二三十公斤,因此需要有人拉著她助跑才能起飛。這時一位司機師傅自告奮勇,只見他拉著燕子以及她身後那龐大的傘翼拼命的往前跑,隨著身後馬達的轟鳴聲,燕子很快從山坡上騰空而起。當時天色湛藍,萬里無雲,燕子在我們的頭頂迴旋幾圈,就向著大青山的方向飛去,慢慢地飛離了我們的視線。
約摸過了二十分鐘,遠方一個黑色的小點漸漸放大,燕子回來了。被留在地面上的我們紛紛向她揮手致意,仿佛在迎接英雄的到來。燕子也不負眾望,在幾個漂亮的低空劃行之後,安全地降落到了地面,大家七手八腳地幫她卸下了身上沉重的裝備,這二十分鐘的飛行幫助攝製組記錄下了壯觀的大青山俯覽畫面和冰臼群的整體佈局。
接下來,專家張松柏帶著東西部的三位志願者攀上了大青山,為他們具體介紹了這些冰臼群的成因。原來早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青山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冰雪層高於山頂岩石數百米。隨著氣候變暖,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高處飛流直下,猛烈沖蝕基岩,日復一日,以“水滴石穿”之力,將山頂的岩石打磨光滑。當岩石無法承受水的力量時,飛流漸漸侵入岩石的表層,鑿出一個個渾圓橢圓的冰臼,形成了這些冰臼奇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我們讚嘆不已。
看過了這些天然形成的冰臼群,我們又驅車前往白岔河岩畫遺址,觀賞我們的祖先於四五千年前完成的藝術品。在一處陡峭的山崖前,深褐色的巨石突兀,上面隱約有動物的形象。為了看得更清楚,專家帶領志願者攀上了接近九十度的山崖,原來這些岩畫的內容是鹿群,採用的是鑿刻的手法,岩畫線條優美,打磨光滑,風格自然,藝術性很強。拍攝結束後,專家和志願者又踩著碎石,慢慢挪下山崖,在下面拍攝的我們不禁為他們捏了一把汗,所幸最後大家都安全到達。
經過這一天的拍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攝製組成員的敬業精神。為了達到最好的拍攝效果,大家都拼盡全力,尤其是我們可愛的志願者們,往往要去到那些最危險的地方,付出最辛苦的勞動,這種穿越精神將凝成我們每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責編: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