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5月25日:敖魯古雅鄂溫克,中國最後的獵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8日 15:31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敖魯古雅鄂溫克是中國最後的一個狩獵部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使用馴鹿的民族,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最北部的大興安嶺敖魯古雅河畔。“敖魯古雅”為鄂溫克語,意思是楊樹林茂盛的地方……

     

>>>進入5月25日圖片集

    阿龍山——敖魯古雅——阿龍山

    敖魯古雅鄂溫克是中國最後的一個狩獵部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使用馴鹿的民族,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最北部的大興安嶺敖魯古雅河畔。“敖魯古雅”為鄂溫克語,意思是楊樹林茂盛的地方。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獵民,是在三百多年前從勒拿河一帶的俄羅克屯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當時有七百多人。在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束時的數字表明,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有鄂溫克族204人,其中獵民171人。

    清晨,從阿龍山出發,在密林深處,我們找到了一處獵民點。遠遠望去,幾頂“撮羅子”掩映在林中。拜訪鄂溫克獵民前,領隊照那斯圖又跟志願者們交待了要注意的事項:注意“草耙子”叮咬,尊重獵民風俗習慣。

    雨季來臨了,山林裏泥濘不堪。在一條不是路的路的盡頭,是獵民的住所——撮羅子和帳篷。周邊是一頭頭的馴鹿。馴鹿是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生存工具和生活伴侶,這裡的鄂溫克人被學者們稱為“敖魯古雅使鹿鄂溫克”。2003年,政府組織鄂溫克獵民走出山林,到山下定居,而一位老人卻仍執著于這一片山林,執著于撮羅子和馴鹿,不肯下山,她叫瑪麗亞索。今天我們見到她時,她正在撮羅子裏烤列巴。老人有80多歲了,雖然住在潮濕的山林裏,但身體卻很硬朗,她是敖魯古雅的“形象大使”。瑪麗亞索老人只會説鄂溫克語,不會説漢語,“瑪麗亞”這個名字是在教堂取的,這裡的鄂溫克人信仰東正教。瑪麗亞老人是家族的權威,也因為有她在,才會有這個獵民點。除此以外,還有4個獵民點,但只有這裡鄂溫克風俗文化保存得最好,這一切都是因為瑪麗亞索老人的堅持。

    瑪麗亞老人的大兒子,何協,是個鋸鹿茸的高手,今天,他為我們展示了鋸鹿茸驚心動魄的場面。以前,馴鹿只是鄂溫克人的馱運工具,後來,成了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馴鹿以山林中的苔蘚為食,幼仔成活率不高。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幕有趣的畫面,一隻才兩個月大的小黑狗“黑背”總是追著一隻小馴鹿咬,據説這是鄂溫克人訓練鹿的生存能力的方法。鄂溫克人雖然以馴鹿為伴,但並不能圈養馴鹿,馴鹿群處於半野生狀態,會受到森林裏野獸的侵襲。所以,需要用小狗訓練小鹿的逃生能力。每當看到黑背招惹小馴鹿,瑪麗亞索老人都會開心地笑起來。

    晚輩們住帳篷了,瑪麗亞索老人仍習慣住鄂溫克傳統的“撮羅子”。今天,志願者們還參與搭建了一個撮羅子。

    夜幕降臨,點起了篝火,瑪麗亞索老人領著大家圍著篝火唱起唱歌跳舞,在他們背後,是紫羅蘭色的晚霞映照著山林,美極了,然後漸漸黯淡、消失,正如敖魯古雅這支使鹿鄂溫克人的傳統狩獵文化。(郭翠瀟)

責編:紅立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