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江是浙江的第二大江,全程為388公里,幹流流經麗水、溫州境內的八個城市。2006年年初,有一件事情在甌江流域引起了轟動:有人要在甌江上建造一座跨度為四、五百米的廊橋。橋址就在麗水的青田縣。 按照現代橋梁建造技術,建一座幾千米長的橋梁都不是難事,為什麼建一座幾百米長的廊橋,會引起轟動?
麗水位於浙江的西南山區,境內山巒連綿,溪流縱橫,因為天氣多雨,麗水鄉民歷來就有架設廊橋的傳統。廊橋就是橋上建廊的橋,可以遮風擋雨。它大多架設在山澗溪流之上,跨度一般為幾十米,少有百米以上的,在甌江這樣的大江、尤其是接近入海口的寬闊江面上建造廊橋,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現在人們建造橋梁,採用的幾乎都是鋼筋水泥的結構,以木結構為主的廊橋,大多已成為歷史文物。況且建一座廊橋,遠比建一座普通橋梁更費時費錢費力,那麼為什麼有人要在甌江上造廊橋呢?2006年秋天,《走遍中國》攝製組來到了浙江省麗水市的青田縣,新廊橋將建在這裡。
青田位於甌江的中下游,一江之水把這座小城分割成南北兩個部分,一直以來,江北是這座城市的中心,而江南以前是農村,連接江南江北的,有三座橋梁。其中最主要的,是位於青田縣城中心位置的太鶴大橋。中國改革開放後,隨著江南的不斷開發,城市的南北交通變得越來越重要,太鶴大橋已不堪重負,所以在它的附近再架設一座橋梁,已成為青田人的當務之急。
青田是一個著名的僑鄉,這個只有48萬人口的縣城,卻有22萬人旅居在海外,其中荷蘭就有一萬多青田籍華僑。荷蘭青田同鄉會的華僑們在得知家鄉的這一情況之後,馬上向當地政府提出了一個建橋方案。
荷蘭青田同鄉會的華僑們提出來的建橋方案,是想把廊橋建成一座商城。他們認為,青田地少人多,目前市區的房價已超過一萬一平米,幾乎與大城市看齊,在這個寸土寸金之地,利用廊橋建商城,一來可以節約土地資源,二來投資還可以得到回報,他們的創意,就來自他們身後這座位於荷蘭拉菲勒公路上的商業廊橋。
他叫郭文飛,是荷蘭同鄉會的前任會長,他的飯店就開在這座廊橋上面。為此,青田縣政府抽調了相關部門的精兵強將,專門成立了廊橋辦公室,負責青田廊橋的建造工作。由於步行橋的跨度比較大,考慮到人們過橋會不方便,所以可以遮風擋雨的廊橋就成為青田人的首選。但青田人造廊橋,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難以割捨的廊橋情結。
但要造一座什麼樣的廊橋,青田的各界人士各抒己見,眾説不一 ,有的主張保留中國古典建築風格,有的主張造一座現代的廊橋。當地人告訴我們,想要對廊橋有更全面和直觀的了解,就應該去慶元縣看看,因為麗水現存的200多座廊橋,有一半集中在那裏。
如龍橋是慶元境內最著名的一座廊橋,也是目前中國惟一的一座“國保”廊橋,它位於慶元縣月山村的舉溪之上,因為橋身與後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連,整座橋就像是龍頭下傾,由此得名。如龍橋的廊屋設計極為精美,兩旁採用三層風雨板遮擋,最上一層設若干圓形、桃形、扇形的透光小窗,頂部的藻井更是巧奪天工,如意鬥拱層層疊加,像一朵朵盛開的蓮花。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式古典廊橋。
那麼青田人建造廊橋,會延續這種風格嗎?青田是一個著名的僑鄉,幾乎家家都有人在海外闖蕩,歐式生活已滲透到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在這座小縣城裏,光酒吧、咖啡館就有80多家。青田的許多建築比如火車站、電大以及剛剛建成的許多住宅小區等等,外觀都採用或者是模倣了古典歐陸建築風格。
經過幾番爭論之後,政府官員、學者和市民終於在廊橋外觀上達成了一致:採用古典歐陸式風格。但一浪剛平,一波又起,這時有人反對在廊橋上建商城,主張把廊橋建成一個城市景點,而有人卻支持荷蘭華僑的方案,讓廊橋增加商業功能。
這是一座位於慶元縣城的廊橋——咏歸橋。咏歸橋始建於元朝大德年間,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它是麗水廊橋中惟一一座建在市中心的橋,現在的主要功能,已不是連接兩岸的交通,而是城市的一個著名景點。甚至當地的年輕人結婚,都喜歡到咏歸橋上拍攝錄像。咏歸橋最美麗的時刻還不是在白天,而是暮色蒼茫、華燈初上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夜色越發襯托了它的風姿,它在靜默之中悄然綻放的美麗,勾魂攝魄,它留給我們的印象超過了任何一座廊橋,確實起到了城市名片的作用。
其實,廊橋除了行人、避雨、歇息之外,許多廊橋因建在村口,而具有一定的商業功能,在麗水境內,有一座名為復興橋的廊橋,橋上每天早上都有一個熱鬧的早市,相當於城市裏的菜場。
王國平是麗水博物館館長,專門研究中國古典建築,對家鄉的廊橋更是瞭如指掌。仿佛是為了證實王館長的話,早市剛剛結束,就有一支隊伍腰鼓隊邁著整齊的步伐來到橋了上,隊員們都是附近村子裏的村民,自成立以來,她們就天天早上在橋上排演節目,風雨無阻,成為復興橋的一道美麗的風景。
其實中國的古廊橋,除了交通的功能之外,它們歷來就在山鄉村落裏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是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真正的民間公共建築。在某種程度上,它的內容甚至比國外的廊橋更加豐富。
我們對於國外廊橋的印象,大多來自多年前曾經風靡全球的美國電影——《廊橋遺夢》,走在羅斯曼廊橋上的羅伯特和弗朗西絲卡,為我們演繹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憂傷的愛情故事,廊橋也由此增添了許多浪漫的色彩。當地人告訴我們,發生在慶元如龍橋上的愛情故事,可以和《廊橋遺夢》相媲美。
相傳月山村的舉溪兩岸,同住吳陳兩大家族,吳家有個英俊的兒子,叫吳如龍,陳家有個貌美的女兒,喚陳來鳳,如龍、來鳳常常在路上邂逅,久而久之,彼此在心裏對對方有了好感。不料有一年大旱,吳陳兩家為了爭水灌田,大動干戈,兩家讓自己的孩子比武奪水,這讓兩個心心相印的年輕人非常為難,最後他們想出了各勝一場的辦法,巧妙地化解了這場紛爭,從此兩家同心協力,開渠引水,保住了收成,兩個年輕人也有情人終成眷屬。為了紀念這喜慶的日子,吳陳兩家修建了如龍橋和來風橋。
其實,建商城和建景點並不矛盾,雙方最後達成共識:商城和景點並存。
青田廊橋辦剛剛把廊橋的建築風格和主要功能確定下來,馬上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沒有先例,沒有現成的技術參數,審批部門無法給他們的項目下批文,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了,那麼一切將前功盡棄。正當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從慶元傳來消息,慶元也將建一座廊橋,並且跨度將超過它目前境內所有的廊橋,這個消息讓所有的人都感到振奮。
廊橋按結構可用分為三種類型:木拱廊橋、石拱廊橋和木平梁廊橋。這三種廊橋在慶元一應俱全,在三種類型的廊橋中,技術含量最高的是木拱廊橋,由於建造時不使用一枚釘子,全部使用榫卯結構,從而被公認為是世界橋梁史上的一個奇跡,稱為“中國一絕”。慶元被譽為“廊橋天然博物館”,這樣的“中國一絕”現存22座,佔了中國全部木拱廊橋的五分之一,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建造的木拱橋,在慶元都能找到。也許慶元人所擁有的廊橋知識,已經豐富到足以應對任何難題,也許他們即將建造的這座新橋,可以為青田廊橋找到出路呢?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再次啟程前往慶元。
剛到慶元,我們獲得了一個好消息:中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蘭溪橋正在遷建,現在正在上木拱架,蘭溪橋的拱架技術在慶元廊橋中是最傑出的,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滄桑,依然堅不可摧,也許蘭溪橋的神奇構架,可以為青田廊橋的建造提供技術上的幫助。
蘭溪橋之所以遷建,是因為幾年前它原來所在的位置要修建水庫,所以這座架了四百多年的廊橋,只好搬家來到這裡。慶元廊橋博物館館長吳其林帶著我們,來到了蘭溪的遷建現場。蘭溪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重修,它是木拱廊橋的拱架技術的代表之作。慶元的新廊橋,建在城區的河面上,這裡是甌江的上遊,所以江面相對接近入海口的下游青田而言,窄了許多。我們來到新橋址的時候,發現河邊擺著一座約有十幾米長的巨型橋模,一打聽,才知道是一位名叫胡淼的大木師傅,根據濛洲河的跨度,以10:1的比例,自自行設計、建造了一座木拱廊橋的模型,這座橋模是他帶著徒弟們,用了一年時間,花了二、三萬塊錢做成的,今天是第一次把這座橋模搬到河邊供路人參觀。由於慶元建橋處水面較窄,所以慶元考慮採用傳統的木拱廊橋結構,但胡淼師傅告訴我們,如果在甌江上建廊橋,廊橋的構架不太可能採用木拱,因為江水太深,木頭泡在水裏容易腐爛,所以他們的技術,對於青田的廊橋可能並不適用。胡師傅説,龍泉有一座永和橋是五墩多跨石拱結構,或許可以為青田的廊橋提供技參考。永和橋位於龍泉市安仁鎮,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橋長125.7米,寬6.4米,廊屋42間,是一座跨度較大的廊橋。
青田廊橋辦考察了各種類型的廊橋之後,認為古廊橋的三種結構,對青田廊橋都不適用,只有採用現代的鋼筋水泥結構,才可以抵禦甌江上的洪水和大風。他們決定另辟蹊徑。
青田的廊橋最終是否可以建成呢?在我們的節目進行後期製作的時候,青田廊橋辦給我們打來電話。儘管青田人在廊橋的外觀上沒有採用中式風格,儘管他們要在廊橋上建造現代化商鋪,但他們選擇建造廊橋,其實就是延續和傳承了廊橋文化,這座即將建造的鋼筋水泥的歐式風格的廊橋,是對傳統廊橋的再一次創造。(編導:胡煜霞 攝像:山峰)
責編:郭翠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