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城縣——大明塔——端靜公主陵——赤峰市
寧城是著名的“契丹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史稱“紫蒙之野”。夏商以來,先後有東胡、匈奴、烏桓、鮮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漢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創造著燦爛的文化。6月11日,“穿越內蒙古”東線攝製組將在赤峰市寧城縣境內穿行,而所到第一處為全國第三高塔——遼中京大明塔。
當車隊距離大明塔所在地還有三四公里遠處,就有人在手台中喊:“看左手九點鐘方向,那是大明塔麼?”只見一座白色高塔矗立於藍天之下,氣勢雄渾凝重。隨隊的專家張松柏給大家介紹,大明塔位於遼中京內城的正南門──陽德門外東側。通高74米,共13層,呈八角形,全塔氣勢雄偉,造型壯觀,極為精美。
等到我們來到大明塔下,才看清了塔身每一層的每面都砌有佛、菩薩及力士、飛天、蓮花座等浮雕,栩栩如生。其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充分體現遼代對土石建築藝術所達到的高度。由於大明塔是現存最典型也最完好的一座實體塔,並不能入內攀登,志願者們只能在塔外觀賞,體味清乾隆帝咏大明塔的名詩:
傑構歲久其靈異,不雲嘗冥氤氳氣;
自遠早見鬱迢峣,逼近欲瞻翻不易。
就在大明塔不遠處,坐落著遼中京博物館。遼中京是遼代最大的陪都。其規模樣式倣照北宋都城汴梁而建,整個城市設有三重城墻,呈“回”字形分佈,外城居住漢、回、女真等民族百姓,內城主要是契丹平民和一些身份低微的官吏,皇城居住的是契丹貴族,皇城內建有祖廟和各類宮殿等大型建築,造型優美,氣勢恢弘。可惜在明代這座北方重鎮葬身火海,毀於無形,令人扼腕。所幸在今天的中京博物館內存留著大量的遼代文物,志願者們徜徉其間,追憶這座古都往昔的輝煌。
下午,攝製組翻山越嶺,造訪了清代喀勒沁旗和碩端靜公主陵。在青山環繞之間,公主陵僅剩的一座石牌坊、一對華表和石碑孤寂地站立。石牌坊上雕刻著精美的佛光火焰,頂端還立有四個小石獅子,一對殘缺的華表後是一座馱龍碑,碑文為滿蒙漢三種語言,為康熙皇帝親筆御書。 和碩端靜是康熙第五女,公元一六九二年下嫁喀喇泌駙馬噶勒藏,死於一七一零年,時年三十七歲。專家給志願者們介紹了清代的和親政策,這些當年被做為政治工具嫁到蒙古的公主們至今仍孤獨的睡在異鄉的土地上,但他們的個人犧牲換來的是這片草原與中原統治者長期的和平共處。究竟是幸與不幸,只能留待歷史來評説。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來北方持續高溫,我們拍攝過程中最高時曾達到三十八九度,因此大家想了很多避暑的辦法。攝像師任偉和助編張韌用濕毛巾包裹在頭上,一來防曬降溫,還能防止蚊叮蟲咬,倒成了攝製組一景。大家開玩笑説,這兩位一個是敵後武工隊,一個是養蜂人……
責編: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