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被稱為中國的青瓷之都,其燒造青瓷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
歷史上這裡有沒有設立過官窯?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
一次窯址的重大考古能否為我們解開這一歷史之謎?
2005年3月,紐約佳士德拍賣會上,一件直徑14.5cm的宋代龍泉青瓷筆洗,以318萬元人民幣成交。同年7月,在英國佳士德拍賣會上,一件元末明初的景德鎮青花瓷卻拍出了2億3千萬人民幣的天價,創造了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格。同樣是明代的兩大著名窯場,江西景德鎮青花瓷器和浙江龍泉青瓷,為什麼拍賣價格相差如此之大呢?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窯場的性質是否是“官窯”。
官窯是指專門為皇宮御用瓷器而進行燒造的窯場,任何人不得仿製。江西景德鎮是明清兩代官窯的所在地,浙江龍泉則一直被學術界認為是民窯。
然而浙江龍泉青瓷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又是空前的。在法國巴黎的吉美博物館,中國陶瓷的數量多達12000余件,幾乎達到了組成中國陶瓷史的整個體系。這其中,許多都是龍泉青瓷。
這裡是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皮宮。這裡收藏的龍泉窯青瓷精品有1300件之多,其中很多青瓷還被用黃金和珠寶鑲嵌裝飾,成為 “絲綢之路”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見證。
因此有的學者認為,擁有如此重大影響的龍泉窯在歷史上沒有設立過官窯,似乎不合情理。破解龍泉官窯之謎成為許多專家學者夢寐以求的夢想。那麼龍泉窯到底有沒有設立過官窯?如果有,又是在什麼時期呢?
這裡是位於浙江省龍泉市南部琉華山下的大窯村。在浙南山區,這是一個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很普通的小村莊。這裡山環水繞、竹木蔥鬱。但翻開歷史,如果説龍泉是中國的青瓷之都,那麼大窯就是這個青瓷之都的中心。
大窯村形成于歷史上的什麼年代,誰也説不清,反正有了龍泉青瓷便有了大窯村。大窯村四週的古窯址密集得令人咋舌,每個窯址的瓷片和窯具至今堆積如山。
村民周澤盛的房子坐落在今天的大窯遺址保護區內,當年他建房屋取土時,鋤頭挖下去,到處是瓷片。結果房子建好後,這堵墻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泥墻,泥墻上嵌滿了從北宋到明清各個年代的青瓷碎片。如今行走在這堵泥墻下,仿佛一抬手你就能觸摸到中國青瓷發展的歷史。
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一直沒有經過考古發掘,也許龍泉青瓷的官窯之謎就埋藏在這裡。
2006年9月,在歷經4年的申請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龍泉市博物館聯合對浙江省龍泉市大窯村楓洞岩遺址進行了主動性的考古發掘。大窯村窯址的考古發掘受到了國內外陶瓷考古界和收藏界的極大關注。我們《走遍中國》攝製組也對發掘進行了跟蹤拍攝。
沈岳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從事中國青瓷考古和研究工作已經二十幾年了,是這次大窯考古發掘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同期聲:沈岳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文獻上明確記載 明代為宮廷燒瓷主要是兩個地方 一個是饒州府 一個是處州府 那麼處州府應該是指這裡龍泉一帶 龍泉到底有沒有給宮廷輸送過瓷器 反過來説 宮廷有沒有叫龍泉這一帶燒過宮廷用瓷 我們想在這方面做個探索。
據《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 陶器條記載:“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
從史料上看,明代宮廷的確在浙江龍泉燒制過瓷器,但多年來研究瓷器的專家卻苦於一直找不到實物證據。
大窯的考古發掘才剛剛開始幾天,考古人員便從窯址豐富的堆積層裏清理出了大量的元明時期的青瓷碎片,經過簡單的清洗和拼接,考古人員發現這些青瓷無論從器型和釉色上都十分得精美。
考古人員在窯址內還陸續發現了一些手工拉坯作坊和窯爐的遺跡。這讓沈岳明和考古隊的工作人員欣喜不已。因為許多有價值的瓷器或瓷片正是在這裡被發現的。那麼在接下來的考古發掘中,沈岳明和考古隊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嗎?
如此獨特的紋路是因為瓷器破裂所致嗎?
五爪龍盤的出現能夠證明浙江龍泉曾設立過官窯嗎?
浙江龍泉青瓷的生産在南宋達到了顛峰。隨著全國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南宋統治者為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外貿,青瓷被作為重要的外貿商品銷往世界。龍泉窯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峰造極,形成了一個以龍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窯場眾多的瓷窯體系,出現了“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舶來往如織”的繁榮景象,龍泉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制瓷業中心。
林志明是浙江省龍泉市物價局的局長,平時酷愛收藏古代龍泉窯的青瓷碎片。他為我們展示了收藏的哥窯的部分瓷片。
同期聲:林志明 浙江省龍泉市物價局局長
這是我們龍泉窯典型的龍泉哥窯的産品 這個是菱花飾的小碗 它釉色帶有點兒天青色 做得非常精細 非常精美 圈足很精細 它是個模制産品 類似于這種菱花飾小碗的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有一個和這個一模一樣的 口徑的大小 和圈足的大小都一樣 但是它那個圈足比這個還要粗一點兒 這個還要精細漂亮。
如此獨特的紋路並不是因為破裂,而是著名的哥窯呈現出來的獨一無二的美。相傳宋代有兄弟倆,哥哥總能燒制出迷人的青瓷,而弟弟怎麼也掌握不了其中的絕密。於是有一天,弟弟趁哥哥不在,在窯火剛熄、窯爐還沒有冷卻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將爐門打開了。後來瓷器的世界裏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獨特的裂紋,又因為這玄妙的傳説,人們便稱之為哥窯瓷。
哥窯的釉面佈滿開片。開片由深黑色大開片與褐黃色小開片交織而成,俗稱“金絲鐵線”。這便是哥窯最顯著的特徵。不論這種傳説是否存在,也許真的是某種歷史的偶然,成就了哥窯獨到的工藝。
有哥就有弟。弟窯的特點是白胎厚釉青瓷,瓷器外形特徵是光潔不開片,也就是無裂紋。
南宋是中國青瓷燒造的顛峰,而哥窯和弟窯又是龍泉窯的顛峰,哥窯和弟窯的産品一直被後世視為南宋龍泉青瓷的極品。但哥窯和弟窯只延續了幾十年,釉色的秘方就失傳了,這與官窯的技術不外傳不無關係。
在林志明眾多的收藏中,有一件十分珍貴的梅瓶的殘片,他認為這件梅瓶是明代官窯的産品,而這件梅瓶恰恰也是在大窯遺址中收集到的。
同期聲:林志明 浙江省龍泉市物價局局長
為什麼説它是一個明代的官窯器呢 除了剛才的造型外 釉色也十分得純正 是個典型的豆青釉 另外它這個文飾十分精美 上面的這個竹葉 它是一個寫實的圖案 有關專家考證這個圖案應該是宮廷設計的 以前龍泉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寫實的這種圖案 從這幾點來看呢 它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明代宮廷用的一個器物
學術界普遍認為,從明代開始,由於景德鎮青花瓷的興起,龍泉青瓷開始走向衰落。但在這次龍泉窯大窯遺址的發掘中,卻出現了一些製作工整、紋樣精細、釉色滋潤、器形龐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龍泉窯瓷器中少見的。特別是有些器形明顯不是一般的日用瓷器,許多紋飾與景德鎮禦窯廠明初的官窯器物也十分相似。難道明代在浙江龍泉的確設立過官窯嗎?
就在大家苦苦思索的時候,考古人員卻在一處堆積層裏發現了一塊明代的圓盤碎片,上面清晰地刻有五爪龍紋。
同期聲:沈岳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這個是個盤子 時代大概應該是明代 它上面非常清晰 也做的非常規整地刻了一條龍 而且它的腳是五爪的 象這種比較少見 而且在文獻記載裏面 包括現有的學術界的認識 應該是 如果是在明代的話 五爪龍一般不是誰都可以用的 一般就是御用的東西
這是一件明代江西景德鎮官窯生産的青花龍紋盆,上面也刻有五爪龍紋的圖案。這種圖案正是明代官窯的文飾圖案。而這次浙江龍泉窯大窯遺址中發現的五爪龍紋和江西景德鎮的五爪龍紋十分得相似,這説明浙江龍泉窯在明代確實為宮廷燒制過瓷器,文獻中的記載是正確的。那麼僅憑這一點是否可以認定明代在浙江龍泉設立過官窯呢?
刻有明確文字窯具的出土,能否為龍泉設立明代官窯提供佐證呢?
考古人員能找到完整的龍窯遺跡嗎?
五爪龍盤的出土,證實了在明代浙江龍泉窯確實為宮廷燒造過瓷器。但是僅憑這一點還無法認定明代在浙江龍泉設立過官窯。因為歷史上許多民窯都曾經為宮廷燒制過瓷器。
同期聲:權奎山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陶瓷研究所所長
河北唐代的邢窯 還有河北宋代的定窯 另外還有陜西宋代的耀州窯等等 這些窯都給宮廷燒造過瓷器 但是現在目前 大家都認為這些都是民間窯場 沒有説這些窯是官窯的 那麼龍泉窯明代的情況 跟這幾個窯的情況是相近的
明代官窯的生産方式是“定奪制樣”。就是説由宮廷規定瓷器的器形和文飾,窯場必須按樣生産、不得隨意更改。
1982年在江西景德鎮禦窯場的考古發掘中,人們發現了刻有明確文字的窯具,這是窯工們為了方便記憶宮廷用瓷的樣式而寫在窯具上的。如果這次龍泉窯的考古發掘中能出土相關的窯具,是不是也能為明代在浙江龍泉設立官窯提供另外一條證據呢?
2007年元月初,龍泉窯大窯遺址的考古發掘現場又傳來了好消息。考古工作人員的確在窯址內發現了刻有明確文字的窯具。
同期聲:沈岳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有一個墊具 它上面寫了三樣三個 內花 象這些東西 因為江西景德鎮禦窯場發掘的時候 他們也發現了幾號 幾樣 幾個 這樣的東西 那麼根據文獻記載 那個時候宮廷每次都是下定單 主要是龍泉窯和景德鎮窯 下定單定燒瓷器
刻有明確文字窯具的發現,不僅進一步證實了明代龍泉窯為宮廷燒造過瓷器,而且還為明代在浙江龍泉設立官窯提供了另外一條有力的證據。
更另考古人員興奮的是,他們在發現窯具不遠處的一個堆積層中又發現了一處窯爐的遺跡,而且窯爐前面的火塘還保存得相當完好。因為學術界普遍認為,判定一個窯場是否屬於官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這個窯場一定要有獨立的窯爐。那麼這個窯爐遺跡的清理又會給考古發掘帶來什麼新的發現嗎?在浙江龍泉,燒造瓷器一般依山建造窯爐。從窯頭到窯尾有幾十米長,在山下抬頭往去好似一條蜿蜒的蛟龍,當地人稱之為龍窯。燒龍窯的技術要求很高,窯爐內的溫度一般控制在1200-1300度之間,否則瓷器就很難有純正的釉色。尤其是龍窯窯尾的溫度就更難把握了。
但是考古人員卻在大窯發掘現場窯爐遺跡的尾部發現了一些大的匣缽,通常這些匣缽是用來燒制大型器物的,而一般民窯很少在窯尾燒制瓷器,更不要説是大型器物了。
同期聲:沈岳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大的匣缽應該是燒非常大的器物 象這種也是 一看這個匣缽就很有震撼力 在我們國內反正是基本上象這樣的 好象也沒有什麼這一類的信息 現在大量的都是在兩岸故宮 還有那個象土耳其的托普卡皮宮之類的 都是大的比較多
從窯尾的結構和燒造技術判斷,考古人員認為這條龍窯極有可能是為宮廷燒造瓷器的,可謂是不惜成本。那麼這條龍窯是不是明代官窯獨立的窯爐呢?
官窯生産有著嚴格的規定,凡是不符合宮廷要求的瓷器一律搗碎掩埋,絕對不允許燒造技術和文樣圖案流入民間。因此,官窯的遺址內往往都會有大量的宮廷用瓷的碎片,絕對不會有一件民用瓷器。這一點已經在景德鎮明代官窯遺址的發掘中得到了印證。
但在接下來的考古發掘中,龍泉大窯遺址中卻發現了許多民用瓷器的碎片,而且有些還帶有明顯的姓氏字號,這讓考古人員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
同期聲:沈岳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從發現的瓷片裏面 它現在有姓毛的 姓李的 姓王的王氏 還有姓顧的顧氏 象這一類的東西比較多 以前他們認為官窯不官窯的 如果説這麼多不可能 因為官窯的話哪隨隨便便刻了你的名字
同期聲:權奎山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陶瓷研究所所長
這就説明如果是官窯的話 它絕對不會燒民用的産品 它只能有一種 就是給宮廷燒的有點毛病的 它落選了 就放棄就堆在窯場內了 所以這個現象也是斷定龍泉窯 明代龍泉窯不是官窯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資料
同期聲: 徐蘋芳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所以它這個窯的性質是民窯 但是它負擔給官府承燒 這個官家用的東西
雖然專家認為浙江龍泉在明代沒有設立過官窯,但這次考古發掘卻推翻了此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的“從明代開始,由於景德鎮青花瓷的興起,龍泉青瓷開始衰落”的觀點。實際上,明代是龍泉窯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時期,是中國古代青瓷生産的最後的一個亮點。
面對眼前規模龐大的大窯遺址來説,這次的考古發掘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更多的秘密還埋藏在我們腳下的遺址當中。其實浙江龍泉青瓷留給人們的話題還遠遠沒有結束。(編導:李毅 攝像: 薛雷)
責編:郭翠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