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6年11月甘肅敦煌拍賣行的拍賣會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買家紛紛趕到敦煌,競拍的場面異常火爆。
十萬元
最後一次
成交
恭喜您
一號買家
是什麼如此吸引天南地北的買家?又是什麼標的物讓這些買家一次次舉起手中的牌子,它是敦煌戈壁沙漠裏的石頭
敦煌市民: 這石
非常酷似于張大千
所以我特別喜歡
今天一定要拍到這塊石頭
這位先生花十萬人民幣買到手的並不是什麼稀世珍寶,而是戈壁灘上的石頭,當地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風勵石。
敦煌市民 自從收了2以後
我就決心要找這個2008
通過六年以後呀
我把它找全了
這個從找到2到一直找到8
一共用了六年的時間,
用了六年的時間
這都在一個地方撿到的嗎
這還不是一個地方的
這兩塊
這兩塊是黨河的
這兩塊是這個玉門的
疏勒河裏面撿的
説起敦煌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聞名世界的莫高窟,這是一座在戈壁沙漠中建起來的城市,到今天敦煌人口也只有十幾萬,這幾年敦煌人多了個愛好,就是到沙漠裏撿石頭,最初撿石頭的人並不懂收藏,撿來的石頭除了擺在家裏,剩下的就拿到市場上來賣,一塊石頭幾元錢人民幣,敦煌人説當年這石頭在城邊上就有很多,現在撿石頭的人多了,城邊上已經撿不到風勵石,今天要撿到好石頭得進羅布泊了.
收藏愛好者
張保國
我們這邊就是西北
只要有戈壁和沙漠的地方
一般都會有風淩石
實際上應該念叫風勵石
就是用風
那種風和沙夾雜著
自然雕刻出來的
是這個意思
風淩石它就是生存的條件
就是必須有戈壁有沙
戈壁上有石頭
然後呢風夾雜著那個沙子
那個沙子
相當於那個金剛沙一樣
把那個石頭
硬是雕成那種奇形怪狀的那種
2006年11月29日,我們和敦煌的奇石愛好者一起準備進入羅布泊沙漠撿石頭,隨行的老馮説進沙漠準備的第一道糧草,就是要有充足的汽油和水,這是一段令人充滿期待和興奮的旅程,出了敦煌城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的戈壁
進入羅布泊, 陽關是必經之路,據説當年這裡的水草特別豐茂,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水斷流之後,才慢慢荒涼了
這就是我們的疏勒河古道
這地方
當年
左宗棠他們大軍進入新疆的時候
他們這裡面的水還滔滔不絕
他們的船
運糧食的船就是從這過去的
今天的疏勒河已經完全乾枯了,地上的水印是夏天下過雨之後留下的,老馮説撿石頭就必須沿著河道的流向找,有石頭的地方一定離河道不遠,敦煌是中國西北地區地質資源豐富的地方,由於億萬年前的地殼運動,使這裡形成了許多獨具魅力的沙漠奇觀中,在往沙漠深處行進的路途當中,一會是一望無際的戈壁轉眼之間又走進了長滿蘆葦的草甸子,胡陽林由遠到近星星點點的散落在戈壁上,老馮説有胡陽林的地方離水就很近了,放眼望去除了胡陽林和戈壁灘,兩天裏我們走了六百公里,,想要撿的風勵石還沒有看到一點蹤跡,
當汽車又一次開進蘆葦蕩裏的時候老馮説過了這個草甸子,就可能有石頭了,此時的路也越來越難走,車會不時陷在地裏,老馮説要想撿到好石頭還要往前走一千公里, 我們走了三天還根本沒有找到成片的石頭,老馮説他記憶中前面就是大片的戈壁,那裏一定有石頭,果然在這片戈壁灘看到了一大片石頭,只是並沒有想象中的風勵石.
風勵石的形成主要在戈壁灘和濕地的交界地帶,由於風力的作用,飛沙走石、將那些硬度小和疏鬆的石塊吹成了沙粒,那些堅硬的岩石,又被揚起的沙粒磨礪成奇形怪狀,多狀多樣的風淩石,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散落在沙漠中的石頭就在億萬年的風化過程中生成了,在新疆、內蒙和甘肅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這些地方都有風勵石,
在沙漠裏走了三天,雖然在大戈壁上看到了石頭,但要找到好的風勵石依然很
學者
馮乃雲 幾天來沒撿到好的
因為敦煌玩石頭的人太多了,
那您那個撿石頭的時候
有什麼規律呀
這撿石頭
不能光説為了賣錢或是賺錢
那你要看他像個什麼東西
你看這個自然的
天然的
和這個長的一樣
基本是是一樣
對
但是總的來説收穫不行
幾天來沒撿到好的
敦煌處在地質結構最複雜的地方,兩億七千萬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高山隆起,海水退去,海底大量沉積的石灰岩被托出水面,變成了戈壁沙漠, 走在沙漠裏經常會迷路,由於沒有跟上前面領路的車,我們在沙漠裏轉了一整天,又回到了原地,直到領路的車找到我們才又重新上路,此時已是夕陽西下,戈壁上一片寧靜,景色格外秀麗,但司機卻無心欣賞美景,他説“如果天黑了,我們還找不到路,要出大麻煩的,因為在這片戈壁上經常有野駱駝和狼出沒”找到領路的車,重新上路天很快黑了,只有宿營了,搭帳篷的時候,抬眼看天空,除了遠處依稀可見的月亮,偌大的戈壁上伸手不見五指,偶爾能聽到幾聲遠處野獸傳來的叫聲。
學者
馮乃雲
像咱們這邊的狼也不吃人
要攻擊一個目標
它先選定好一個這個目標
攻擊它
不是隨意
是看幾個人在那它攻擊
它不是那
因為這個地方的狼
你像那黃羊啦
什麼東西都有肉吃
深秋的戈壁已經很冷了,宿營在戈壁上,必須點上一把柴火,防寒也防野獸,天雖冷,但絲毫沒有影響大家的興致,老馮説不撿到好的風勵石,咱就不往回走,不然就白辛苦了,明天能撿到嗎,今晚沒人説得出來。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從沙漠中升起的時候,已經快九點了,這裡和北京有將近兩個小時的時差,清晨的戈壁依然是那麼寧靜,只有風吹起胡陽樹葉嘩嘩的聲音,在這乾旱少雨的戈壁上,胡陽樹顯示頑強的生命力,老馮説走過這片胡陽林就要進入羅布泊了,往後就很難看見胡陽林了,在前往羅布泊沙漠的路上,到處都能看到這像城堡一樣的土堆,當地人管它叫亞丹地貌,在這條路上我們碰到了一個也是來撿石頭的人,他對沙漠裏什麼地方有石頭瞭如指掌,於是我們改變了主意,決定跟著他一起撿石頭.
10’15’05
敦煌市民李向軍
這個呢
有點像動物的形狀
怎麼説呢
看這兒像頭部一樣
這是下邊
所以石質不算太好
但是石頭呢
下邊也是有有點玉化的感覺
這個地方肯定還有許多大石頭
風吹日曬下雨慢慢的就風結了
自然它就風化掉了
有的石質要好它風化不掉
在戈壁上碰到的人叫李向軍,六年前李向軍把家從敦煌搬到了羅布泊沙漠裏,就是為了撿風勵石,靠撿石頭為生,這讓我們聽來真的不可思意,這樣的環境能生活嗎,走進李向軍的小院,房前擺滿了風勵石,李向軍説六年裏他撿了幾十噸石頭,羅布泊沙漠都讓他跑遍了,當年亞丹要開發旅遊,他是抱著幹一番事業來的,當初是想養駱駝,偶然撿了幾塊石頭放在門前,來的客人非要買走,這給了他啟發,靠撿石頭在羅布泊安下了家
李向軍在沙漠裏把他的家安排的井井有條,也給茫茫沙漠帶來了點點生機,現在李向軍仍然養著四峰駱駝,到離家不運遠的地方撿石頭就騎駱駝,有客人來騎駱駝還能收點錢補貼家用,在亞丹除了李向軍,再也找不到第二戶人家,這是為什麼呢
敦煌市民
李向軍
這個地方氣溫高
然後就是半地下比較涼快
這是死亡之海嗎
所以這個地方
根本以前都沒有人在這
把家都安在這
根本沒有
這是我這是第一家
能在羅布泊邊緣能把家安起來
在沙漠裏生活除了風和沙什麼都沒有,最缺少的還是水,李向軍家用的水都是從敦煌拉進來的,拉一次水要走兩天.
敦煌市民李向軍
這就是儲存的水
你這個每天拉嗎
半個月拉一次
從外面拉進來放在水窖裏面
它這個地方的蒸發量要大
每年下雨才是三十多毫米
它蒸發量要兩千多
它蒸發量特別大
所以我們水必須要存在下面
再一個地面上水塔必須是涼的
為了到羅布泊腹地撿石頭,李向軍買了兩部吉普車,車有什麼毛病他都自己修,但這麼破的車能進沙漠嗎。
敦煌市民
李向軍
你別看它破
它是車輕
在沙漠上能跑起來
像那個車太重了
像那個好一點的車還進不去
容易陷下去
車本身它也重
像翻沙漠就這種二蛋車
咱們國産的二蛋車是最好的了
二蛋車其實就是北京吉普2020的俗稱,李向軍説六年裏這車伴隨著他在沙漠裏走了好幾萬公里,哪有石頭他閉著眼都能找到,和李向軍一起去撿石頭讓我們少走了不少冤枉路,幾年裏他摸索出了一套撿石頭的經驗,他説有沒有石頭不單要看是不是舊河套,還要看風向和風力,沙堆高的地方,風力強,好看的風勵石一般都藏在這些地方,李向軍帶我們來的地方遍地都是石頭,當我們看著滿地的石頭不知道揀哪塊好的時候,李向軍已經撿到了又大又好看的風勵石,這讓隨行的老馮很是羨慕。
敦煌市民
李向軍
你現在撿石頭有什麼竅門
這個東西
看著愛好
你看像什麼形狀
有像動物的有像亞丹地貌的
它這個地方風沙大
它這個地表一層一層慢慢就吹出來了
它這石頭剛開始
它肯定就是埋在裏面了
它怎麼形成的呢
它就是刮走一層沙子
沙子就把它吹成這樣了
自然風帶著沙子來回磨打
就形成一層一層的
像這個就是這樣形成的
從開始看見石頭就撿回家,到現在李向軍成了收藏風勵石的行家,每次從沙漠裏撿回石頭,他都要和妻子好好欣賞一番,六年裏他收藏了許多風勵石中的絕品,敦煌風勵石的花紋和質地是其它寶石所沒有的,敦煌的風勵石在形狀和色彩中獨具特色,人們從賞石中感悟大千世界的奇妙,就像是翻閱一部自然的奇書,這恐怕就是敦煌風勵石的魅力。這兩年許多人慕名從北京廣州來到敦煌,就是想找李向軍買石頭,2006年他還帶著這些石頭去歐洲展出,展會上一位歐洲的收藏家看到他的石頭連連稱奇,並且告訴他,這些風勵石是他一生中看到的最漂亮的石頭,這讓李向軍驚喜萬分,回到敦煌逢人便説。
敦煌市民
李向軍
這遊客到這來以後
他們除了轉這了亞丹地貌
他對著有興趣嗎
有
好多都有興趣
現在這個石頭
愛好石頭的人多
他們走的時候都喜歡帶塊石頭
好多喜歡帶塊像這個
像這個
他比較像這個亞丹地貌
一層次一層次的
所以他喜歡買這種
或者有個像個什麼動物之類的石頭
他都喜歡買
今天,風勵石已經成了敦煌人的驕傲,李向軍説前幾年只有外地人才買他的石頭,現在有許多敦煌人專門跑來找他訂貨,他撿的石頭也有點供不應求了, 風勵石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竟能讓人如此癡迷。
站在李向軍家門口,就能看到連綿不斷的亞丹地貌,歷經歲月的風化、剝蝕,崩塌和間歇洪水的侵蝕割切,在風蝕的鬼斧神工長期作用下,形成了夢幻般的迷宮世界,億萬年前的大海變成了高溫少雨的沙漠,形成了大自然中的又一奇觀,
氣候雖然惡劣,但是並不能阻止敦煌人尋找石頭的熱情,敦煌人説就在這茫茫戈壁灘上,不知藏著多少價值連城的風勵石,天氣晴朗的日子,敦煌人往往是三五個人帶上工具結伴同行,到戈壁沙漠裏撿石頭,為了找到好的石頭,風餐露宿是經常的事。就在這尋找的過程中,享受著石頭帶來的快樂。李向軍説單個車輛是絕不敢進沙漠的,如果車壞了只有一部車就走不出去了,有一次在羅布泊他的車壞了,在等救援車來的時候三天沒吃一口東西,撿石頭非常辛苦,有時候還要冒點風險,並且不是每次都能撿到好的風勵石
敦煌市民
李向軍 有時候跑的遠了
沒有石頭的地方也有
這個就是滿戈壁到處轉吧
看吧
有碰到好石頭
你今天運氣好
那你不怕和那些愛好者撿石頭産生競爭嗎
這個沒關係
這個地方大了
就隨便
大家都在撿
現在撿的也好多
在敦煌城裏説起收藏風勵石的傳奇人物要數楊雲了,他收集的石頭加起來有好幾噸,每到星期天夫婦倆個就開著車到沙漠裏去,並且總能撿到一些珍品。他們對收藏的每一塊石頭的來歷都是如數家珍。在中國,石頭收藏和欣賞形成的“賞石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過去的賞石,都是以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為主。今天在敦煌,家家戶戶都玩石頭,賞石文化早已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21’38’11
收藏家
楊雲
現在敦煌喜歡石頭的人很多呀
有騎自行車去撿的
有步行去撿的
跑幾十公里路
有自己坐出租車去的
反正是動用了一切的
交通的交通工具
喜歡這石頭的人特別多現在
反正我們去撿經常碰見一些朋友
他們也在撿
喜歡石頭的人挺多的
過去其實沙灘上有的是
過去我們小的時候多的很
就沒想到這東西
還有些藝術的價值
還能欣賞
還能把玩
以前沒想到
楊雲夫婦對石頭的喜愛到了視如生命的地步。1998年他在羅布泊撿到了這幾塊風勵石,當時有人想花5萬元買下這幾塊石頭,他沒賣,到今天,這幾塊石有人想以100萬的價格買下來,但是楊雲還是不賣,楊雲説,在敦煌有人一塊石頭就能換一部汽車但我不賣,這幾塊寶石是我心中的信物,賣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收藏家
楊雲
就敦煌那個黨河
那個石床上
河灘上那塊比較多
因為那個石頭吧
講究那個緣分
許多人在那個河床上都撿過了
説是沒有好石頭了
但是我去以後啊
我第一次我就撿了狗戀這塊石頭
我就覺得我跟石頭特別有緣
從祁連山脈流下的黨河水養育了敦煌萬千百姓,歷史上不知有多少人從這裡走過,敦煌是絲綢之路河西、羌中、西域南北交匯處的邊關要塞。2000多年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孕育了敦煌人獨具魅力的性格豪放又不失細膩,敦煌人在品味收藏石頭藝術的同時,也在追求著更加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圍, 因為在真正的敦煌玩家看來,那是手藝與藝術品味的體現,撿到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石頭,才更符合敦煌的魅力,才更符合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西域戈壁上的敦煌人對石頭的理
敦煌市民 天下的石頭
沒有你想撿什麼它就有什麼的
那只能是碰巧啦
那只能是碰到什麼撿什麼
你想撿什麼石頭那是沒有的
天下的石頭沒有説是像工藝品
你可以複製
奇石這個東西天下只有這一塊
直到今天敦煌還流傳著一個神話傳説:美麗的天仙姑娘愛上了敦煌的小夥子,私自下凡與小夥子結為夫妻,因為觸犯天規,被玉皇大帝壓在大漠之下,化作了美麗的風勵石。
今天在敦煌,奇石越來越難找了,也越來越珍貴了,儘管一塊石頭能賣
到幾十萬元,然而,當人們把它作為信物,視如文化的時候,石頭已經被敦煌人賦予了更高的精神品味。如今在敦煌藏石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敦煌人採石、藏石、評石、賞石,風勵石早已融進了敦煌人的生活中;石頭帶給敦煌人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石頭也給敦煌這片美麗的山水賦予了神奇和靈韻。
(編導 馬翔宇 攝影馬翔宇)
責編: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