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現象1980第三輯(十)歌之媒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8日 16:36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1985年4月3日,《北京晚報》第三版右上角,一塊不大的地方,刊登了這樣的新聞:一支名叫威猛的英國樂隊將於七天后來華演出。由喬治.邁克爾和安德魯.維治利組成的威猛樂隊,是此時英國最走紅的流行樂隊之一。他們在北京的這場演出,票價為5元人民幣,黑市票價已經被炒到了25元一張。而在這一年,北京市民的月平均消費為47塊1毛7分。

視頻: (一)  (二)  (三)

198543日,《北京晚報》第三版右上角,一塊不大的地方,刊登了這樣的新聞:一支名叫威猛的英國樂隊將於七天后來華演出。

成方圓(歌手):在工體,那時可能是最早的一個西方樂團到中國來演出,所以當時引起了那種轟動、震動不亞於一顆原子彈,對因為當時沒有接觸過那樣的、那種那麼強烈的、強烈的那種節奏型的那種音樂。

由喬治.邁克爾和安德魯.維治利組成的威猛樂隊,是此時英國最走紅的流行樂隊之一。他們在北京的這場演出,票價為5元人民幣,黑市票價已經被炒到了25元一張。而在這一年,北京市民的月平均消費為47塊1毛7分。

東方歌舞團演員成方圓,由於是最早演唱英文歌曲的中國歌手,受威猛樂隊的邀請擔任這場演出的主持人。

成方圓(歌手):當時我覺得就是這種表演形式讓大家很震撼,我記得主唱的兩個人滿臺跑,彈著吉他啊、一邊跳、一邊唱,還有伴舞什麼的,當時就覺得很新鮮了,就覺得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現場演出,

戴以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調頻88.7節目總監):當時聽威猛,很多人不知道,在國外會有歌迷會呼應,但國內人們就只看不會動。

成方圓(歌手):當時我記得現場大部分站起來一邊跳一邊跟著唱的人是外國人,所有的中國人都坐在那兒老老實實的聽著,內心可能很激動,但是不太感動,因為旁邊有好多武警在那兒管著。

金兆均(樂評人):  那時候第一次知道什麼叫搖滾。現場的感覺以前聽錄音帶是一種感覺,現場又是一種感覺原來這麼熱鬧。那時候人們對於搖滾還沒有什麼太多的概念。報的時候就報樂隊,連搖滾兩詞都不提的。

威猛樂隊演出結束後不久,成方圓翻唱了他們的歌曲並出版專輯。

成方圓(歌手): 非常非常的喜歡,對這種音樂非常癡迷。我們是從小在那樣一個氛圍下長大的,聽著硬梆梆的進行曲,聽著    長大的,所以沒有聽到過這些東西以外的美好的音樂,包括古典音樂,都聽不到。

從小就學習二胡演奏的成方圓,是學校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活躍分子,經常參加各種演出。然而像經過那個特殊年代的很多中國人一樣,對於音樂的記憶十分有限。

成方圓(歌手):那個時候就是什麼文化革命就是好,八個樣板戲,毛主席語錄歌,就是那個時候文化生活很匱乏,沒有什麼很好聽音樂。

上世紀6、70年代的政治運動中。革命樣板戲是舞臺上最常見的表演形式。許多“文革”前流傳的音樂、歌曲逐漸消失,西方音樂更被禁止播放。

金兆均(樂評人):美國的早期民歌,比如説名歌二百首裏面的那些美國民歌。比如我們熟悉的鈴兒響叮噹老黑奴。我們當時認為是人民的音樂。還有一部分老人河的羅勃遜。美國個歌唱家對中國很友好。他的唱片是可以出的。也是西方民歌。也是民歌二百首,友誼地久天長。當然這些到了文革時期就一律都不存在了。

《外國名歌200首》出版于上世紀60年代初期,除了《國際歌》和一些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民歌外,還收錄了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歌曲。很多人是通過手抄本了解到書中的內容。

金兆均(樂評人):文革當中很多知識青年都是靠它過日子的,原來這些歌大面上官面上也都不許唱,你比如説最著名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是典型的不許唱的黃色歌曲。1):07:45 只能私下流行,手裏有這種歌本的沒有幾個。很多人都是那筆抄的。懂譜的連譜一起抄,不懂就記住了抄詞,所謂這種手抄本的流行。

高曉松(音樂人):我大概上小學的時候,我媽用單位裏的那個紙、蠟質,拿鐵筆在寫了一堆那種俄國、南斯拉伕的歌,《深深的海洋》、《一條小路》什麼的。然後拿那個磙子一張一張磙出來,然後我出去賣去,大概就是5分錢一本,我大概掙的第一筆錢就是這個,賣了5塊多錢可能。但是那個裏面全部都是亞非拉、俄國歌,那個時候人真的還不敢賣什麼……然後那時候報紙上全都是批判的那種,聽東西都是偷偷摸摸的,別説聽美國歌了。

1978年底,中國的大政方針轉向改革開放,在“解放思想”的號召下,人們捕捉到了不同以往的氣息。

1979年,通過當時的新聞簡報,人們看到了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訪問美國的情形。鄧小平不僅參觀美國的飛機、汽車製造工廠,還觀看了美國歌手約翰丹佛的演出。

隨著國門打開,外國記者開始進入中國。在拍攝于1979年的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可以看到,上海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接觸西方流行音樂。

王小峰(樂評人):我記得我很早的時候,我聽到的歌曲是鮑勃迪倫那首《答案在風中飄》而且還不是迪倫自己唱的,是一個叫彼得、保羅、瑪麗這麼三個人的演唱組他們唱的,然後卡朋特的《昔日重來》,還有美國當年的民歌,像什麼《離家五百里》《帕弗神農》還有約翰丹佛唱的一些歌,除此之外就已經很少了。

成方圓(歌手): 逐漸就是介紹了很多一些國外的音樂,也是很個過程,比方説一開始介紹一點民歌,像《友誼地久天長》蘇格蘭的民歌,像《綠袖子》這都是比較傳統的、比較接受起來比較舒緩的一些歌曲,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一些的歌。

此時,成方圓已經是中央音樂學院二年級學生。儘管她所學專業是民族樂器,但在美國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的首次訪華演出中,她也是現場眾多激動的中國觀眾中的一員。

1/3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