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穿越內蒙古》東線攝製組到達了通遼市。通遼是科爾沁草原的主體,居住著145萬蒙古族人民,佔全國蒙古族人口的四分之一。這裡是清代國母孝莊文皇后、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鄉。 |
通遼──毛道圖蘇木──吐爾基山
6月1日晚,《穿越內蒙古》東線攝製組到達了通遼市。通遼是科爾沁草原的主體,居住著145萬蒙古族人民,佔全國蒙古族人口的四分之一。這裡是清代國母孝莊文皇后、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鄉。
通遼市科爾沁博物館 |
6月2日早晨,我們來到了內蒙古自治區建立最早的地區性綜合博物館——通遼市科爾沁博物館。參觀這裡舉辦的《科爾沁歷史珍寶展》。科爾沁草原是遼河文明的發源地,也是馬背民族的搖籃。東胡、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在這塊蒼茫的大地上漁獵農耕,車馬為家,興衰嬗變,次第更迭。千百年來,各民族在征戰和共處中融合,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珍寶展展出了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通遼地區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這其中,志願者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遼代的契丹人遺物,這些玉器、金、銀、瓷、漆和水晶器皿的精美程度超越了大家的想象。志願者驀然不遺巨細地向專家討教契丹文物的相關情況,在我的詢問下,才得知他這正應歐洲方面的邀請籌備一部描寫草原民族的漫畫作品,因此需要蒐集大量草原文化的細節,在他的相機裏已經存儲了一千多張相關照片。
簡單的用過午餐,攝製組向科左後旗的毛道圖蘇木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來到了這個蒙古族聚居的小屯。在路上,我驚奇地發現除了連綿的草地,這兒還有一塊一塊的水稻秧田。帶著疑問,我隨著攝製組走進了村民鮑嘎達家,在詢問了鮑嘎達之後,我才知道解放後這兒的蒙古牧民從遊牧生活轉向定居,在豢養牛、馬、羊之外種植玉米,最近幾年又在政府的指導下種起了水稻。現在蒙古人也慢慢習慣了吃白米飯,多種養殖也給蒙古家庭帶來了不錯的收入。
圍坐在鮑嘎達家的炕上,志願者聽鮑嘎達講起了“聖山”吐爾基山的傳説,考古專家巴 其木德為大家擔任翻譯。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鮑嘎達帶大家唱起了蒙古族民歌《吐爾基山》,這首民歌描述了蒙古族的先祖們對這座聖山的崇敬之情。曲中的悲涼和悠遠感染了現場的每一個人。
互相攙扶 登上吐爾基山 |
責編: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